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梅萍

作品数:29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文学
  • 7篇学史
  • 7篇文学史
  • 6篇民族文学
  • 5篇小说
  • 4篇汉语
  • 3篇代文
  • 3篇伊斯兰
  • 3篇伊斯兰教
  • 3篇文学研究
  • 3篇民族
  • 3篇回族
  • 2篇当代文学
  • 2篇当代文学史
  • 2篇中国当代文学
  • 2篇中国当代文学...
  • 2篇中国汉语
  • 2篇少数民族文学
  • 2篇生命
  • 2篇年谱

机构

  • 20篇兰州大学
  • 10篇南京大学
  • 6篇宁夏大学
  • 1篇西北第二民族...

作者

  • 28篇马梅萍
  • 2篇黄发有
  • 1篇姜文姬
  • 1篇周传斌

传媒

  • 6篇回族研究
  • 5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北方民族大学...
  • 2篇东吴学术
  • 1篇中国穆斯林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西北第二民族...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扬子江(评论...
  • 1篇中国回族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2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元代汉语伊斯兰教文学的萌芽——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的一个标志
2018年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实质上就是在中国的地方化过程,是穆斯林积极主动地适应中国社会的一种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汉语文的使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地方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文章依据对宋元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物质遗存的梳理,认为使用古典汉语来阐释伊斯兰教义的汉语伊斯兰教文学,最早萌芽于元代的伊斯兰教碑刻当中。
马梅萍
关键词:地方化
锁定在故土中的神圣——论石舒清小说的历史叙事
2016年
石舒清的小说多写锁定在记忆中的西海固回族乡土世界,故土成为其文学世界的价值载体。怀旧式的叙事方式以及对往日历史的一再钩沉,使他的部分小说隐然成为一种历史叙事。石舒清作品多用儿童视角作为叙事策略,回溯自身童年生活经历,找到信仰的根基。在长篇小说《底片》中又回顾了家族历史,也是有一种文化怀旧的意蕴。由此他对民族的历史也作了自己独到的书写。
马梅萍娜泽克
关键词:历史叙事儿童视角民族历史
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入史”困境的突围被引量:4
2016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涌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很少见到民族文学的身影,民族文学陷入"入史"困境。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民族文学研究界提出了"多民族文学"及其衍生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此替代之前的"少数民族文学"命名。对"多民族文学观"进行学术考证后发现,其标志着"多民族文学"从政治到文化的身份定位的转变、从同质性到异质性的内涵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的文学史观的转变。
马梅萍
关键词:多民族文学突围
论陈玉霞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特色被引量:2
2005年
女性作家和女性视角的文学创作日益引起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女性文学已经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新的领域。作为用汉语创作的少数民族女性,山东回族作家陈玉霞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女性文本主体和女性意识为我们展现了回族女性文学的一个案例。
马梅萍
关键词:女性主义小说创作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的他者化境遇被引量:1
2013年
中华文学地图由多民族共同谱就,然而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却往往缺失,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实行民族识别工作之后,56个民族的主体身份均被确认,但在此后的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仍难摆脱被忽视或被边缘化的尴尬。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境遇的他者化是其在当代文学史书写中位居边缘的深层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命名体现出的文化身份的他者化、失语体现出的文学史写作境遇的他者化、在边缘发言体现出的研究者学术处境的他者化。理想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格局应是多民族文学共存、互生的。
马梅萍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史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身份
张承志文学年谱被引量:3
2014年
一九四八年九月三日,张承志出生于北京,经名赛义德,童年时代与母亲、外祖母、姐姐等一起生活。张承志原籍山东济南西关,祖居杆石桥头永长街饮虎池畔。济南西关是中国古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这里最早的清真寺创建于元代。张承志后来在散文《饮虎池》中回顾了对故乡的印象,并把自己刚烈耿直的个性归因于济南西关回民的精神传统。济南回族张氏有不同的支系。张承志的家族原为青州张氏一支,后析分济南西关,称为"瑞兴堂"张氏,
马梅萍黄发有
关键词:回族聚居区心灵史哲合忍耶
“回回”:历史解释与文化表述被引量:3
2002年
历来对回族族称的解释仅限于正统的历史考证的方式。本文认为 ,虽然回族族称有其历史的客观性的一面 ,但在现实发展中又逐渐显露出其非历史的主观性的一面 :即作为文化主体的回民在特定文化氛围之中对自我的阐释 ,这些阐释体现在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及回族学者的著述之中 ,并流行不衰。从历史的考证来看 ,回族族称的获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但在作为穆斯林的回民看来 ,这里体现着来自造物主的意志 ,即历史的必然性。这是一种自我的文化表述 ,其中体现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是回族文化 (说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 )
周传斌马梅萍
关键词:历史解释文化表述
边缘的跋涉--《民族文学研究》理论探讨类论文30年轨迹寻踪被引量:1
2014年
作为民族文学研究的阵地,《民族文学研究》上刊发的理论探讨类论文隐含着刊物的思路、导向、转变信息,引领着民族文学研究的航向,研究这类论文有助于了解民族文学研究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轨迹。故文章结合具体语境,在30年的历时性坐标中对之进行寻踪分析:19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笔谈"栏目和相关概念论争较为突出,具有国家统辖下的政治性特点;1990年代论文数量剧减并逐步去政治化,反映了刊物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适应;新世纪的多元语境开拓了学术空间,跨界研究法的运用及"创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笔谈"等栏目的开创使研究逐步深入。
马梅萍
关键词:文艺理论民族文学文学史学术史
反抗的穷人与革命的新人——“十七年”至19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民族文学叙事被引量:2
2018年
"十七年"与1980年代初出版的两拨当代文学史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叙事,尽管在细节上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的历史阐释语调是一致的,通过反抗的穷人与革命的新人的形象塑造,寄予了将各民族纳入中国革命整体进程与国家建设格局的政治内涵。
马梅萍
关键词:文学史民族文学
文学史视阈下的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研究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以文学史书写为中心的民族文学研究。首先,笔者借鉴福柯谱系学的研究方法,把民族文学研究放置在建国初“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语境中,分析其政治建构的缘起。“民族”概念作为一个舶来品,是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伴...
马梅萍
关键词:文学史民族文学研究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