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良
- 作品数:136 被引量:479H指数:12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被引量:2
- 2012年
- 明代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滥觞于成化、弘治年间,正德时期则是前后变化的分水岭。自正德以后,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转向,政治结构及政治氛围的变化,"社会流动"的加速及其对等级制度的冲击;还是思想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儒家传统价值观念面临新的挑战,儒学的平民化与教育的通俗化,知识分子主动参与通俗文化与出版物的商业化,无不说明明代是一个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时期。
- 陈宝良
- 关键词:明代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近代化
- 明人时尚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被引量:1
- 2014年
- 任何时代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然在这些变化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几个非常重要的时段,其间的转变会比较剧烈而且迅速,藉此可以看出其中时代转移的诸多迹象。若是将明代置诸大历史的视野,上加以观察,足见明代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当属一个转变剧烈的典型时段。明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致可以正德时期作为分水岭。正德以前,纤俭、稚质、安卑、守成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最大特辱,正德以后,风尚颓靡,生活侈美,出现了一股追求艳丽、慕尚新异的风潮。
- 陈宝良
- 关键词: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明人明代中期
- 蒙元遗俗与明人日常生活——兼论民族间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双向交融被引量:3
- 2016年
-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恢复汉唐衣冠文物制度,号称"胡风"一洗殆尽。其实并不尽然。无论是明代的制度建设,还是明朝人的日常生活,无不受到蒙元遗俗的影响,风俗确乎存在着因袭难变的一面。风俗因袭难变的面相,转而又可证明"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并非存在着统一性,且各民族之间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存在着一种双向交融的倾向。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之说,仅仅说对了一半,即崖山之后的华夏文化,已经不再如同宋代以前的华夏文化,但并不证明崖山之后中华文化已经沦丧殆尽,而是变成了一种经历蒙、汉乃至满、汉融合之后的华夏文化。
- 陈宝良
- 关键词:明代蒙元遗俗文化交融
- “清客帮闲”:明清时期的无赖知识人及其形象被引量:3
- 2011年
- "清客"、"帮闲",别称"篾片"、"帮身"、"帮客"、"笏板"(或作"忽板")、"蛤蜊"、"陪堂"(或作"陪宾")、"老白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四公子门下的门客,以及唐宋时期的"妙客"、"闲人"。在明清两代,清客、帮闲属于特殊的下层知识人群体,亦即"无赖知识人",是商业化、城市化与科举制度的产物。清客、帮闲均属职业"游士"。然两相比较,尚有细微差别:前者凭借的是文学及书法、绘画才艺,在官宦人家"帮闲";而后者则凭借自己的技艺,陪大老官及富家子弟宿娼、饮酒、赌博、唱曲,从中"凑趣"。
- 陈宝良
- 关键词:明清帮闲
- 明清时期的绍兴及其地域文化——兼及江南区域视野下之吴越比较被引量:2
- 2020年
- 明清两代,绍兴既属浙东,又属江南。至清代,绍兴酒、绍兴师爷、绍兴话已是通行海内,成为绍兴地域文化的标志。绍兴酒风行天下,理应在清代中期以后。由于地窄民稠、识字率高、科举竞争加剧等诸多原因,绍兴人外出游幕、处馆、经商成风,足迹遍布各地。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造就了绍兴人的内在性格处于多面性的矛盾状态,即俭啬、刚崛与狙狯并存。若是以江南区域为视野,吴文化与越文化在保持江南文化趋同性的同时,也不乏差异性。
- 陈宝良
- 关键词:明清时期地域文化
- 明代传统的女性观念及其历史转向被引量:9
- 2007年
- 自汉代确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儒家传统道德下所养成的女性观念,其中的潜势力相当之大,究其实不过是替统治者张目并藉此维系传统的纲常伦理而已。自明代中期以后,传统的女性观念产生了诸多改变,进而形成了一股新思潮,诸如肯定妇女见识,对世情之偏加以纠正,肯定妇女之"刚",倡导"义夫"。作者指出,传统女性观念出现的历史转向,大抵可以说明作为官方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礼教制度在明代已经开始出现部分的松懈。
- 陈宝良
- 关键词:明代女性观念历史转向
- 禅武僧侠:明清佛教之世俗化及僧人之侠客化被引量:1
- 2012年
- 佛僧以"大丈夫"自许,侠义精神,渊源有自。佛法具有两面相:一是"菩萨低眉",有其慈祥、柔和的一面,目的在于劝化众生;二是"金刚怒目",有其刚的一面,目的在于震慑众魔。至明清两代,僧人之尚气,以及"鏖僧"的风行;僧人之尚武、从军,以及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僧兵"与少林武术;僧人成为血性男子,行侠仗义,以及侠僧的普遍出现,无不证明,以佛教世俗化为前奏,在佛僧群体中已经形成一股"崇武尚侠"之风。明清僧侠亦有两分的迹象:一方面,僧人恩怨分明,行侠仗义,这是侠之小者;另一方面,每当国家多事之时,僧人挺身而出,视"王事"为"佛事",这是侠之大者。
- 陈宝良
- 关键词:明清世俗化中国侠文化
- 明代士大夫的出处困惑及其抉择
- 2013年
- 出处去就,与取予、死生并列,为儒家学者必须面临的三大关口。出处进退,更是被儒家士大夫称为士君子的"大闲"。出处之辨,其中心内涵就是"为己"与"为人"之辨。因深处社会变动相对较为激烈的时代,最终导致明代士大夫的出处观念,出现了一些转向,甚至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当面临出处的抉择时,明代士大夫出现了困惑,甚至出现两大偏向:一是不以高蹈为洁,通过济世立功,藉此表正当世;二是一旦碰到社会动荡的时代,即使具有孔孟用世之心,亦不得不退处山林。
- 陈宝良
- 关键词:明代士大夫出处
- 新名词与新生活——晚明社会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被引量:8
- 2004年
- 陈宝良
- 关键词:明朝末年社会生活美学意识艺术化
- 明代乡约宣讲与儒家道德的世俗化被引量:4
- 2018年
- 乡约的核心宗旨是针对普通民众的道德教化,乡约宣讲是普及儒家道德的重要途径。吕大钧的《吕氏乡约》和朱熹的《增损吕氏乡约》都将礼教作为道德教化的主要途径。王守仁的《南赣乡约》将道德宣讲作为道德教化的主要方式,对道德教化方式有所改进,但仍然是道德教条的灌输。罗汝芳的乡约以道德说理、道德感化作为乡约宣讲的主要方式,合乎道德教化原则,其道德教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明代乡约道德教化方式的不断改进是乡约迅速发展、儒家道德不断向底层社会广泛而深入渗透的重要原因。
- 陈宝良周兴
- 关键词:明代道德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