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廷速

作品数:90 被引量:336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1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2篇菌根
  • 30篇菌根真菌
  • 30篇丛枝菌根
  • 28篇丛枝菌根真菌
  • 23篇甘蔗
  • 22篇土壤
  • 17篇根际
  • 17篇根际土
  • 17篇根际土壤
  • 10篇AM真菌
  • 8篇染色
  • 8篇微生物
  • 8篇香蕉
  • 7篇蔗地
  • 7篇生姜
  • 7篇甘蔗地
  • 7篇柑橘
  • 6篇植物
  • 6篇内生真菌
  • 6篇农杆菌

机构

  • 87篇广西农业科学...
  • 24篇厦门大学
  • 13篇福建农林大学
  • 13篇药物研究所有...
  • 11篇广西大学
  • 9篇桂林理工大学
  • 5篇广西师范大学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广西作物遗传...
  • 3篇广西特色作物...
  • 2篇桂林医学院
  • 2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河池学院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广州甘蔗糖业...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

  • 90篇陈廷速
  • 42篇张金莲
  • 26篇汪茜
  • 23篇李冬萍
  • 19篇宋娟
  • 16篇龙艳艳
  • 15篇李杨瑞
  • 14篇谭裕模
  • 12篇覃晓娟
  • 10篇李松
  • 9篇甘磊
  • 9篇车江旅
  • 8篇夏宁邵
  • 7篇陈如凯
  • 7篇廖楠
  • 7篇张军
  • 7篇刘增亮
  • 7篇陈晓冰
  • 6篇黄京华
  • 4篇袁照年

传媒

  • 15篇西南农业学报
  • 9篇热带作物学报
  • 8篇南方农业学报
  • 4篇中国糖料
  • 4篇福建果树
  • 4篇甘蔗糖业
  • 3篇土壤
  • 3篇亚热带农业研...
  • 2篇广西农业生物...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基因组学与应...
  • 2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蚕业科学
  • 1篇食用菌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广西植物

年份

  • 1篇2024
  • 9篇2023
  • 6篇2022
  • 10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丛枝菌根真菌与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对姜瘟病的防效及抗病机理初探被引量:1
2023年
【背景】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引发的姜瘟病是生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与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是两类重要的共生微生物。【目的】前期研究发现,AMF与DSE可提高生姜对姜瘟病的抗性,但其抗病机制尚不清楚,极大地限制了利用这两类共生真菌对该病的防治。【方法】在温室条件下做盆栽试验,以生姜组培苗为材料,设立接种AMF、DSE和不接种AMF、DSE的对照(CK)处理,并在上述处理下的植物生长4周后淋入病原菌液,病原菌接种1周后,通过测定菌根侵染率、发病率、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磷(P)含量、防御性酶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研究AMF和DSE互作对病原菌侵染后生姜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AMF和DSE分别使姜瘟病发病率降低了45.27%和52.04%(P<0.05)。AMF+DSE组合处理抑病效果更好,发病率较对照降低60.87%(P<0.05)。AMF、DSE及二者共同作用的防效分别为62.54%、59.02%和68.50%。植物防御性酶活性表明,AMF显著提高了生姜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分别提高10.87%、1.15%、13.26%和0.14%;DSE显著提高SOD、POD、CAT和PPO活性,分别提高9.85%、17.47%、3.64%和0.67%;AMF与DSE互作显著提高SOD、POD、CAT和PPO活性,分别提高15.76%、18.19%、18.11%和14.93%(P<0.05);MDA含量在AMF、DSE和二者互作条件下分别显著降低了3.38%、9.31%和25.79%(P<0.05)。【结论】AMF和DSE对姜瘟病有较好的防效,不仅能提高生姜幼苗的抗病能力,还能促进其生长,且二者共存时效果最好。
汪茜覃晓娟陈廷速周生茂宋娟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
5种染色剂对生姜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的染色效果比较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建立一种生姜根系内生真菌的最佳染色方法,更好地观察、分析生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生姜根系的侵染情况,便于国内学者应用。【方法】在盆栽灭菌条件下,利用AM真菌对生姜进行接种试验,探讨5种染色剂(酸性品红、台酚蓝、苏丹红Ⅳ、苯胺蓝、墨水)对生姜根系丛枝菌根真菌的染色效果。【结果】5%醋酸墨水染色液的染色效果最佳,根皮层细胞内AM真菌的菌丝、泡囊、孢子等结构清晰可见,且能够明确分辨AM真菌与其他未知真菌,根的染色效果可以长久保存。【结论】墨水染色操作简便、毒性低、成本低廉、染色效果极佳,适用于生姜根系AM真菌的染色和制片观察。
汪茜龙艳艳李冬萍张金莲宋娟周生茂车江旅陈廷速
关键词:生姜根系丛枝菌根真菌染色
层状近明球囊霉菌株HTJ2-60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层状近明球囊霉菌株HTJ2‑60及其应用。本发明公开了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622的菌株Claroideoglomus lamellosum HTJ2‑60,该菌株在柑橘砧木资阳...
张金莲陈廷速刘金华康贻豪李冬萍汪茜宋娟钟泽橙温云英高日芳尚鹏祥张锡唐张师音程通胡柳罗文新葛胜祥夏宁邵
文献传递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干旱条件下桑树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研究自然干旱条件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对桑树生长、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影响,揭示AM真菌提升桑树WUE的原因,为岩溶区域植被人为调控WUE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以桑品种桑特优2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接种(CK)、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 3个处理,培养40 d后自然干旱7 d,测定桑树的菌根侵染率、生长指标、光合特性,获得桑树WUE及增幅贡献来源等。结果发现,桑树接种AM真菌后47 d,菌根侵染率达40%以上;接种Fm的桑树株高、地径、叶面积、地上部分和根系干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6.57%、19.02%、91.35%、239.66%和342.86%,接种Ri分别比对照增加10.13%、14.11%、23.04%、91.38%和125.71%;与CK比较,接种Fm和Ri都可显著增加桑树根冠比,分别增加29.39%和17.08%,并且接种Fm的效果优于接种Ri;AM真菌处理显著提高桑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降低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接种Fm和Ri均显著提高桑树WUE,增幅分别达160.70%和51.56%,但贡献大小因菌种而存在差异,其中接种Fm通过使Pn显著提高而对WUE贡献率高于接种Ri,接种Ri则使Tr显著降低而对WUE贡献率大;桑树菌根侵染率、生长状况、光合特性、WUE之间彼此显著相关,并且AM真菌对桑树根冠比有极显著的直接作用,同时通过正向影响地径和负向影响Tr表现明显的间接作用;AM真菌通过提高桑树根冠比而促进WUE提升。因此,AM真菌侵染桑树根系后,主要通过协调根冠生长而提升桑树WUE,并且接种摩西斗管囊霉更易提高桑树WUE。
邢丹韩世玉罗朝斌杨胜特张芳陈廷速
关键词:桑树干旱丛枝菌根根冠比
丛枝菌根(AM)真菌对甘蔗根系侵染研究被引量:17
2011年
研究菌根对甘蔗的侵染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在盆栽灭菌条件下,利用丛枝菌根球囊霉菌株Glomus sp1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进行接种实验,研究其对侵染甘蔗根系形成菌根的影响。结果表明:Glomus sp1能很好的侵染甘蔗根系,根系有明显的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泡囊和孢子;菌根能促进植株生长,表现在植株高度、叶长、绿叶数和茎径都比对照有明显优势。
陈廷速李松张金莲覃晓娟刘红坚谭裕模袁照年李杨瑞
关键词:甘蔗
甘蔗愈伤组织、组培幼苗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被引量:6
2002年
以甘蔗愈伤组织、组培幼苗分别在附有卡那霉素、潮霉素、头孢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研究甘蔗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甘蔗对卡那霉素敏感 ,在200~400mg/L的浓度范围内 ,愈伤组织失去分化能力 ,组培幼苗生长受到抑制 ,白化苗现象非常严重 ;甘蔗对潮霉素较敏感 ,在1~40mg/L的浓度范围内愈伤组织均有分化能力 ,但在20~40mg/L时幼苗不能存活 ;对头孢霉素不敏感 ,在100~1000mg/L处理浓度中 ,愈伤组织均有分化能力 ,组培幼苗生长受抑制不明显。
陈丽新李松谭芳陈廷速
关键词:甘蔗愈伤组织幼苗抗生素
减施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荔枝生长、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5
2021年
针对我国荔枝园化肥施用量过高而存在的土壤质量下降、酸碱失衡和产量下降等问题,综合考虑荔枝养分投入量与带走量,研究减施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荔枝生长、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旨在为荔枝提质增效提供施肥指导。以妃子笑荔枝为研究对象,设置单施化肥(CF)、减施化肥30%分别配施普通商品有机肥5 kg/株(OF5)和10 kg/株(OF10)、减施化肥30%配施生物有机肥5 kg/株(BIO5)和10 kg/株(BIO10)5个处理,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荔枝生长、养分供应、产量品质、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施30%的情况下,配施有机肥未明显减缓荔枝梢期生长;总体来看,在梢期与果实成熟期,各处理间叶片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在二蓬梢期及末次梢期,OF10与BIO5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CF处理;各处理叶片养分含量与变化趋势均符合荔枝生长规律。与CF相比,BIO5、OF10、BIO10处理均显著提高荔枝单株产量;各有机肥处理一定程度提高果实内在品质,可固含量平均增加1.76%~3.22%,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平均增加11.96%~21.84%和降低15.38%~35.35%;产量品质综合评价BIO5>BIO10>CF>OF10>OF5。各有机肥处理氮素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BIO5与OF10处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与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OF10、BIO5、BIO10均能显著提高荔枝经济效益。综合考虑荔枝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该园区在减少30%化肥养分投入下株施5 kg(27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表现最佳,其次是株施10 kg(5400 kg/hm^(2))普通商品有机肥。
安祥瑞江尚焘李焕苓秦献泉胡小璇陈廷速谢昶琰徐阳春董彩霞沈其荣
关键词:荔枝有机肥肥料利用率
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香蕉遗传转化因素研究被引量:27
2002年
以香蕉 (Musa spp.)的横切薄层切片 (transverse thin cell layer,t TCL)外植体作为转化受体 ,通过对外植体 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研究以及受体材料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 ,找出了较适合的外植体转化条件和培养条件。研究表明 :用低代香蕉无菌苗为材料 ,横切薄层切片芽再生率高 ,有较高的 GUS基因瞬时表达率 ;香蕉对头孢霉素 (Cefotaxime)和羧苄霉素 (Carbenicillin)不敏感 ,而对潮霉素(Hygromycin)很敏感 ;菌液的预处理是影响香蕉转化的主要因子 ,重悬液中的蔗糖浓度也是影响转化的因素之一 。
陈廷速张军夏宁邵陈丽新陈如凯李杨瑞
关键词:香蕉根癌农杆菌
香蕉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染色方法比较被引量:5
2017年
AM真菌侵染情况观察是AM真菌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比较了5种不同染色剂(5%醋酸墨水,酸性品红,苏丹红Ⅳ,台酚蓝,苯胺蓝)对香蕉根系AM真菌的染色效果。研究结果表明:5%醋酸墨水和台酚蓝染色液的染色效果最佳,根皮层细胞内的AM真菌的菌丝、丛枝、泡囊及内含物等结构清晰可见,且能够明确分辨出AM真菌与其他未知真菌。但综合考虑操作难易程度、价格成本和毒性等因素,5%醋酸墨水染色液更适用于香蕉根系AM真菌的染色和制片观察。
覃晓娟陈廷速李冬萍张金莲龙艳艳仇惠君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染色
广西金花茶根系丛枝菌根真菌染色方法探讨
2024年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但目前金花茶野生资源少,因此寻找高效的人工种植方法快速繁殖金花茶优良种苗,进而大幅度提高规模化种植金花茶的产量十分必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金花茶接种AM真菌,对金花茶有积极的影响。由于几乎所有的AM真菌接种试验均涉及菌根发育状况观察与侵染率测定,而目前AM侵染状况的观察测定方法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因此本研究探究一种金花茶根系AM真菌检测的最佳染色方法,以便更好地观察AM真菌对金花茶根系的侵染情况。本研究以金花茶健康植株根系为试验材料,探讨5种染色剂(苏丹红Ⅳ、酸性品红、苯胺蓝、台酚蓝、醋酸墨水)对金花茶根系AM真菌的染色效果。研究表明:5%醋酸墨水染色液的染色效果最佳,根皮层细胞内AM真菌的菌丝、泡囊、孢子等结构清晰可见,且能够明确分辨AM真菌与其他未知真菌,根的染色效果可以长久保存;利用苏丹红Ⅳ和酸性品红染色的AM真菌菌丝、泡囊与背景反差不明显,而且酸性品红的染色效果保存时间短,不利于观察;苯胺蓝和台酚蓝的染色效果略次于醋酸墨水,且价格昂贵,成本高。除醋酸墨水外,其他4种染色剂均是疑似致癌物,长期使用对操作人员的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安全隐患。醋酸墨水染色操作简便、毒性低、成本低廉、染色效果极佳,适用于金花茶根系AM真菌的染色和制片观察。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金花茶菌根种苗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许诗萍高日芳张金莲宋娟李冬萍何苑皞曾诗媛陈廷速
关键词:金花茶根系丛枝菌根真菌染色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