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志萍

作品数:4 被引量:62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孕期
  • 2篇早发型
  • 2篇早发型重度子...
  • 2篇早发型重度子...
  • 2篇重度子痫
  • 2篇重度子痫前期
  • 2篇子痫
  • 2篇子痫前期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体质量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前状态
  • 1篇营养
  • 1篇孕妇
  • 1篇孕妇孕期
  • 1篇孕期营养
  • 1篇妊娠
  • 1篇栓前状态
  • 1篇体重管理
  • 1篇体重增长

机构

  • 3篇深圳市人民医...
  • 2篇深圳市第二人...
  • 2篇暨南大学第二...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4篇韩志萍
  • 2篇夏正杰
  • 2篇钟利若
  • 2篇张立军
  • 2篇黎燕
  • 2篇魏晓萍
  • 2篇王倩
  • 1篇王芳
  • 1篇苏放明
  • 1篇折瑞莲

传媒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临床处理措施与母子结局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临床处理措施与母子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71例,比较不同终止妊娠时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并发症、期待治疗的平均时间及围生儿结局情况。结果 3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76.47%)、(73.07%)及(64.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均期待治疗时间为(1.0±2.6)d,均未有死亡案例,新生儿病死率A组47.06%、B组15.38%、C组3.57%,围生儿病死率A组52.94%、B组19.23%、C组3.57%。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时间尽量延长到孕34周,但是必须密切观察期待治疗期间母子病情变化,一旦孕妇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者胎儿出现宫内危险等立即终止妊娠。
韩志萍黎燕折瑞莲
关键词: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母血中抗磷脂抗体及血栓前状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研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血的抗磷脂抗体及血栓前状态等标志物变化,寻找敏感、有效的指标预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方法收集需住院分娩的重度子痫前期的孕妇共7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2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8例。同时随机选取30例同期入院的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所有的孕妇均为单胎妊娠,排除慢性高血压及慢性肾病。住院时检测:血常规、血脂、肾功能、肝功能、糖耐量、24 h尿蛋白定量;凝血四项、栓溶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等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抗心磷脂抗体(ACA)-IgM、IgG及抗β2-GPI抗体定量等生化指标。结果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抗磷脂抗体阳性率及ACA-IgM的滴度值明显高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抗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血栓前状态比正常妊娠组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血栓前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性意义(P>0.05);抗磷脂抗体定量与血栓前状态的严重程度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可通过检测血栓前状态的变化预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进一步可通过抗磷脂抗体阳性率及ACA-IgM的滴度值鉴别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
黎燕韩志萍王芳苏放明
关键词:子痫血栓前状态
孕期营养个体化供给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被引量:38
2012年
目的探讨孕期营养个体化供给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产科门诊定期产检的正常单胎初产妇96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孕期保健常规系统产检,研究组孕妇在正规系统产检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比较两组的母婴结局。结果研究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总体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期营养个体化供给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控制新生儿体质量。
钟利若夏正杰张立军韩志萍王倩魏晓萍
关键词:孕期营养新生儿体质量
深圳市孕妇孕期体重管理模式探讨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g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 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 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 kg。
钟利若夏正杰张立军韩志萍王倩魏晓萍
关键词:妊娠体重增长出生体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