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旸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单光子
  • 1篇第二代双源C...
  • 1篇端粒
  • 1篇端粒酶
  • 1篇端粒酶基因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灌注
  • 1篇心肌灌注成像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原位杂交
  • 1篇荧光原位杂交...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原位杂交检测
  • 1篇杂交检测
  • 1篇上皮
  • 1篇上皮内
  • 1篇上皮内瘤
  • 1篇上皮内瘤变
  • 1篇肾肿瘤

机构

  • 2篇暨南大学
  • 2篇珠海市人民医...
  • 1篇珠海市妇幼保...
  • 1篇暨南大学第三...

作者

  • 4篇任旸
  • 2篇田卫华
  • 2篇杨静
  • 2篇冯家成
  • 2篇任大宏
  • 1篇陈海东
  • 1篇黎秀珍
  • 1篇杨静
  • 1篇毛俊
  • 1篇朱红春
  • 1篇杨静

传媒

  • 1篇临床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与SPECT心肌灌注的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对比SPECT,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8例临床怀疑冠心痛或已知冠心病史的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和静息/负荷心肌灌注锝-99mSPECT显像检查,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DS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检查1 8例患者,发现阳性1 4例,阴性4例。对比SPECT检查,14例DSCT阳性病例中,SPECT均发现了相同心肌部位的灌注缺损。而4例阴性病例中,SPECT检查有1例有心肌缺血。二者检出心肌灌注缺损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发现心肌灌注缺损的能力与SPECT大致相符,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朱红春毛俊陈海东任旸王兰菁
关键词:心肌灌注第二代双源CT单光子
原发性附睾癌1例
2010年
患者男,43岁。因右侧阴囊无痛性增大1年,加重伴疼痛2个月入院,查体睾丸上方可触及4cm×3cm大小的肿块,睾丸外侧面可触及多个小结节,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CT示右侧睾丸区囊状病灶,大小6cm×7cm,病灶内壁上可见多个结节状强化灶,上方见较大的强化结节,边缘不光整。临床考虑附睾癌,行右侧睾丸、附睾、输精管切除术。
杨静杨静田卫华冯家成
关键词: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输精管切除术侧睾丸小结节无痛性外侧面
肾脏后肾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肾脏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其病理组织学表现。结果:后肾腺瘤由紧密而规则排列的圆形小管和含有圆形细胞巢的实性区域相间构成,偶可见肾小球样结构,瘤细胞胞浆少,细胞核小,深染,圆形到椭圆形,核仁不明显,细胞大小较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无核分裂像。间质疏松水肿样,无细胞。免疫表型:瘤细胞角蛋白(Pan-ck),波形蛋白(Vimentin)呈阳性表达,CD57呈弥漫性强阳性,WT1呈弥漫性胞浆弱阳性,CD56,CK7,EMA,癌胚抗原(CEA)及Ki-67呈阴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疑阳性。结论:肾脏后肾腺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胚胎性上皮源性肿瘤,因其良性的生物学特征应与肾母细胞瘤,乳头状肾细胞癌及肾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鉴别。
杨静冯家成任旸任大宏
关键词:后肾腺瘤肾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端粒酶基因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端粒酶(hTERC)基因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珠海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20例患者的子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经液基细胞学制片诊断,其中20例为正常子宫颈脱落细胞,其余100例均为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细胞(ASC-US),后者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分为四组:CINⅠ级53例,CINⅡ级33例,CINⅢ级12例以及SCC 2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上述各组脱落细胞中的hTERC基因。结果正常组20例用于确定阈值,本实验室阈值为7%,其他各组阳性判断均通过与阈值比较得来。在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和SCC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表达阳性率分别是18.9%、87.8%、91.7%和100%。CINⅡ级、CINⅢ级及SCC组与CINⅠ级比较,hTERC基因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Ⅱ级、CINⅢ级及SCC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表达增加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程度及病变发展的方向关系十分密切。结论 hTERC基因在CIN和SCC中表达异常,且随病变程度的增加其表达阳性率增加,在CINⅡ级、CINⅢ级及SCC中的扩增明显高于CINⅠ级,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脱落细胞检测hTERC基因的手段有效识别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及监测宫颈癌前病变的进展。
杨静黎秀珍任旸田卫华任大宏冉艳艳
关键词: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荧光原位杂交端粒酶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