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奇

作品数:86 被引量:172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1篇心室
  • 26篇消融
  • 23篇心室颤动
  • 23篇室颤
  • 22篇房颤
  • 20篇心房
  • 20篇心房颤动
  • 18篇心律
  • 17篇心律失常
  • 16篇电生理
  • 13篇心脏
  • 12篇冷冻
  • 11篇球囊
  • 10篇心肌
  • 9篇心血管
  • 9篇血管
  • 9篇阵发
  • 9篇阵发性
  • 8篇阵发性心房颤...
  • 8篇消融治疗

机构

  • 77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太和县人民医...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丹麦国家医院

作者

  • 86篇金奇
  • 68篇吴立群
  • 47篇张凝
  • 33篇林长坚
  • 32篇凌天佑
  • 29篇潘文麒
  • 21篇罗庆志
  • 16篇庞旸
  • 15篇周建
  • 14篇顾刚
  • 13篇陈康
  • 11篇任淑静
  • 9篇谢玉才
  • 8篇陆一鸣
  • 8篇吴琼
  • 8篇柳韶华
  • 6篇陈尔真
  • 6篇王义龙
  • 5篇蒋婕
  • 5篇沈永初

传媒

  • 17篇中华心律失常...
  • 1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0篇内科理论与实...
  • 8篇诊断学理论与...
  • 4篇中华医学会心...
  • 3篇国际心血管病...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康复
  • 1篇科学生活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胰腺病学
  • 1篇家庭用药
  • 1篇中华腹部疾病...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11篇2016
  • 4篇2015
  • 9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15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室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与心室颤动诱发的关系
2011年
目的 研究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与心室颤动(VF)诱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6只开胸犬,在其左心室前壁心外膜缝上一块含有12×12个单极电极(电极间距2mm)的电极板.采用连续起搏方法,分别记录300 ms、200 ms及诱发VF或失去1:1心室夺获前不应期及激动周期.通过不应期标准差及其变异系数测定不应期离散度,激动周期差值的绝对值之和及其均值评估激动周期变异大小.结果 有5只犬通过此刺激方案诱发VF,VF的诱发率为83.3%.与300 ms起搏时相比,200 ms起搏时心室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300 ms及200 ms起搏时相比,VF发生或失去1∶1心室夺获前心室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室不应期离散度及激动周期变异与VF诱发相关,两者变异增大易于促发VF.
林长坚金奇张凝周建庞旸任淑静顾刚吴立群
关键词:动作电位不应期心室颤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急性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探讨静脉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是否有急性保护作用,既能否增加心肌保护性蛋白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phosphorylation-Akt,p-Akt)的表达及是否具有抑制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方法 14只家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G-CSF组和对照组,n=7).所有家兔均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再灌注4 h(G-CSF组再灌注同时静脉泵G-CSF 10 μg/kg维持30 min,对照组静脉用生理盐水10 mL/kg维持30 min).利用60道袜套状电极进行双心室整体心外膜电生理标测.两组分别于基础状态下,缺血时及再灌注4h后通过程序性电刺激诱发心室颤动(VF),并测定除颤阈值(defibrillation threshold,DFT).通过快速傅里叶转换技术测定每个标测电极的VF激动频率.应用Curtis-Walker评分系统评价两组再灌注4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测定缺血区心肌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 所有家兔均可通过程序性电刺激诱发出稳定VF.与对照组相比,G-CSF显著降低了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分数[(6.3±1.5)对(2.3±2.6),P=0.038].两组间基础状态下、缺血及再灌注时DFT及VF激动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灌注4h后VF激动频率较基础状态及缺血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F不增加血清TNF-α及IL-10的浓度,但可增加缺血区心肌P-Akt的表达.结论 静脉用G-CSF未改变VF激动频率及缺血再灌注DFT,但是G-CSF通过增加缺血区心肌组织中p-Akt的表达可减少心肌损伤,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结果提示静脉使用G-CSF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一定的急性保护作用.
任淑静金奇周建林长坚庞旸张凝凌天佑顾刚沈永初陈颖陆林吴立群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室颤动除颤阈值
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原理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冷冻消融技术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1977年.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消融技术之一。随着消融技术的发展,冷冻球囊作为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新型的治疗术式,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优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陋。本文就冷冻消融的原理及其在房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进行阐述。
卫越金奇张凝潘文麒凌天佑林长坚吴立群
关键词: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消融技术心律失常
单用磁导航导管法行心房颤动消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环形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的基础术式。本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单用磁导航导管法行房颤首次消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两家中心的房颤患者503例(阵发性房颤309例,持续性房颤194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观察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以及X线曝光时间等相关手术参数。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房颤消融成功率。结果 493例(98%)房颤患者首次消融术中获得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无心包压塞、左房食管瘘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33±35)min、(35±16)min、(4.9±3.0)min。与阵发性房颤相比,持续性房颤手术时间和消融时间分别延长11%[(141±34)min vs(127±35)min,P<0.01]和29%[(41±16)min vs(32±16)min,P<0.001],X线曝光时间无显著差别(P=0.45)。术后3个月随访,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70%vs 51%,P<0.01)。结论应用单根磁导航消融导管行房颤首次消融术是安全和有效的,同时可明显降低X线曝光时间。
金奇Steen PehrsonPeter Karl Jacobsen吴立群陈旭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房颤消融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限整复性与心室颤动时折返发生率的影响
2008年
目的:通过应用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药物组合改变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限(APD)整复性后,观察其心室颤动(VF)折返发生率的变化。方法:将18头开胸猪随机均分成3组:①首用普鲁卡因酰胺组(n=6)先使用普鲁卡因酰胺[静脉推注15mg/kg负荷剂量,50μg/(kg·min)静脉维持]后联合索他洛尔(静脉推注1.5mg/kg);②首用索他洛尔组(n=6)则改变上述给药顺序先使用索他洛尔后用普鲁卡因酰胺.剂量维持不变;③单用维托帕米组(n= 6),为静脉推注维拉帕米0.136mg/kg。在猪左心室左侧后壁心外膜缝上一块含有21×24个单极电极(每个电极间距2mm)的电极板.通过此板分别记录给药前后各2次持续20s长的诱发VF,使用计算机程序每5s定量测算折返发生率。通过起搏方法测量每个电极记录的心室激动恢复时间来评估心脏不应期整复曲线的最大斜率(Slope_(max))。每组测量前,先测未用药前Slope_(max)、折返发生率基础值.作为对照。结果:与基础对照相比.单用普鲁卡因酰胺未能显著降低Slope_(max)与VF的折返发生率;而单用索他洛尔、维拉帕米及以不同顺序联合使用普鲁卡因酰胺和索他洛尔均可显著降低Slope_(max)与VF的折返发生率。直线回归分析显示,Slope_(max)与VF呈正相关(r=0.76,P<0.05)。结论:能显著降低Slope_(max)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药物组合可降低VF时折返的发生率,有益于终止VF。
金奇吴立群黄俭
关键词:心室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
长时间心室颤动除颤成功后早期复发的电生理作用机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整体左室心内膜电生理标测研究长时间心室颤动(简称室颤)除颤成功后室颤早期复发的电生理作用机制。方法将64极伞状电极经颈动脉逆行植入6只正常比格犬的左室行电生理标测。通过快速电刺激,分别诱发20 s短时间室颤和7 min长时间室颤,随后给予体内双相波除颤。比较不同时间室颤除颤成功后最早激动时间和室颤复发率。利用电生理激动图分析室颤复发时的激动特征。结果 6只动物累计短时间室颤除颤成功24次,无1次室颤复发。7 min长时间室颤除颤成功6次,每次成功除颤后至少1次室颤早期复发,观察时间内累计复发14次,平均每只动物发作2.3±1.9次,与短时间室颤相比,室颤复发率显著升高(P<0.01)。与短时间室颤相比,长时间室颤除颤后最早激动时间显著延长(5 125±3 373 ms vs 322±166 ms,P<0.01)。14次复发室颤前,均有室性早搏。电生理标测提示,10次复发源自间隔部附近的局灶活动。结论无器质性心脏疾病的长时间室颤除颤成功后室颤早期复发十分常见,但未见于短时间室颤,提示长时间室颤本身可致室颤复发,其复发的起始电生理机制可能与局灶兴奋相关。
金奇张凝周建林长坚庞旸辛仰勋潘佳君顾刚沈卫峰吴立群
关键词:电生理学心室颤动除颤
磁导航指导的射频消融vs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对照研究
金奇张凝罗庆志韩岩新凌天佑陈康潘文麒吴立群
磁导航指导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手术的学习曲线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评估磁导航指导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IVA)消融手术的学习曲线及其对手术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49例应用磁导航指导IVA消融的患者,比较起始标测右心室(右室组)和起始标测左心室(左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相关参数。按时间顺序将右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进行曲线拟合,获得其学习曲线,再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P1、P2、P3三期,分析学习曲线对手术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磁导航指导IVA消融手术急性成功率为91%,并发症发生率为0.4%。左室组的手术时间、标测时间、消融时间以及X线暴露时间均显著高于右室组(P<0.05),但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3)。右室组按时间顺序分组,P3较P2和P1学习时间分别减少24%(P<0.01)和41%(P<0.0001);尽管X线暴露时间在学习曲线初期已相对较低[(3.8±4.1)min],但仍可在通过学习曲线后明显下降[(1.3±1.0)min,P<0.001]。结论:磁导航指导IVA消融手术的学习曲线相对较短,且在学习曲线内手术安全性高。即使在学习曲线初期,磁导航指导IVA消融手术X线暴露时间仍较短,学习曲线后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术者和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
李翔金奇潘文麒贾康妮张凝林长坚凌天佑陈康谢玉才吴立群
关键词:导管消融室性心律失常
左心室心外膜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
2011年
目的:通过模拟心脏再同步治疗中左室电极在左心室心外膜不同部位起搏情况,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采用6只犬开胸,在其左心室前侧壁心外膜缝上1块含有144(12×12)个单极电极(电极间距2 mm)的电极板。选取位于电极板对角处的2个起搏部位(左上角靠近心底部,右下角靠近心尖部),采用连续起搏方法,记录起搏周期为300 ms时整个电极板上每个单极电极上的激动恢复间期,通过其标准差及变异系数评估不应期离散度。结果:近心底部与近心尖部起搏时起搏阈值及心室激动恢复间期无显著差异[起搏阈值(0.34±0.22)mA比(0.26±0.05)mA;激动恢复间期(144.3±12.4)ms比(147.7±14.8)ms,均P>0.05]。但是,近心底部位起博的不应期离散度较近心尖部起搏的不应期离散度显著减小[标准差(4.3±0.8)ms比(5.8±0.7)ms,P<0.01;变异系数(0.030±0.006)比(0.039±0.005),P<0.01]。结论:在心脏再同步治疗左室电极植入过程中,选择恰当的左室电极植入部位有利于降低不应期离散度。
林长坚金奇张凝周建庞旸任淑静顾刚陈颖吴立群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不应期电生理
阵发性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AF)冷冻球囊消融术(CB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107例接受CBA治疗的阵发性AF患者,随访CBA术后早期(3个月内)AF复发和晚期(3个月后)AF复发的情况并分析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24例(22.4%)在术后早期复发AF。多因素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SUA)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随访(10.32±3.54)个月,19例(17.8%)在术后晚期复发AF,其中18例为早期复发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sUA是晚期AF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OR:1.058;95%CI1.010~1.109,P〈0.017)。结论SUA和早期AF复发可作为CBA术后晚期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胡文瑛张凝凌天佑潘文麒金奇吴立群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房颤复发高敏C反应蛋白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