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凤

作品数:2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戏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艺术
  • 6篇文学
  • 4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戏曲
  • 4篇艺术
  • 3篇意识形态
  • 3篇译介
  • 2篇电影
  • 2篇叙事
  • 2篇艺术节
  • 2篇译本
  • 2篇英译
  • 2篇英译本
  • 2篇中国艺术
  • 2篇中国艺术节
  • 2篇曲艺
  • 2篇主流意识形态
  • 2篇戏曲艺术
  • 2篇现代主义
  • 2篇利维
  • 2篇牡丹亭
  • 2篇后现代
  • 2篇后现代主义

机构

  • 20篇中国戏曲学院

作者

  • 20篇苏凤

传媒

  • 4篇戏曲艺术
  • 3篇戏剧之家
  • 2篇大舞台
  • 2篇四川戏剧
  • 2篇理论界
  • 2篇影剧新作
  • 1篇电影文学
  • 1篇艺术探索
  • 1篇中国文艺评论
  • 1篇福建艺术
  • 1篇中国艺术时空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记电影《乔布斯》与消费时代被引量:1
2015年
消费时代的传记电影无论从对传主身份的选择还是对传主"全方位"消费的特性来看都表现出与传统电影有诸多不同。观众寻求的是传记电影带来的观演"盛宴",而就传记类电影创作者来说,要考虑的除了电影本身的艺术呈现外,还需考虑市场。因而如何把握观众的关切,如何对传主一生的精彩故事进行取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进行"艺术性虚构",都值得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乔布斯》(2013)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
苏凤
关键词:传记电影
电影《亲爱的》中的“黑色幽默”艺术手法被引量:1
2015年
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亲爱的》刻画了复杂矛盾的人性,以幽默戏谑的笔触塑造了"反英雄"的小人物形象,揭示了荒诞的社会现实,引导人们思考拐卖儿童这一严肃沉重的社会问题,给予弱势群体人道主义关怀。
苏凤
关键词:荒诞小人物
挣扎在尘世与灵魂、爱情与欲望之间——试析唐利维的《姜人》
2012年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帕特里克.唐利维的小说《姜人》以"愤怒的青年"的书写方式突破其一贯的创作风格而转向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回归,塑造出一系列挣扎在尘世与灵魂、爱情与欲望之间的人物形象。唐利维通过"愤怒"的书写、边缘人的身份和信仰上的流浪汉三个方面表达了其创作的艺术观和深刻的社会关注,体现了作为一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
苏凤
关键词:边缘人
戏曲文本译介主体的主动性和受动性分析
2018年
在传统戏剧外译中,翻译主体——译者的地位、作用及受制因素值得我们关注。只有尊重译者主体性,才能让译者愿意承担翻译责任,提升译者能力,对戏曲文本进行更为透彻的领悟和揣摩,同时也对目的语文化有动力去深入了解。
苏凤
关键词:译介
新编豫剧《焦裕禄》的当代审美价值
2017年
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存在,始终随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审美,每一次文化形态的变迁无一不冲击着旧有的艺术形式。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豫剧《焦裕禄》就在得到许多肯定的同时,也饱受来自各方的质疑。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的地方戏曲作品,引发大家的诸多思考是正常的。它确实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干部的崇高形象,也确实切合了当下的主旋律,
苏凤
关键词:当代审美戏曲作品戏剧样式文化审美现代审美
论戏曲艺术的后现代性
2015年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传统戏曲艺术这个领域。受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中国戏曲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传统戏曲单一、封闭的现象,表现出写意与写实交互出现、纯粹性与复合性相结合、程式化与创新性同具备的新特征,逐步从单一过渡到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和多元化。本文将探讨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戏曲艺术表现出模糊性、颠覆性、拼贴、狂欢化、符号化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苏凤
关键词:戏曲艺术后现代主义颠覆
再议艺术的起源
2015年
关于艺术起源存在比较权威的六种假说,然而这六种假说无一对艺术的真正起源给出明确的解答。这归因于六种学说均未对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科学的类别划分。在六种假说的基础上,一种新的关于艺术的分类方法——依据艺术源动力的不同,将艺术划分为两个大类,即表达艺术和美学艺术,可为进一步研究艺术的真正起源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苏凤
关键词:艺术起源假说表达艺术
从晋剧《于成龙》看戏曲演员“技”的重要性
2017年
继《傅山进京》之后,著名晋剧女老生谢涛在《于成龙》中,以自己纯熟的"技术"和"艺术"能力,又演绎了一个经典的舞台形象——于成龙。在表演中,谢涛始终遵守艺术自律性,恪守晋剧表演特色,通过程式陌生化制造舞台幻觉的同时,她又将自己所储备的技艺同自己所要塑造的人物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在"技"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个体体验。天赋是一方面,对于基本功的苛刻极致追求是另一个重要方面。正因如此,谢涛的表演极具洒脱、飘逸、优美的高度人格化艺术个性,也因而塑造出一个个经典的舞台形象。
苏凤
关键词:艺术个性
论《五号屠场》中的狂欢化叙事
2011年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其文本《五号屠场》中,通过描述战争的疯狂屠杀、主人公比利的时空穿梭和比利周围的各色人等本性的尽情释放,体现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的广场理论、加冕与脱冕、矛盾之美和亵渎圣物等方面。这种狂欢化叙事风格与后现代主义精神相契合,揭示了人类社会荒诞性和非理性的主题。
苏凤
关键词:狂欢化《五号屠场》
《牡丹亭》英译本译介主体比较被引量:1
2018年
《牡丹亭》译本已经有二十多个版本,其中,英国的哈罗德·艾克顿、张心沧,美国的翟楚/翟文伯、白之、宇文所安,国内的杨宪益/戴乃迭、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许明等人的英译本明显形成不同的翻译阵营。西方汉学家和国内翻译学者的译介策略选择,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译者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处理语言风格、寻求意象对等、定位目标受众等方面的差异。
苏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