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志勇

作品数:82 被引量:17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文学
  • 35篇艺术
  • 9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0篇戏曲
  • 9篇戏神
  • 9篇汉剧
  • 8篇信仰
  • 6篇选本
  • 6篇演剧
  • 6篇清代
  • 6篇戏曲史
  • 6篇戏曲选本
  • 5篇广东汉剧
  • 5篇传奇
  • 4篇演出
  • 4篇声腔
  • 4篇戏剧
  • 4篇戏文
  • 4篇历史变迁
  • 4篇明传奇
  • 4篇京剧
  • 3篇元帅
  • 3篇杂剧

机构

  • 59篇中山大学
  • 21篇咸宁学院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作者

  • 81篇陈志勇
  • 1篇康保成
  • 1篇殷燕子
  • 1篇张诗洋
  • 1篇鲍晓东
  • 1篇廖明君
  • 1篇黄仕忠
  • 1篇朱伟明
  • 1篇杨波

传媒

  • 12篇文化遗产
  • 8篇民族艺术
  • 6篇戏曲艺术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文艺研究
  • 4篇戏剧艺术
  • 3篇湖北大学学报...
  • 3篇咸宁学院学报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2篇学术研究
  • 2篇暨南学报(哲...
  • 2篇四川戏剧
  • 2篇中华戏曲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长白学刊
  • 1篇文史知识
  • 1篇文史哲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8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9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方言与地方剧种“种类”的多样性被引量:3
2012年
戏曲与方言关系密切,在戏曲种类多样性生成的机制上,方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地域文化角色扮演中,方言对于地方剧种自身的文化归属意义重大,因此,保持地方剧种"种类多样性"不仅是其自身延续的需要,而且是地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人类文化呈现"多样性"的内在需要。考察地方剧种舞台语言会发现,"方言化"是绝对的,而"官语化"则是相对的。尽管地方剧种普遍存在相对性的"官语化"现象,但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鼓吹地方剧种普遍实现"官语化"改革,显失学理依据,也无视地方剧种的现实困境和艺人愿景。
陈志勇
关键词: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剧种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
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及其声腔的衍化被引量:3
2015年
明万历间袁中道《游居杮录》记载了沙市新兴的戏曲声腔"楚调"。楚调并不是流行此地的青阳腔、弋阳腔或四平腔的别称,而是具有独立品格的一种戏曲"新声"。楚调广泛流传,经过清前期与秦腔、昆腔等"时调"的相互融合,至清中叶实现了与西皮调的合流,演化为皮黄声腔。楚调的名称逐步淡出,转而被称为"汉调"、"黄腔"。新的汉调成为汉剧、京剧等皮黄剧种的艺术母体。探寻楚调的源起及其早期形态,对于声腔史、剧种史及明清戏曲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陈志勇
关键词:楚调汉调京剧史
汉调对京剧形成的独特贡献被引量:4
2013年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从剧目构成、声腔板式、伴奏乐器、舞台语言规范等方面对进京的汉调予以全方位改造,直接催生了京剧。从现存的乾隆、嘉庆年间的汉调剧本——"楚曲"29种来看,京剧不仅承袭了汉调的剧目与剧本,而且在分场体制、曲牌体制、演唱体制上,与汉调一脉相承。汉调进京及京剧的诞生,重构了19世纪中国戏曲的格局。
陈志勇朱伟明
沈璟及族裔与明末清初江南曲学格局的变貌被引量:1
2017年
在明末清初的曲坛上,沈璟是公认的领袖,其尊崇地位的达成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曲学建树和人格魅力,沈氏族裔表现出的"家学"整体成就和家族文化凝聚力,以及以世族联姻为纽带对外传散曲学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沈璟"隐于词"的生存方式与"圣于词"的曲学理想,对家族曲学传统的开启具有重要意义,而以沈自晋为首的族裔在《南词新谱》编纂过程中阔大开放的纂谱思路和做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沈氏曲学的地位及影响。明末清初,沈氏族裔与其他江南世族的联姻则是"家学"向外扩散的新路向,助推了江南曲学活动家族化新格局的形成。
陈志勇
“乱弹”释义与清代戏曲“乱弹时代”的再认识被引量:2
2020年
"乱弹"是清代戏曲史上的一个高频词汇,将"乱弹"称谓出现的时空节点联接起来,就是清代三百余年间戏曲演进和转型的历史。"乱弹"一词首见于康熙前期,具指梆子腔;后来词义多有嬗变,既可专指板腔体的乱弹腔以及处于曲牌体与板腔体中间状态的吹腔,也可作为花部戏曲的概称,甚至在清末成为皮黄戏的特称。"乱弹"得名,是因为在文人眼中,其艺术形态呈现为诸腔杂陈、乐器混搭、故事荒诞、文词鄙俗的特点。在清初至道、咸间京剧兴起之间的这个时期,乱弹戏曲极为活跃,投射于剧坛则呈现出诸腔杂陈、相互融合的独特景观。"乱弹"之"乱",成为了传统戏曲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和活力源泉。
陈志勇
关键词:板腔体曲牌体乱弹梆子腔吹腔
“二黄腔”名实考辨——兼论“皮黄合流”的相关问题被引量:4
2018年
声腔史和戏曲史上颇受关注的二黄腔源头问题,因涉及面广且缺乏可靠的证据而一直未获解决,以致多说并存。事实上,在清中晚期,北京、陕西等地往往将产于湖北的西皮调称为二黄腔或黄腔,它与安庆的二簧腔是两种不同的戏曲声腔。皮黄戏早期剧本"楚曲"的声腔标识,则显示清中叶在汉口与西皮合流的是"二凡"调,二凡调即是后世皮黄声腔中二黄调的前身。揆之中南地区诸皮黄剧种,亦证实汉口的皮黄合流就是湖北西皮调与江西二凡调的并奏。
陈志勇
关键词:戏曲声腔
晚明戏曲集《乐府红珊》的编纂体例与选本个性——兼及戏曲文本研究的多向度问题被引量:2
2019年
《乐府红珊》是晚明南京书肆广庆堂刊刻、纪振伦编纂的戏曲选本,其出版目标是为文人娱曲与民间戏班演出提供底本。《乐府红珊》创建以“出”为中心的编纂理念和以生活场景为标准的分卷原则,在晚明众多戏曲选本中因体例鲜明而独树一帜。《乐府红珊》百折散出的仪式性特质在成书与搬演两个环节逐次被激发和扬显,其独特的选本个性则启发我们要将案头文本与演出文本、演出语境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揭橥戏曲文本的多重意义。
陈志勇
关键词:戏曲选本折子戏
孤本传奇《八义记》与明代“赵氏孤儿”改本戏文--兼及改本戏文形态及性质的再讨论被引量:1
2022年
“赵氏孤儿”戏文是明代剧坛上流传甚广的经典剧目,有富春堂、世德堂、汲古阁等多家坊刻改本流传于世,杭州人徐元的《八义记》亦是其中一种。然清初至今,诸家曲目著录此剧多有讹误。最近德国国家图书馆藏继志斋本《八义记》的再发现与回传,表明继志斋本即徐元所作。徐本与明代富春堂本、汲古阁本在主旨、情节和文词上都存在较大区别,表现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徐本的存在,不仅补上了南戏《赵氏孤儿记》向文人传奇《八义记》演进的关键一环,而且和其他三种明代坊刻“赵氏孤儿”所组成的文本群,成为再认知明代改本戏文形态和性质的代表文献。
陈志勇
关键词:《赵氏孤儿》文人传奇
民国戏班价银的约定与收取——以香港、日本藏粤剧戏班经营文书为中心
2017年
日本东京大学、香港文化博物馆和香港"中央"图书馆藏有一批民国时期广州太安公司下辖戏班的定戏契约及相关经营文书。这批文书直现了戏班(卖戏公司)与买戏主会之间对本价戏银和附加银价(中宵银、利市银、折合银等)的议定,戏班关于度量衡标准、主会克扣拖欠戏金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对戏金收取的风险规避。围绕戏金的约定和收取,戏班(卖戏公司)与买戏主会、行会组织、信息中介人、政府权力部门甚至盗匪、军队之间相互交缠的利益关系得以清晰呈现。这批文书是了解民国时期粤剧戏班(卖戏公司)生存境遇和岭南墟镇演剧市场变迁的原始史料。
陈志勇
关键词:粤剧契约文书戏班戏曲市场
明代戏曲史上“临川派”相关问题新证——以汤显祖与同乡曲家交游的史实为基础
2018年
在明代剧坛上,江西临川是除苏州、南京、杭州之外又一重要的戏曲中心,它以汤显祖为核心,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同乡曲家群落,成员有谢廷谅、帅机、吴拾芝、曾如海和郑之文、徐奋鹏等人。这些曲家与汤显祖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也有较为相近的创作倾向和理论主张。据此,将晚明时期临川曲家群体视为一个独立的戏曲流派,并非无据。更为重要的是,以戏曲生态、文学地理的视角整体性考察这批曲家的戏曲活动,对于重绘晚明曲家谱系及地域分布图,重衡汤显祖的戏曲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皆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陈志勇
关键词:汤显祖临川派晚明戏曲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