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景峰

作品数:41 被引量:593H指数:14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9篇经济管理
  • 6篇水利工程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土地利用
  • 7篇遥感
  • 6篇地下水
  • 6篇土地利用变化
  • 6篇GIS
  • 5篇塔克拉玛干沙...
  • 4篇生态
  • 4篇塔里木沙漠
  • 4篇公路
  • 3篇沙漠公路
  • 3篇生态系统
  • 3篇生态系统服务
  • 3篇生态系统服务...
  • 3篇输沙势
  • 3篇塔里木沙漠公...
  • 3篇碳排放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公路沿线
  • 3篇城市

机构

  • 33篇四川师范大学
  • 19篇中国科学院新...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气象局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新疆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东京海洋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内蒙古电子信...
  • 1篇吉林工商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吐哈...

作者

  • 41篇赵景峰
  • 16篇彭文甫
  • 15篇周介铭
  • 14篇杨存建
  • 12篇雷加强
  • 11篇罗怀良
  • 11篇范敬龙
  • 5篇徐新文
  • 5篇李生宇
  • 4篇代述勇
  • 4篇徐新良
  • 4篇范冬冬
  • 3篇程武学
  • 3篇曾凡江
  • 3篇王广杰
  • 3篇王鲁海
  • 2篇张建国
  • 2篇樊淑云
  • 2篇魏文寿
  • 2篇何清

传媒

  • 7篇干旱区地理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科学通报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工程勘察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遥感信息
  • 1篇人民黄河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0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土地利用与地面热效应时空变化特征的关系——以成都市为例被引量:25
2011年
利用2000—2008年TM/ETM+数据,基于遥感、GIS技术与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方法获取城市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单窗算法和空间建模方法定量反演城市地表温度;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地面热效应时空变化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以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水域转移导致面积快速下降与建设用地不断侵吞耕地为主要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地面低温区范围减少25.927×104 hm2,常温区和高温区面积分别增加12.093×104 hm2和5.834×104 hm2;高温区中建设用地面积比例最大,建设用地与水域、水田的平均温度分别达最高与最低;地表温度空间格局表现为各温度区呈不同形状的带状分布,热源密集分布在成都市城南高新区、城西住宅区、城中心商贸区以及城东的工业基地等区域,二环路外温度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加剧了城市热效应,而水域则缓解了城市热效,不透水性与地表温度的反演结果呈较强的正相关性。因此,研究结论对于热岛效应研究、改善人居环境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彭文甫周介铭罗怀良杨存建赵景峰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遥感GIS
成都市地表温度对不透水面的响应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根据成都三环路内的Landsat 7/ETM+影像,利用单窗算法和不透水面与植被覆盖度在城市建成区呈负相关关系两种反演方法,通过空间建模建立反演模型,获取地表温度与不透水面信息。通过随机样点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等温线与等透水面线叠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地表温度对不透水面的响应效果。结果表明:地表温度随距市中心区距离增大而降低,同时不透水能力也降低;成都市地表温度与不透水面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相关度为0.7253;等透水面线的空间分布对等温线具有显著的响应规律。研究成果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和加强科学规划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彭文甫张东辉何政伟杨存建赵景峰
塔克拉玛干沙漠输沙势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20年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22个气象站(周边21个站和沙漠腹地1个塔中站)2005—2007年的逐时风记录数据,首先基于输沙势定义计算了2007年各测站的16个方位的输沙势;其次以内积相似度指数聚类分析为基础,再结合其空间分布特点,把该沙漠的动力输沙环境划分为5种类型:沙漠东部库尔勒型(西西南型)、北部新和型(偏南型)、西部策勒型(偏东型)、南部民丰型(东东北型)和一种特殊类型;其中策勒型输沙势最大、新和型最小;民丰型输沙势方向稳定性最好、库尔勒型最差;此外,输沙势的季节差异上(2007年为例),各测站春夏季(3~8月)的输沙势都很强,占年均输沙势的81.29%~98.79%,尤其是5月份占年输沙势的22.7%~56.8%,冬季(11月~次年2月)几乎无起沙风;沙漠合成输沙势年际变化表现为:输沙势变幅为±33%,输沙方向变幅为±9.6°,其中输沙势值变幅最大是阿拉尔站(±80%),方向变幅最大的是库车站(±24.4°)。
孙小雲房彦杰赵景峰何清周杰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年际变化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碳排放与碳足迹效应及时空格局被引量:54
2016年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与碳足迹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及其机理、制定有效的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0—2010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碳足迹及其压力指数模型,对研究区20年来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碳的足迹呈显著增加趋势。碳排放增加5407.839×10~4t,增长率达143%;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增加1566.622×10~4hm^2,四川全省的生态赤字达1563.598×10~4hm^2。(2)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为四川省最大的碳源与碳汇。20年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5407.072×10~4t,增长率达126.27%,占碳排放总量的88%以上;林地的碳汇减少10.351×10~4t,但仍占四川省碳汇的96%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碳足迹和生态赤字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成都平原区碳排放、碳足迹压力最大,生态赤字严重,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碳排放、碳足迹最小,未出现生态赤字;成都、德阳、资阳和内江等地的碳排放、碳足迹压力最大,生态赤字最严重,甘孜、阿坝等地的碳排放、碳足迹最小,未出现生态赤字。(4)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碳足迹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趋高的碳源、碳汇比导致土地利用的碳源效应远大于碳汇效应。因此,四川省减排的重点应该在保持或增加现有的林地的同时,主要以降低建设用地的碳排放、碳足迹为主。
彭文甫周介铭徐新良罗怀良赵景峰杨存建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碳足迹能源消费
博斯腾湖的咸化机理及湖水矿化度稳定性分析被引量:29
2007年
以盐量平衡为基础,把影响湖水咸化的原因分解为水量、矿化度、水面蒸发等咸化因子,从物理机理上解析了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1960-1999年的逐年资料分析,提出盐分交换率概念,定量地阐明了不同时期各因子对湖水矿化度稳定性的影响。在博斯腾湖的不同情景下,推算了湖水矿化度的极限值;从理论上指出博斯腾湖属于微咸湖泊,其稳定矿化度为1.1 g/L,博斯腾湖的咸化原因可归因于人类水土开发活动和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
赵景峰秦大河长岛秀树雷加强魏文寿
关键词:稳定性
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空气环境效应的关系被引量:10
2010年
大规模的城市用地开发导致对各种自然过程和生态过程的改变,产生了复杂的生态环境后果。该文以成都市为例,基于遥感与GIS技术,提取、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选择影响成都市空气环境质量NO2和总悬浮微粒物浓度等指标的采样点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叠加城市土地利用图层,对获取土地利用的城市空气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显著,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大幅度减少和建设用地和林地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土地利用对城市空气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林地对NO2各浓度变化影响明显,各浓度所占的土地利用面积为最大;城镇用地对总悬浮微粒物的最高一级浓度影响显著,所占土地利用面积最大;NO2和总悬浮微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由研究区的青白江区-新都区-中心城区等区域一线向两侧依次降低,与城镇用地、工矿与交通用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因此,这一研究结果对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制定科学应对决策具有积极意义。
彭文甫周介铭罗怀良杨存建赵景峰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气环境遥感GIS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为了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1992、2000、2008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应用遥感与GIS技术获取了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双流县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为研究区土地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92—2008年间双流县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田)和林地分别减少28207.249 hm2和1752.915 hm2,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增加17034.99 hm2;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水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转移。(2)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508.859×104元,但不同时段变化趋势不同,其中1992—2000年的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59%,而2000—2008年增加16.024%。(3)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的转移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为负流向,总值分别达2197.233×104元、5317.460×104元。(4)生态价值系数变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相对敏感性为: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水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水域的影响最大,耕地(水田和旱地)和林地相对较小。
彭文甫樊淑云周介铭赵景峰杨存建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与GIS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成都市为例被引量:34
2011年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进行定量估算,为生态资源利用的有效补偿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基于遥感与GIS技术提取、分析了16 a来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参考谢高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并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进行修正,制定了成都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表明:1992-2008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呈加大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区域差异与流向变化显著,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由林地、水域与农业用地等生态系统支撑,系统结构较简单;1992-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35.429亿元增加到38.833亿元,增加了3.403亿元,变化率为9.605%;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到40.705亿元,增加了1.872亿元,增长率达4.82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差别很大,1992年、2000年、2008年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59.684%、70.929%和67.125%,其次为水域和耕地;1992-2008年间土地利用转化导致生态服务价值流向变化,耕地、林地、水域向建设用地的转移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负流向。这一研究结果,对加强对耕地、林地、水体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严格控制农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彭文甫周介铭罗怀良杨存建赵景峰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GIS
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淮河地区亚热带北界变化
2023年
基于1970—2019年秦岭-淮河地区气象站点观测数据,以日均温稳定≥10℃持续日为主要指标,以1月平均气温为辅助指标,借助薄盘样条插值(TPS)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普通克里金插值法,探讨秦岭-淮河地区亚热带北界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变暖“停滞”现象的响应及变化。结果表明,1970—2019年秦岭-淮河地区日均温稳定≥10℃持续日及1月平均气温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二者高低值的分布年份并不相同;50年来亚热带北界在秦岭段出现了明显的向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其中,秦岭南坡共计抬升153.3 m,北坡抬升148.8 m。在变暖“停滞”期间,秦岭南、北坡亚热带北界所处海拔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同步性,但在1980s至1990s期间差异性较大。1970—2019年亚热带北界在淮河段北移1.3个纬度以上,在115°E附近甚至达到3个纬度,与中国过去2000年亚热带北界曾到达的最北位置相仿;从年代际上来看,亚热带北界在1990s期间北移最明显,黄河流域下游部分区域已由暖温带逐渐转化为亚热带。
秦正赵景峰程武学王捷苏华丽何亚玲
近50a博斯腾湖逐年水量收支估算与水平衡分析被引量:26
2013年
据博斯腾湖流域1958-2010年期间主要河流开都河、黄水沟、清水河、孔雀河的逐年流量资料,结合焉耆盆地降水、蒸发要素的同期观测资料,对大湖区的逐年水量收支进行计算,并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对博湖大湖区残差水量进行了逐年分析。结果表明:(1)1958-2010年期间年均入湖水量14.34×108m3/a,其中入湖河水约占95%;年均输出水量13.96×108m3/a,其中大湖区输入孔雀河水量约占43%,湖面蒸发耗水量占57%;湖区年均蓄水量71.57±3.92×108m3/a,湖水年均水位为1 047.01±0.94 m;(2)极端水文年度水量平衡分析指出:1986年为最枯年份,入湖河水是多年平均值的62%,而出湖河水量是多年平均值的153%,导致年内湖区水位下降0.94 m;2002年最丰年份入湖河水是多年平均值的2.6倍,致使年内水位上升0.80 m;(3)残差水量逐年"正负"变化指出,湖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过去53 a间湖水补给地下水的年均水量为0.87×108m3/a。
刘丽梅赵景峰张建平彭文甫范敬龙张太西
关键词:水量平衡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