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珂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声乐
  • 2篇教学
  • 1篇电影
  • 1篇电影配乐
  • 1篇电影叙事
  • 1篇胸腔共鸣
  • 1篇叙事
  • 1篇选曲
  • 1篇咬字
  • 1篇咬字吐字
  • 1篇易经
  • 1篇音乐
  • 1篇音乐叙事
  • 1篇影片
  • 1篇语言
  • 1篇声乐集体课
  • 1篇声乐课
  • 1篇声乐课堂
  • 1篇声腔
  • 1篇声腔美

机构

  • 6篇洛阳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陶珂

传媒

  • 1篇教育与职业
  • 1篇北方音乐
  • 1篇电影文学
  • 1篇艺海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魅力中国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易经》中蕴含的教学之道——以“蒙卦”为例
2012年
《易经》是华夏五千年的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凝结着远古先民的睿智卓识,对我们华夏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易经》揭示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无不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针对不同的方面阶段给我们以指引,其中的"蒙卦"是针对教育教学而言,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受教者与执教者的不同态度及原则。
陶珂
关键词:易经蒙卦
中国歌剧创作中的音诗画交融现象透析——以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中国歌剧在创作中向来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整合,力求将多样化的元素揉和其中,以达到使外来的歌剧文化与本民族气质互通互惠的目标。本文的研究希望以小见大,以歌剧《再别康桥》的选段《一首桃花》中的音乐、诗词、画的相汇交织为研究对象,探讨三者之间在相互作用下所引发的共鸣,分析音乐中产生的空间艺术、意境及情景交织的审美体验。
陶珂
关键词:交融
语音教学应塑造自然流畅之声
2008年
我国歌唱传统把发音出声部位归纳为五个部分,即"喉,舌,齿,牙,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唱歌不知道咬字,没有任何主观意识去想咬字,只单唱声音。本文的观点是应保证声位的不变和相对稳定,为歌曲中高音位置的发音打下良好的基础,使"U"通道流畅自然地形成,避免有字无声的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训练,感受到咬字吐字的自然规律和科学性,这样才能增强歌唱语言的声腔美,展现整个作品的感染力。
陶珂
关键词:声区归韵胸腔共鸣声腔美歌唱语言咬字吐字
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与评价的多元化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是高校扩招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客观上解决了当前师生配比率的问题,突破了传统声乐教学中出现的许多瓶颈。然而,纵观当前声乐集体课教学实践,许多集体课教学俨然是小组课或小课的复制品。要深化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点即教学的目标与评价进行改革探索。文章以多元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声乐集体课教学特点,以目标与评价的几大要素为切入口,以期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陶珂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浅谈影片《1942》中的音乐叙事
2013年
优秀的电影配乐犹如影片活的灵魂,不但带给观众以触动心灵的审美体验,更能使观众了解一部影片的精神价值。电影《1942》改编自作家刘震云发表于1993年的长篇小说《温故1942》。导演冯小刚以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向观众讲述了70年前发生于中国河南的一场大饥荒。影片配乐朴素、简单,与电影叙事完美结合,不但为整部影片叙事奠定了情感基调,引导着观众的情感走向,也直接参与了影片的叙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影片《1942》中配乐对电影叙事的作用。
陶珂
关键词:电影配乐电影叙事
声乐课堂舞台化表现力浅议
2010年
本文以声乐课堂舞台化表现力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分析声乐课小课形式所产生的弊端,探讨声乐教学者在这样特殊的课堂中怎样挖掘学生最自然真实的表演为核心。进而思考声乐课堂技术技巧与舞台表演的完美结合。更多关注声乐课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发展。
陶珂
关键词:舞台化表现力主观能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