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优化设计
  • 2篇颈椎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在体
  • 1篇上颈椎
  • 1篇生物力学
  • 1篇生物力学评价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全切
  • 1篇全切除
  • 1篇全切除术
  • 1篇人工关节
  • 1篇椎间盘
  • 1篇椎体
  • 1篇椎体次全切
  • 1篇椎体次全切除
  • 1篇椎体次全切除...
  • 1篇解剖学

机构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军区总医...

作者

  • 4篇吴子祥
  • 4篇韩宝君
  • 4篇雷伟
  • 3篇赵雄
  • 2篇严亚波
  • 1篇刘绪立
  • 1篇周江军
  • 1篇林勤
  • 1篇余剑

传媒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优化设计的解剖学参数测量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为研制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提供中下颈椎体、椎间盘解剖学数据。方法:志愿者76人,其中男性32人(21~44岁,平均年龄29.31岁),女性44人(19~45岁,平均年龄32.20岁),测量各椎体与椎间隙前缘、中份及后缘的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椎体前缘、中份、后缘高度(mm),男性分别为:17.58~19.97,15.68~17.69,18.17~19.77;女性分别为:15.13~17.80,13.34~15.05,15.57~17.06。椎间隙前缘、中份、后缘高度(mm):男性分别为5.81~7.23,7.59~9.19,4.65~5.54;女性分别为;4.88~5.37,6.82~7.89,4.03~4.47。各测量结果在性别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此得到了中下颈椎体及椎间盘的解剖学参数,这可以为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假体设计、制造和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赵雄雷伟吴子祥韩宝君严亚波
关键词:颈椎椎间盘解剖学
上颈椎椎间旋转活动在体三维测量与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对人体上颈椎椎间旋转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进行精确测量的方法。方法:对16名健康志愿者行颈椎三维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应用自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对三维图像标点,并利用标志点测量上颈椎包括枕骨与寰椎之间,寰椎与枢椎之间的椎间旋转及耦合运动。结果:颈椎最大旋转位时,单侧椎间平均旋转度分别为枕骨-寰椎(2.4±1.8)°,寰椎-枢椎(38.5±4.7)°,同时伴随各节段的反向侧屈与后伸活动;侧屈动度分别为枕骨-寰椎(3.6±1.3)°,寰椎-枢椎(5.4±2.0)°,后伸动度分别为枕骨-寰椎(12.9±3.8)°,寰椎-枢椎(4.9±2.6)°。结论:可运用三维CT图像对在体上颈椎椎间旋转及耦合运动进行精确的测量,其有助于上颈椎在三维空间内的复杂运动更进一步理解,更好地为上颈椎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基础。
赵雄雷伟吴子祥刘绪立韩宝君林勤
关键词:上颈椎
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球窝关节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对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球窝关节进行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的三维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网格划分;设置球窝零件球柄高度的尺寸的变化范围,模拟假体系统在体负载情况;对模型进行优化设计分析,对不同尺寸特征的复合关节系统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并评价系统安全系数。结果系统最大Vonmises应力出现在该装置前屈位球柄和基底部相接处,并随球柄高值增大,最小安全系数呈近似抛物线变化。结论综合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活动度需要,认为当球柄高为6.0mm时,球窝关节结构最优。
周江军雷伟吴子祥严亚波韩宝君
关键词:人工关节有限元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
“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生物力学评价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优化"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artificialcervical joint complex"ACJC)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在前期设计的基础上,以及通过测量工作得到的关于正常人体颈椎解剖和运动学参数,优化ACJC.新鲜的人体颈椎标本14具,随机取出7具作为正常颈椎组,在MTS858Mini Bionix II生物材料实验系统进行稳定性实验并测定各节段椎间活动度.随后将标本随机分为钢板固定组和假体植入组,每组7例,对每组标本分别进行实验前处理:钢板固定组依次行前路C5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假体植入组依次行C5椎体次全切、假体植入术.试验同正常颈椎组.结果:稳定性实验显示假体植入组与正常颈椎组相比,下颈椎在三维六自由度的ROM均无显著差异.而钢板固定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中的活动范围(ROM)均小于显著其余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测定显示,钢板固定组的各向ROM均显著小于其余两组,而假体植入组仅在后伸运动中ROM显著大于正常颈椎组,其余活动中均与正常颈椎组无显著差异.临近椎间活动度测定显示,三组间下位椎间隙活动度无显著差异;对于上位椎间隙,假体植入组与正常颈椎组无显著差异.钢板固定组前屈、后伸活动度均较其余两组显著增大.结论:应用该系统进行颈椎前柱重建,既重建了颈椎稳定性,又一定程度地保留了手术节段活动度,更符合颈椎生理性重建的要求.同时该方法避免了手术邻近节段椎间隙活动代偿性增大,对避免远期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韩宝君雷伟吴子祥赵雄余剑
关键词:椎体次全切除术生物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