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寿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怀集县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液
  • 4篇血液透析
  • 3篇血液灌流
  • 3篇灌流
  • 2篇血压
  • 2篇血液灌流治疗
  • 2篇乙肝
  • 2篇乙肝病毒
  • 2篇有机磷
  • 2篇有机磷中毒
  • 2篇中毒
  • 2篇阻断
  • 2篇阻断乙肝
  • 2篇阻断乙肝病毒...
  • 2篇磷中毒
  • 2篇母婴
  • 2篇母婴传播
  • 2篇静脉
  • 2篇灌流治疗
  • 2篇肝病

机构

  • 12篇怀集县人民医...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陈寿明
  • 3篇余少英
  • 1篇俞小敏
  • 1篇肖洁
  • 1篇彭用华

传媒

  • 3篇深圳中西医结...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北方药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08
  • 3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综合措施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及婴儿HB 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怀集县人民医院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HB-sAg及HBeAg双阳性孕妇324例,研究组166例,对照组158例,研究组于28、32、36周肌肉注射HB IG300 IU,共3次,对照组不用药、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当天扎手指采外周血测HBsAg,出生后24h内注射HB IG200 IU,2、3、4、5、6月注射HB IG100 IU,且按0,1,6个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分别为分别为30μg、10μg、10μg,随访至1岁时采婴儿静脉血1mL,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岁时HBsAg以了解有否感染HBV。结果:研究组小孩至1岁时HBV感染率9.0%,明显低于对照8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05.403P<0.005)。结论:产前用HB IG和新生儿HB IG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可明显降低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的子女HBV感染率,成功阻断HBV母婴传播。
黄文伦陈寿明
关键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高通量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高通量透析(HF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临床意义,为基层医院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选择7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皮肤瘙痒患者,其中采用常规透析,同时给予抗组胺、类固醇等药物治疗37例(HD组),采用HFHD联合HP治疗36例(HFHD/HP组),观察并收集数据,分析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影响。结果 HFHD/HP组患者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HD组低,HFHD联合HP治疗能显著改善尿毒症性皮肤瘙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HFHD联合HP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好方法。
陈寿明莫艮凤
关键词:尿毒症瘙痒症肾透析血液灌流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被引量:23
2016年
目的:探究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60例,分为接受普通内科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接受普通内科治疗、血液灌流(HP)治疗和全面护理的观察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和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的中间综合征(IMS)的病死率、呼吸肌麻痹(RM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为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治疗中使用HP治疗,同时予以全面的护理,可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余少英梁活娟陈寿明陈飘容
关键词:血液灌流急性有机磷中毒护理干预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早期施行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脑梗死偏瘫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在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由康复师增加系统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出院时(治疗17.0±7.5 d后)、复诊时(出院后3个月)采用B runnstrom分级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例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500),治疗后在Brunnstrom分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预后,宜早期施行。
陈寿明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
双向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使用单向和双向注射尿激酶两种不同方式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56例血液透析并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A组分别在距离动静脉内瘘血栓约2 cm处的近心端和远心端双侧注射尿激酶溶栓,B组仅在距离动静脉内瘘血栓约2 cm处的近心端一侧注射尿激酶溶栓。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处理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结果 A组较B组尿激酶使用剂量低,溶栓时间短,溶栓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向注射尿激酶溶栓法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探讨应用。
陈寿明梁活娟余少英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栓形成动静脉内瘘尿激酶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孕妇324例,分为研究组(n=166)和对照组(n=158)。研究组孕妇于孕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00IU,对照组不注射HBIG。研究组小孩出生后24h内注射HBIG 200IU,2、3、4、5、6月注射HBIG 100IU,且按0、1、6个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分别为30、10、10μg);对照组小孩不注射HBIG,只在县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常规预防接种。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当天扎手指采外周血测HBsAg,随访至1岁时采婴儿静脉血1 mL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岁时HBsAg以了解有否感染HBV。结果研究组小孩至1岁时HBV感染率为9.0%,对照组为8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403,P<0.01)。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降低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子女HBV的感染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成功率高。
黄文伦陈寿明
关键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液透析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
2018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液透析心血管事件相关性。方法:选取怀集县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27例患有心血管疾病血液透析患者,使用超声检测对27例患者的颈动脉IMT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因素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于颈动脉IMT>1.3mm的患者而言,其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0.8mm≤颈动脉IMT≤1.3mm的患者,并且其肌酐(Cr)、白蛋白(ALB)含量较低,尿素氮(BUN)、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红蛋白(HGB)等含量较高。经Logistic分析得知,体质量、Cr、BUN、HDL–C与ALB等指标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的颈动脉IMT进行超声检测能够有效地预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能够有效地帮助医生对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进行纠正。
陈寿明余少英
关键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液透析心血管事件超声检测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疗效探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滤过联合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怀集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接受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滤过联合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在住院时间、中间综合征、阿托品用量等观察指标以及总有效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陈寿明
关键词: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重度有机磷中毒
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在早期肾损害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在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的健康体检者78例作为空白对照,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受检者的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较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结果: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此外,血清胱抑素C联合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诊断灵敏度高达97.59%(81/83),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的80.72%(67/83)、87.95%(73/83);而诊断特异度高达98.72%(71/78),也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的83.33%(65/78)、89.74%(70/78);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单独检测高,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陈寿明
关键词: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肾损害高血压
参麦注射液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在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方面的效果。方法:入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9例(每周至少发生1次透析中低血压)。随机分入参麦组(每次透析期间缓慢滴注参麦注射液100 m L)、米多君组(每次透析前予以米多君2.5~5 mg)和对照组(每次透析期间患者滴注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 m L)。观察3周,比较各组低血压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3组每周发生低血压的次数分别为:(2.13±1.41)次、(2.26±1.07)次和(2.31±0.68)次。治疗第1周,参麦组和米多君组发生低血压的的次数分别为(0.89±0.44)次和(1.09±0.57)次,与治疗前和对照组(2.45±1.17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3周,参麦组发生低血压(0.79±0.63)次,与米多君组[(2.07±1.88)次]和对照组[(2.26±1.07)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米多君组出现恶心共28例次,呕吐5例次,头晕16例次,研究结束后抗拒再次使用米多君者11例。参麦组和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有效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彭用华陈寿明俞小敏肖洁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血液透析低血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