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文溥

作品数:26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18篇日语
  • 6篇语义
  • 5篇语法
  • 4篇汉语
  • 3篇古汉语
  • 3篇从句
  • 2篇学语
  • 2篇译本
  • 2篇隐喻
  • 2篇用法
  • 2篇语言接触
  • 2篇语义引申
  • 2篇生命
  • 2篇时间从句
  • 2篇转喻
  • 2篇文体
  • 2篇明治
  • 2篇教学语法
  • 2篇今昔物语集
  • 2篇空间词

机构

  • 26篇华侨大学
  • 4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泉州幼儿师范...

作者

  • 26篇黄文溥
  • 1篇郭举昆
  • 1篇洪晨晖
  • 1篇郭莉

传媒

  • 8篇华侨大学学报...
  • 3篇外语研究
  • 2篇日语学习与研...
  • 2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现代外语
  • 1篇江西行政学院...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唐山学院学报
  • 1篇龙岩学院学报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东北亚外语研...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4
  • 1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户和明治时期《论语》日译本的变化及其原因探讨
2020年
《论语》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国内和日本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从翻译与政治、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论语》日译本的研究较少。通过调查比较江户和明治时期大量《论语》日译本的训点标注、注释、训读方法后发现:由于教育水平的发展,明治时期出现了许多使用片假名进行全文标注的译本;明治时期出现了很多《论语》的注释译本,在“东洋道德”原则的延续下,基于朱子集注进行的注释译本仍然占到了大多数;明治时期对于《论语》的训读中出现了更加远离归化、更为“异化”的方法,对《论语》的训读更多地趋向关注文本本身。
陈镠霏黄文溥
关键词:《论语》译本注释
两种日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差异
2004年
黄文溥
关键词:日语教学教学语法形容动词格助词连体形现代日语
试析中国日语教学语法被引量:1
2004年
从中国日语教学语法和日本学校语法之间的关系属于承文本性的关系的观点出发,分析了中国日语教学语法的结构,指出中国日语教学语法由五个部分组成,并具体阐述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特点。
黄文溥
汉日接触语言学视阈下的日语民族主义——论山田孝雄的语言同化观
2014年
日本近代国语学者山田孝雄使用语言同化观分析受古汉语深度影响下的日语。其语言同化观与国体论、国语观组成一个整体,是在与欧化思想、尊崇汉学思想对抗的社会背景里,以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为基础构建出来的。其语言同化观只能将汉日语言接触研究引入歧途。
黄文溥
语义与文体的交点——日语动词连用中顿形的使用动态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日语动词连用中顿形需要从语义与文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使用频率、结构和意义用法,对日本明治时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连用中顿形使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明治时代作家的作品在使用连用中顿形上形成一个在固定结构上使用频率由高到低、语义与结构受限制由大到小的梯度;(2)连用中顿形的使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使用原理——匀整性原理和多样化原理;(3)选择不同使用原理的动机在于追求不同的审美效果;(4)从语义与文体的交点对连用中顿形进行考察可以更好地把握语义的动态。
黄文溥
关键词:统计分析
质疑“倭奴当对Wonna”之说
2009年
有一种新观点认为,古日语表示女人的wonna是同样表示女人的先秦音*■ol-na、汉代音*■oi-na的原语。但古日语音wonna产生的时期晚于先秦、汉代。笔者认为该观点不能成立。
黄文溥
日语“V-終わる”和汉语“V完”式被引量:1
2006年
从动词的语义特征比较日语的“V-終わる”和汉语的“V完”式的异同。首先,从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使用、两种表达方式都不能使用以及汉语动词有“V完”式而日语动词没有“V-終わる”这三种情况,考察了两种表达方式的构词在动词的语义特征上具有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句法、语义考察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从整体上看,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的“V-終わる”的实现更多地在构词层面上进行制约,而对于汉语的“V完”式的使用更多地在句法、语义上进行制约。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得到一定的解释。
黄文溥
日语空间词“かたわら”和“そばから”的语义引申探析
2010年
以前的研究将空间词引申出时间义的语义变化现象分析为空间域朝时间域的隐喻性映射。对日语空间邻近词"かたわら"和"そばから"语义变化的研究揭示,这个分析不足以解释复杂的时空义引申现象,该复杂现象需要从隐喻和转喻的复杂结合中获得解释。
黄文溥
关键词:隐喻转喻
论日语空间词“後(あと)”的时间义引申模式
2012年
在日语空间词"後(あと)"的时间义来源上,认知语义学者的后方义起源说和历时语言学者的痕迹义起源说各有瑕瑜。对历时资料进行的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后方义起源说可以获得历时资料的佐证,后方义和消失以后的结果义都为该词时间义的来源,两个来源在所涉及的事件类型上彼此密切相关,一同发挥作用,推动着该空间词的语义朝时间义演变发展。由后方义演变而来的时间义可以从时空隐喻观得到解释,而由消失后的结果义演变而来的时间义需要从隐喻和转喻的复杂组合中得到解释。
黄文溥洪晨晖
关键词:空间词隐喻转喻日语
论近代日语“後”时间从句时体形式对古汉语语法的复制及其扩散途径
2015年
"スル(ノ)後"构式在现代日语中不合乎语法,但在近代日语中却合乎语法。这个构式产生于汉文训读世界,是对古汉语句法的复制,其使用势力从汉文训读文扩散至汉文训读体的作品里,进而扩散到明治、大正时期的一般文言作品中,甚至还扩散到现代语体的作品里。
黄文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