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银琴
- 作品数:47 被引量:209H指数:8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周宣王时代的乐歌与诗文本的结集
- 本文详细考察了《诗经》中创作于周宣王时代的诗歌作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诗经》中可考为宣王时代的作品,是经过不同时代的两次编辑才全部进入诗文本的。其中属于"正经"的作品,是周宣王重修礼乐时服务于仪式目的而编入诗文本的...
- 马银琴
- 关键词:结集讽谏变风变雅
- 文献传递
- 于无声处听惊雷——读杨义先生《论语还原》有感
- 2015年
- 杨义先生的《论语还原》,按照以礼解经、以史解经、以生命解经的研究理路,运用'缀学''叠学''整学'三种方法综合,系统地梳理了以《论语》成书为中心的诸多学术问题。该著通过以迹求心所还原的历史现场呈现出来的触手可及的生命情感,与立足于东周秦汉书籍制度而提出的'文化地层叠压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推崇与尊重。
- 马银琴
- 关键词:《论语》孔子
- 孟子诗学思想二题被引量:8
- 2008年
- 本文首先讨论了孟子的说诗理论,认为"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构成了孟子说诗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诗人"从此被正式纳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中国文学史正式进入了"有主名"的阶段:诗人的"出现"标志着诗歌作品本体地位开始确立,作为文学的批评对象产生了,因此,孟子的学说也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其次,本文对孟子的"迹熄诗亡"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诗"是对"王者之迹"的记录与反映,"王者之迹熄"则"诗亡",这是孟子对于"诗"之性质的最基本的理解。在这种崇尚"王道"的儒学世界观的支配下,孟子的说诗实践最终没能脱离德义论的范畴,这也是其说诗理论与说诗实践之间产生分歧与矛盾的根本原因。
- 马银琴
- 关键词:以意逆志
- 论孔子的诗教主张及其思想渊源被引量:34
- 2004年
- 在确认《孔子诗论》可靠性的基础上 ,根据《论语》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相关资料 ,本文对孔子的诗教主张及其思想渊源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据此提出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学术个性决定了孔子学术思想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孔子的诗教主张 ,都是在对前人观点进行综合与概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与其说由于创新而奠定 ,不如说来自于继承的执著。当我们把孔子的贡献推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 ,我们应该知道 ,在那个社会文化发生震荡的时代 ,孔子只是众多布道者中最为突出的一位。
- 马银琴
- 关键词:《孔子诗论》文学思想审美意识社会教化功能
- 《周公之琴舞》与《周颂·敬之》的关系——兼论周代仪式乐歌的制作方式被引量:11
- 2019年
- 《周公之琴舞》通过"琴舞""启曰""乱曰"等表现出来的乐歌属性,并非其文辞的本来面目,而是后世改制的结果。其中的歌辞很可能来源于周公致政成王时发生在君臣之间的"儆毖"之语。它们最早只是史官记载的产物,未与仪式配乐发生关联,也未被纳入收录仪式乐歌的《颂》中。至周穆王经历家难、仓促继位时,通过"言古以剀今"的改制,周成王"自儆"的"元纳启曰",遂成为周穆王继位典礼上"诸侯进戒嗣王"的《敬之》。经过改制配入仪式,既是《周公之琴舞》的"元纳启曰"进入《周颂》的途径,同时也是导致《敬之》在情感上游离于《闵予小子》等三首诗歌的根源。就周代仪式乐歌的制作方式而言,"言古以剀今"的《敬之》提供了一个范例。尽管《周公之琴舞》的"儆毖"属性与后世"疾而歌之"的讽刺之"诗"略有不同,但"言古以剀今"的方式所包含的纳谏意味,以及诗歌本身的"儆毖"主题,仍然让《敬之》成为周代诗歌史上最早的具有"诗"之意味、并借助于仪式变成乐歌的作品,为后世"诗入仪式"的正式登场开启了方便之门。
- 马银琴
- 从赋税之“赋”到登高能“赋”——追寻赋体发生的制度性本原
- 2016年
- 作为文体的“赋”字,其意义的生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以“贡赋”为主要义项,“赋”字从一开始就是具有制度性的内涵;另一方面,“王命使赋”的赋政活动,又使“赋”具有了作为言说方式的“直陈其事”的意义。从“瞍赋”到“赋诗断章”,“赋”一直在“直陈”的意义上作为一种制度性的言说方式被频繁使用。最后经过“登高能赋”阶段的发展.“赋”在直陈的制度性言说方式之外,又兼有了属文造辞的创作之义.并最终演化为指代其语言成果的文体概念。
- 马银琴
- 关键词:登高赋体赋税言说方式
- 子夏的思想特征及其家学源渊——兼论子夏思想与三晋文化精神的契合(初稿)
- 本文由孔子教诫子夏的"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入手,分析了子夏思想中固有的求利倾向以及孔子对于子夏的期望。在此基础上,联系子夏出身卜氏的家族背景,进一步讨论了子夏的家学渊源、学术特点以及子夏思想能够在晋国生根发芽的根本原...
- 马银琴
- 关键词:君子儒三晋
- 文献传递
- 子思及其《诗》学思想寻迹被引量:3
- 2012年
- 本文在考证子思生年及其学术思想来源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子思著作引《诗》的主要方式及其思想特点。本文认为,子思著作的引《诗》方式及其关注重点,与其思想的发展轨迹紧密相关。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当"君臣之道","礼"、"仁"之学是讨论的中心问题时,《诗》中反映"君臣之道",涉及"礼"、"仁"的句子便得到了较多的引用;而当后期的子思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德"、"诚"、"五行"等问题上时,能够阐发"德"、"诚"及仁义礼智圣"五行"的《诗》句,就成为子思引用的重点。此时的《诗》,在子思"道德化"的观照下,已成为其论述"诚明"、"五行"学说的思想源泉。
- 马银琴
- 关键词:子思子曰《诗》学思想
- 《诗经》史诗与周民族的历史建构被引量:4
- 2017年
- 《诗经·大雅》中的五首史诗性作品,《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依据诗歌本身的叙事模式与特点,可以清晰地区分为历史实录型、神话夸诞型和仪式记忆追述型三种。它们的产生,分别关联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想形态:《绵》《大明》所展示的清晰的历史叙事,是古公亶父"作五官有司"的成果;《皇矣》《生民》的神话记忆,是乐官在剥离了记史的职责之后,专注于仪式颂赞,美化和神化先祖的产物;《公刘》则是在宣王不藉千亩的背景下,公卿大夫通过复现仪式活动所承传的模糊的历史记忆献诗以谏的产物。因此,周民族关于先祖的历史记忆,存在着一个建构的过程。在乐教占主导地位的西周时代,由乐官主导建构起来的后稷诞生、公刘重农、文王受命的历史记忆,反过来影响了后世史家的历史叙事。《史记·周本纪》关于周族发展史的历史叙述,便是史官接受乐官文化影响的结果与体现。
- 马银琴
- 关键词:《诗经》史诗叙事历史建构
- 《雅》、《颂》的时代、性质及其他——由家井真《诗经原意研究》说起被引量:1
- 2014年
- 家井真教授是日本汉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学者。本文在充分肯定其诗经学代表作《诗经原意研究》所展现的方法论意义与贡献之后,围绕着铭文与《诗经》的关系、"雅"与"夏"的关系、"客"的历史文化内涵等具体问题,着重分析了该著作在文化阐释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由此强调了深入了解经典产生时代的社会观念、文化制度对于正确阐释经典内涵的重要意义。
- 马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