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书杰

作品数:12 被引量:80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小麦
  • 4篇水分
  • 3篇冬小麦
  • 3篇栽培
  • 3篇栽培模式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利用效率
  • 2篇叶片养分
  • 2篇植物
  • 2篇植物叶
  • 2篇植物叶片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湿润
  • 2篇冠层
  • 2篇半湿润
  • 2篇
  • 1篇氮素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2篇任书杰
  • 4篇于贵瑞
  • 4篇李世清
  • 3篇李生秀
  • 3篇陶波
  • 2篇方华军
  • 2篇姜春明
  • 2篇王全九
  • 1篇上官周平
  • 1篇王俊
  • 1篇凌莉
  • 1篇李凤民
  • 1篇郑纪勇
  • 1篇孙晓敏
  • 1篇李克让
  • 1篇官丽莉
  • 1篇王绍强
  • 1篇张岁岐
  • 1篇曹明奎
  • 1篇张雷明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素营养对小麦根冠协调生长的调控被引量:61
2003年
在植物生长箱通过溶液培养方式,对不同氮素条件下不同抗旱性的小麦品种西农1043和小偃6号的幼苗根苗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氮素浓度下,氮肥用量的提高对地上部干重和叶片气体交换参数表现为增效效应,当用量增至一定程度时,地上部干重和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均呈下降趋势,只是各自的适宜用量存在差异。培养介质氮素浓度低时,有利于小麦根系干重累积,培养介质氮素浓度高时,不利于根系干重累积。西农1043和小偃6号根长分布基本相似,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根冠比的增大而降低。小麦根冠比的增加并不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叶片光合作用最优的根冠比为0.5左右。
任书杰张雷明张岁岐上官周平
关键词:氮素营养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光合作用根冠比
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区品种、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冠层特征和产量影响的集成效应
在黄土高原南部年降水量630mm左右的半湿润区以红油土为供试土壤,分别在杨凌和岐山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120kg等2个水平)、不同小麦品种(小偃22和小偃503等2个品种)和不同栽培模式(...
任书杰
关键词: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区栽培模式冬小麦冠层特征小麦冠层
文献传递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102个优势种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统计特征被引量:140
2012年
选择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112个采样点,研究了102个优势植物叶片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变异性.结果表明:在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植物叶片的有机碳含量(Cmass)、全氮含量(Nmass)和全磷含量(Pmass)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74.1~646.5 mg.g-1、8.4~30.5 mg.g-1和0.6~6.2 mg.g-1,算术平均数分别为480.1、18.3和2.0 mg.g-1,变异系数分别为11.1%、27.5%和56.4%;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1~64.1、70.9~838.6和1.5~21.2,算术平均数分别为29.1、313.9和11.5,变异系数分别为32.8%、48.3%和44.1%.C∶N∶P质量比为313.9∶11.5∶1,摩尔比为810.9∶25.4∶1.与全球尺度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区域树木叶片Cmass和C/N明显偏高,叶片Nmasss和N/P明显偏低,而叶片Pmass和C/P差异不显著.
任书杰于贵瑞姜春明方华军孙晓敏
关键词:叶片养分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半湿润易旱区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冬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体积、粒重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体积随灌浆进程的变化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籽粒体积在灌浆起始阶段快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最大值,后期快速下降;对不同灌浆期籽粒体积和最大籽粒体积,小偃22大于小偃503,不同栽培模式其大小顺序为:集雨面栽培>全程覆膜>常规栽培,施氮对其影响不显著,各处理达到最大籽粒体积时间变化在24.3~25.7 d间,差异不大。各处理粒重均呈“S”型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小偃22的最大粒重大于小偃503;而不同栽培模式的最大粒重表现为:地膜覆盖栽培>常规栽培、集雨面栽培;施氮对小偃503最大粒重有促进作用,而对小偃22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从总体上看,小偃503的灌浆速率大于小偃22;常规栽培和集雨面栽培的灌浆速率大于覆膜栽培;施氮对灌浆速率的影响与对粒重的影响相反。不同小麦品种粒重的差异与灌浆进程有关,在灌浆前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重差异不明显,在中后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重差异逐渐增大,灌浆结束时小偃22粒重显著大于小偃503。从收获时粒重和全灌浆期平均粒重看,均以集雨面栽培最大,全程覆膜栽培次之,常规栽培最小,与最大粒重有所不同。籽粒含水量随灌浆过程推进几乎均呈直线下降,但小偃22籽粒含水量大于小偃503;栽培模式和施氮对籽粒含水量影响较小。小麦粒重与籽粒体积和含水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任书杰李世清郑纪勇王全九李生秀
关键词:灌浆过程籽粒体积粒重
栽培模式、施氮和品种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6
2006年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上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氮肥、品种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和透光率(DIFN)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过程中LAI先增大后减小,在开花期最大,成熟期最小,施氮能够显著增加LAI;DIFN的变化规律与LAI相反。不同品种间LAI和DIFN差异显著。全程覆膜和覆膜150 d的LAI极显著大于常规栽培、集雨面栽培和三密一稀栽培模式,DIFN与此相反;施氮后籽粒产量极显著增加。在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程覆膜、覆膜150 d和集雨面栽培模式的产量较高,但从维持土壤质量角度考虑,则覆膜150 d和集雨面2种栽培模式优于其它几种栽培模式;从冠层结构特征分析,这2种栽培模式更有利于增加群体光合能力。
任书杰李世清王全九李生秀
关键词:栽培模式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冬小麦
中国区域478种C_3植物叶片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与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51
2011年
目前,在中国区域关于植物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δ13C)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同时,δ13C作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替代指标,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这些研究多集中在站点或小的区域尺度,那么在整个中国区域尺度上,δ13C能否作为植物WUE的替代指标值得探讨。该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了中国区域187个采样点478种C3植物叶片的δ13C,统计分析结果表明δ13C的变化范围为–33.50‰––22.00‰,均值为–(27.10±1.70)‰。在乔木、灌木和草本3种不同的生活型间,叶片δ13C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以草本的δ13C最高,乔木最低,这与在站点或小的区域尺度上的研究结果不同。对不同系统发育类型的植物而言,种子植物的δ13C极显著地大于蕨类植物;祼子植物与被子植物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单子叶植物极显著地大于双子叶植物。叶片δ13C值随经度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但是随纬度的增加,δ13C极显著地升高。随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的降低,叶片δ13C值极显著升高。年均降雨量与δ13C间的这种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WUE和降水量间的关系一致,这表明在大的区域尺度上,δ13C可以作为植物WUE的指示指标。
任书杰于贵瑞
关键词:C3植物生活型降雨量水分利用效率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叶片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40
2009年
对中国东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24个采样点72个叶片样品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的化学组成、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C、N、P和K含量的几何平均数分别为543.970、16.902、2.373mg/g和14.625mg/g,且叶片的C含量>N含量>K含量>P含量;叶片的C/N、C/P和N/P分别为32.183、229.226和7.123。随纬度的增加、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的降低,兴安落叶松叶片C、N含量和N/P显著降低,叶片C/N和K含量显著升高,叶片P含量和C/P的变化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叶片N含量随纬度与年均温度的变化与全球及其它大尺度的研究结果相反,而N/P与其一致,这与在该区域的其它物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在本研究区域北部寒温带越往高纬度地区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越低、生长季越短,因此成土作用弱导致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养分越少,但是由于植物显著降低的N含量和变化不明显的P含量导致了叶片N/P随纬度的增加和年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的降低而降低,这与全球尺度的研究结果一致。兴安落叶松叶片养分分布格局与全球尺度和中国区域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了加强区域叶片养分特征研究的重要性。叶片养分与气候因子的显著线性相关说明气候因子是影响叶片养分特征的一个主要因子。
任书杰于贵瑞陶波官丽莉方华军姜春明
关键词:兴安落叶松年均温度纬度叶片养分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被引量:323
2007年
大尺度的叶片的氮(N)和磷(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是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的结果,并能为大尺度模型的发展提供数据基础.通过对文献数据的搜集整理,对中国东部南北样带168个采样点的654种植物的N和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空间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年均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的N和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存在很大的变异性.叶片N的变化范围为2.17~52.61mg·g^-1,几何平均数为17.55mg·g^-1,叶片P的变化范围为0.10~10.27mg·g^-1,几何平均数为1.28mg·g^-1,叶片N/P的变化范围为1.7~74.6,几何平均数为13.5.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乃至中国区域叶片P的含量显著低于全球尺度的其它研究结果,这说明与全球尺度相比,中国区域植被生长更易受到P的限制.在所研究的不同功能群间,以叶片N含量的差异最大,P次之,N/P的差异最小,这与在多数的功能群内,其叶片N和P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有关.另外在系统发育上亲缘越远的功能群N和P含量差异越大(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亲缘越近的差异越小(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叶片的N和P含量与纬度和年均温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纬度升高和年均温度的降低,叶片N和P含量极显著地增加(P〈0.001).可是N/P与纬度和年均温度的相关性较弱(P=0.386和P=0.342),这可能是由于N和P含量随纬度和年均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变异性较大,并且相对于全球尺度而言本研究的区域范围相对较小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任书杰于贵瑞陶波王绍强
关键词:养分功能群
陆地生态系统氮状态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12
2006年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氮循环密切相关,碳贮量与碳通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氮循环的影响和限制。由于氮循环的复杂性,在以往的大多数碳循环研究中,更多考虑水分、温度和大气CO2浓度等因子的影响,考虑碳氮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氮素可限制植物光合、有机质分解、同化产物的分配以及生态系统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根据目前有关碳氮模型的发展状况可将碳氮耦合循环模型分为三大类:一是静态模型,它的土壤养分水平或者叶氮含量不变,是常数,这类模型适合于在站点或氮素浓度变化不大的区域应用;二是土壤氮限制模型,能够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氮收支,在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中考虑土壤氮有效性的动态变化的影响,使模拟结果更为合理;三是叶氮限制模型,在NPP的模拟中考虑叶片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的影响。这三类模型虽然都考虑了氮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但在氮碳循环机理方面尚有不少欠缺,所以在研究中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通过加强碳氮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增进对碳氮过程的深入了解,进而建立综合动态的碳氮耦合模型,以减少目前碳循环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任书杰曹明奎陶波李克让
关键词:碳循环氮循环陆地生态系统
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关系被引量:87
2004年
以杨陵土垫旱耕人为土(中等肥力红油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动态变化及其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田间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它时期居中;且与土壤温度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55以上;试验期间土壤水分含量在10%以上,基本能满足微生物活动所需,因而微生物体氮的变化与水分关系并不密切。应用培养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田间试验结果,即在4~36℃范围内,微生物体氮与温度呈线性相关,而在土壤含水量为6.75%~23.23%范围内,与水分呈指数相关关系,当土壤水分小于10.87%时,水分对微生物体氮有突出结果,当超过10.87%后,几乎没有影响。频繁的干湿交替会使微生物体氮显著减少,但冻融交替却无明显影响。
李世清任书杰李生秀
关键词:季节性土壤水分土壤温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