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洪

作品数:16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谱分析
  • 4篇吕宋
  • 4篇吕宋海峡
  • 3篇仪器舱
  • 3篇水平分辨率
  • 3篇拖体
  • 3篇前翼
  • 3篇海流
  • 3篇海洋水文
  • 3篇航测
  • 2篇电站
  • 2篇秦山核电
  • 2篇秦山核电站
  • 2篇海流观测
  • 2篇核电
  • 2篇核电站
  • 1篇地转流
  • 1篇东海陆架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涡

机构

  • 16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广岛大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福州市海洋与...

作者

  • 16篇陈洪
  • 9篇袁耀初
  • 7篇杨成浩
  • 5篇王惠群
  • 5篇廖光洪
  • 4篇徐鸣泉
  • 4篇楼如云
  • 4篇许东峰
  • 3篇王俊
  • 3篇王康墡
  • 3篇章胜亮
  • 3篇师鹏飞
  • 2篇羊天柱
  • 2篇许建平
  • 2篇张映波
  • 1篇刘增宏
  • 1篇吴日升
  • 1篇黄韦艮
  • 1篇刘勇刚
  • 1篇徐晓华

传媒

  • 4篇海洋学报
  • 3篇东海海洋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九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3
  • 1篇199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海洋水文参数观测拖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洋水文参数观测拖体,包括固定有仪器舱的支架,支架前方连接有钢缆,支架前面上方设有倾角向下的前翼,支架后面上方设有倾角向上的后翼,支架后半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倾角向上的身翼,支架前面下方设有配重架,仪...
杨成浩许东峰陈洪王俊徐鸣泉师鹏飞章胜亮
文献传递
一种海洋水文参数观测拖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洋水文参数观测拖体,包括固定有仪器舱的支架,支架前方连接有钢缆,支架前面上方设有倾角向下的前翼,支架后面上方设有倾角向上的后翼,支架后半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倾角向上的身翼,支架前面下方设有配重架,仪器舱...
杨成浩许东峰陈洪王俊徐鸣泉师鹏飞章胜亮
文献传递
南海东北部450m以浅水层与深层海流观测结果及其谱分析被引量:18
2002年
基于在南海东北部锚定测流站在450m以浅Long Ranger ADCP测流长达77d的资料,以及在2000与2300m处深层流长达7个月左右的测流资料,进行了谱分析与计算.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比较50~400m处海流的月与季节变化,它们的变化趋势是较为一致的.从日平均流速前进矢量图,其流速在大部分时间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变化.这与从对海表面高度作定性分析的结果大致符合,海表面高度来自CCAR对TOPEX/ERS-2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日与月平均流速都在11月份最大,10月其次,8月最小.(2)在2000与2300m处日与月平均流速平均地1月最强,9月次强,8月最弱.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1~3月)流速最强,秋季其次,夏季最弱.(3)潮流随深度变深有所变化,在上层全日潮峰值要高于半日潮峰值,但在200~400m处半日潮峰要高于全日潮峰值.在450m以浅它们的振动皆以顺时针方向为主.在1500m以深全日潮峰值又高于半日潮峰值.(4)发现自50~2300m都存在2个多月周期振动,其中在450m以浅水层振动周期皆为75d,其振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2000与2300m处振动周期分别为68与69d,其振动方向也是以逆时针方向为主.(5)揭示在450m以浅水层随深度变深,振动周期有变化,例如f>0时在50与100m处存在22与15d左右的显著振动.但随深度增加,在200~400m处这些周?
袁耀初赵进平王惠群楼如云陈洪王康墡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谱分析平均流速
从2010年1月的1个反气旋涡探讨南海中尺度涡的输运能力被引量:2
2014年
应用漂流浮标,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和示踪粒子法,研究了中国南海中尺度涡的输运能力。从浮标漂流轨迹和对应的流场分布可知在真实海洋中存在涡对物质的输运,陷入反气旋涡的漂流浮标跟随涡旋顺时针打转4圈,以圆弧形轨迹运动至海南岛以东。进一步通过示踪粒子法进行长期模拟得出涡内物质会以和涡相同的旋转方向旋转前进,在忽略水平方向上的混合对示踪粒子轨迹影响的情况下,在第55天,93%的质点(153个)将跟随涡旋运动,7%的质点(11个)会在中途与涡旋分离,运动中涡会不断把内部物质甩向涡的外缘,质点会从涡最边缘速度由大转小处脱离涡旋,但是大多数质点会跟随涡旋在其边缘以圆弧形轨迹向前运动,并最终稳定在涡旋的最边缘。
王惠楠许东峰陈钟为徐鸣泉杨龙奇陈洪
关键词:漂流浮标中尺度涡
2009年7月结合CTD与Argo观测在吕宋海峡及其附近海域海流的诊断计算研究
基于2009年7月航次获得的水文资料以及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Argo观测,采用海洋环流诊断模式,并结合改进逆方法,计算和研究在2009年7月在吕宋海峡及其附近海域(参见图1)海流的变化,主要观测和计算结果如下....
袁耀初廖光洪杨成浩刘增宏陈洪
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的基本水文特征被引量:5
1991年
文章根据1989年4、7、10月和1990年1月在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获得的水文观测资料,对该区域中海水温度、盐度、浊度、水色和透明度以及潮汐、潮流等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该水域的基本水文状况和海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许建平羊天柱陈洪张映波孙舰
关键词:核电站水文要素水域秦山核电站
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海流观测及其谱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基于2002年春季航次在吕宋海峡海域锚碇测流站(20°49′57″N,120°48′12″E)200,500与800m锚碇测流水层观测流,进行的海流特征分析与最大熵方法谱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在200m处,观测期间海流平均速度为(47.4cm/s,346°),最大观测海流速度Vmax和最大日平均海流速度Vd,max分别为(103.8cm/s,10°)和(71.6cm/s,339°);在500m处,观测期间平均流速为(20.3cm/s,350°),最大观测海流速度Vmax和最大日平均海流速度Vd,max分别为(74.1cm/s,17°)和(39.1cm/s,317°).这些都表明黑潮在吕宋海峡锚碇测流站200和500m处向西北方向入侵南海.(2)在800m处,观测期间平均流速为(1.2cm/s,35°),最大观测海流速度Vmax和最大日平均海流速度Vd,max分别为(10.8cm/s,76°)和(4.7cm/s,46°).这些都表明,它们的流向皆为东北向.比较在每层实测流的结果,表明在800m层海流状况与200和500m层海流状况是不相同的,流速随深度变深明显减弱,流向向右偏转.(3)在观测期间200,500和800m处,日平均流速在4月皆比3月时要强.(4)在200~800m潮流随深度变深有所变化,除了在500m处f<0情况全日潮峰值高于半日潮峰值以及对于半日潮以逆时针方向为主以外,其余情况在200~800m水层半日潮峰值都要高于全日潮的峰值,并且皆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5)在200~800m水层都存在15d以上或14d左右的周期振动,例如在逆时针方向分量谱(f>0)在200,500m处存在19d左右的周期振动;在800m处存在14d左右的周期振动(f<0).(6)在200~800m处都存在4~6d周期天气过程的振动和2~3d周期振动.还都存在34.5h左右惯性振动周期,它的振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7)通过交叉谱的计算,揭示:1)200与500m层两组流速时间序列对于半日潮周期、全日潮周期、15d以上的周期振动、2~3d的周期振动等都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对15d以上的长周期振动几乎是同步的;2)500与800m层两组流速时间序列对于4~6d天气过程的周期�
袁耀初王惠群楼如云陈洪王康墡
关键词:吕宋海峡
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的流况分析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分析了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各测站的实测流、潮流和佘流分布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测区内潮流为非正规丰日浅海潮流,其运动形式呈往复流。核电站二期工程取水口附近(L_1,18站)为一大流速区,而一期工程出水口周围(L_2,L_2′站)有一相对小的流速区。大流速区落潮流历时大于涨潮流历时,而相对小流速区则相反;大流速区的余流较小,而小流速区的余流大。在四个季节中,涨潮流速秋季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落潮流速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最小。余流冬、秋两季较大。在实测流中以潮流为主,径流和季风的作用也相当显著。
羊天柱许建平陈洪张映波孙舰
关键词:秦山核电站
veKdv方程的若干系数在南海北部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应用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再分析资料(简称CORA)研究南海北部第一模态内波场运动学参数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首先分析了Brunt-Visl频率的统计特征;其次,基于弱非线性变系数扩展Kortewed-de Vries(veKdv)方程模型,计算了它的输入系数,即线性长波相速度,平方和立方非线性系数和频散系数,这些参数可用于定性评估内孤立波传播可能的极性,内孤立波的形态,幅度限制以及传播速度等。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季节性密度跃层从2月开始出现,最大浮力频率约在20m。它在6—7月达到最强,自8月开始减弱,在10月消退。另一密度跃层出现在8—11月,最大浮力频率约在80m,冬季大致在120m。季节性密度跃层在4—9月十分明显,而8—10月双跃层现象显著,冬季仅出现较弱的第二密度跃层。在1—3月和10—12月海盆深水区最大Brunt-Visl频率值要大于陆架浅水区;而在5—9月情况则相反。Brunt-Visl频率最大值所在深度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最深,6—7月则最浅。计算的线性内波相速度、频散系数和幅度放大因子的空间特征主要取决于地形变化;平方(立方)非线性系数与地形关系较小,随季节变化明显,它们主要取决于局地海洋环境特征。通过分析veKdv方程的系数特征,解释了为何在夏季南海北部最容易观测到大振幅内孤立波和在吕宋海峡以东海域难以观测到孤立波的原因。
廖光洪黄韦艮袁耀初徐晓华杨成浩王惠群陈洪
关键词:南海北部
采用观测与卫星资料得到的地转流和谱分析研究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海流的变化被引量:4
2009年
基于自2002年3月17日至4月15日在锚定测流站平均位置(20°49′57″N,120°48′12″E)处观测海流,在吕宋海峡从卫星绝对地形导出的地转流(简称为卫星地转流)以及采用最大熵方法作谱分析,研究了吕宋海峡海流的结构和变化.在锚定测流站处亚潮流表明,当水深增大时,流速减少,流向则以反气旋方向旋转.这揭示在上层海流向南海进入,而在中层南海水向太平洋流出.在吕宋海峡海流的垂直结构充分地显示吕宋海峡的三明治结构,虽然在海底附近水层并未进行观测.谱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以下显著的谱峰周期:(ⅰ)在垂向方向上潮流变化;(ⅱ)在200和500m处,对于频率f>0和f<0的两种情况,都存在周期约为4~6d,而在800m处只在f>0情况下存在上述周期;(ⅲ)在200,500和800m处,对于f>0和f<0两种情况都存在周期约为2~3d.上述结果揭示吕宋海峡海流自表层至800m整个水体都存在显著的天气尺度的变化.从观测流和水文与卫星观测都揭示在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并不存在黑潮流套.
袁耀初廖光洪王惠群楼如云陈洪
关键词:谱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