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成建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肿瘤
  • 2篇小鼠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疫苗
  • 1篇真核
  • 1篇真核表达
  • 1篇肿瘤细胞
  • 1篇子机
  • 1篇细胞
  • 1篇小鼠黑色素瘤
  • 1篇小鼠结肠癌
  • 1篇联合肿瘤
  • 1篇免疫
  • 1篇免疫治疗
  • 1篇目的基因
  • 1篇结肠
  • 1篇结肠癌
  • 1篇可溶性
  • 1篇基因

机构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四川大学

作者

  • 4篇赵成建
  • 4篇杨寒朔
  • 3篇李知勉
  • 3篇赵玉伟
  • 3篇王晓飞
  • 2篇金璐
  • 2篇张凌
  • 1篇逄路明
  • 1篇魏于全
  • 1篇任斌
  • 1篇范建超

传媒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真核表达人和鼠可溶性VEGFR2的双基因疫苗的构建及抗肿瘤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构建能同时表达人和鼠可溶性VEGFR2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初步验证其功能。方法分别以pORF-hVEGFR2和pORF-mVEGFR2为模板,通过PCR将人和鼠的sVEGFR2基因定向克隆入真核细胞双顺反子载体pVITRO2的多克隆位点区,构建pVITRO2-hm-sVEGFR2双基因表达质粒。通过体外实验研究pVITRO2-hm-sVEGFR2的表达产物能否阻断VEGF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增殖能力,体内实验建立小鼠B16肿瘤模型研究其抗肿瘤活性,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对肿瘤新生血管的抑制情况。结果 pVITRO2-hm-sVEGFR2双基因表达质粒成功构建,体外能阻断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增殖能力,能明显抑制肿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以及肿瘤组织内的新生血管生成,其抑制作用大于人或鼠可溶性VEGFR2单基因治疗方案。结论 pVITRO2-hm-sVEGFR2明显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活性,是一种新型的抗血管生成DNA疫苗,为抗肿瘤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金璐赵玉伟李知勉赵成建王晓飞张凌杨寒朔
关键词:VEGFR2DNA疫苗血管生成
IL-15联合肿瘤全细胞疫苗抗小鼠结肠癌的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IL-15能否协助肿瘤全细胞疫苗诱发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建立小鼠皮下CT26结肠癌模型,将32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00μL PBS)、CT26疫苗组(200μL细胞疫苗,含2×106细胞)、mIL-15组(200μL脂质体-质粒DNA复合物,含20μg pORF9-mIL-15质粒)和CT26+mIL-15联合治疗组〔100μL脂质体-质粒DNA复合物(20μg pORF9-mIL-15质粒)和100μL细胞疫苗(2×106细胞)〕。阳离子脂质体按3∶1的比例包裹真核表达质粒pORF9-mIL-15制成纳米复合物。各组小鼠采用皮下多点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定时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并测量肿瘤体积。实验结束时取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肿瘤组织原位凋亡检测。结果 CT26+mIL-15组小鼠肿瘤的生长受到抑制,抑瘤率为45%,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CT26+mIL-15组小鼠肿瘤内部坏死区域较其他3组明显增多;肿瘤组织原位凋亡检测显示CT26+mIL-15组小鼠肿瘤内部细胞凋亡增多,凋亡指数为(46.7±7.2)%,与对照组(4.9±1.4)%、CT26疫苗组(5.4±1.4)%和mIL-15组(15.6±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5能够增强全细胞疫苗的免疫治疗效果。
赵玉伟李知勉赵成建张凌金璐王晓飞杨寒朔
关键词:IL-15结肠癌免疫治疗
利用斑马鱼胚胎快速鉴定真核质粒中目的基因表达的研究
2011年
目的建立利用斑马鱼胚胎快速鉴定真核质粒中目的基因表达的实验体系。方法选20枚斑马鱼受精卵,在显微镜下每隔1h记录胚胎的发育情况。另选250枚单细胞期斑马鱼胚胎,平均分成5组,一组胚胎作为对照,剩余4组分别向胚胎的单细胞内注射pEGFP-N1(真核表达质粒)、pCMV-DsRed-Express2(真核表达质粒)、pET28-GFP(原核表达质粒)、pET28-RFP(原核表达质粒)质粒,在不同时间点连续观察绿色荧光及红色荧光的表达情况。另选600枚单细胞期斑马鱼胚胎,平均分成3组,一组胚胎作为对照,一组向胚胎单细胞内注射pEGFP-N1质粒,另外一组向胚胎单细胞内注射pEGFP-N1-MUC1外源基因融合重组质粒,注射4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的表达情况,并用RT-PCR的方法检测目的基因MUC1mRNA的转录情况。结果注射pEGFP-N1、pCMV-DsRed-Express2真核表达质粒的胚胎,注射4h后分别观察到很强的绿色荧光及红色荧光;注射pET28-GFP、pET28-RFP原核表达质粒的胚胎,10h内都未观察到绿色荧光及红色荧光;注射pEGFP-N1-MUC1外源基因融合质粒,注射4h后同样观察到很强的绿色荧光,且用RT-PCR方法检测到目的基因MUC1很强的表达。结论利用斑马鱼胚胎鉴定真核重组质粒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实验体系。
范建超赵成建王晓飞任斌杨寒朔
关键词:斑马鱼基因表达
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出血管的分子机制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肺转移早期肿瘤细胞出血管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RED,并鉴定其增殖和转移能力与B16细胞的异同。构建肺转移模型后48 h和72 h,用荧光标记血管,确定B16-RED细胞出血管的时间。建模后48 h取模型小鼠与正常小鼠肺组织进行32K小鼠全基因组表达芯片分析。结果 B16-RED与B16在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和肺转移能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建模后48 h内有52.7%的B16-RED细胞完成出血管过程。B16-RED细胞在肺组织出血管过程中肺组织变化的信号通路包括白细胞跨内皮迁移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 B16-RED细胞的肺转移出血管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生物学过程,肺组织内有多条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此过程。
逄路明赵成建赵玉伟李知勉杨寒朔魏于全
关键词:黑色素瘤肺转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