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冬娜
- 作品数:8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5'-寡腺苷酸合成酶基础活性对干扰素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信号传导的影响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S)基础活性对干扰素(IFN)信号分子改变的影响,探讨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抽取外周血分离出PBMC,每份标本进行2-5AS基础活性测定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PBMC体外培养时不加IFN-α,实验组PBMC体外培养时加入IFN-α。培养24 h后,测定PBMC中2-5AS活性、IFN-α受体(IFN-αR)、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1、Stat2、两面神激酶1(Jak1)和酪氨酸激酶2(Tyk2)等指标。结果实验组PBMC培养24 h后2-5AS活性、Jak1、Stat1、Stat2和Tyk2等表达明显增高(P<0.05),IFN-αR表达降低(P<0.05)。2-5AS基础活性与IFN-α刺激下PBMC中2-5AS、Tyk2和Stat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而与IFN-αR、Jak1和Stat2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2-5AS基础活性可下调PBMC对外源性IFN-α的敏感性,Stat1、Tyk2表达降低可能是下调机制发生的原因。
- 苏冬娜陈洪涛
- 关键词:干扰素慢性丙型肝炎信号分子
- 外周血KIM-1在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通过分析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HRS)患者外周血肾损伤因子-1(KIM-1)水平,探讨KIM-1的早期诊断、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60例(单纯肝硬化患者35例,肝硬化合并HRS患者25例),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对照,比较不同组患者Scr、BUN、eGRF、KIM-1和血清Cys-C水平,分析KIM-1诊断HRS的ROC曲线以及KIM-1水平与Cys-C、Scr和eGRF的相关性。结果随着Child-Pugh分级的上升,患者Scr、BUN、KIM-1和Cys-C水平增高,eGRF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HRS组患者KIM-1和Cys-C水平均高于单纯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IM-1诊断HRS的AUC为0.808(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KIM-1水平与Cys-C、Scr呈正相关;与eGRF呈负相关。结论外周血KIM-1水平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肾损害,对其早期诊断、预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苏冬娜吴诗品
- 关键词:肝硬化肝肾综合征
- 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IMP3与IGF2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m RNA结合蛋白3(IMP3)与IGF2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分别检测其肝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IMP3及IGF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两种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MP3及IGF2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IMP3及IGF2的表达阳性率在低分化组织中、TNM分期Ⅲ~Ⅳ期、伴有门脉栓癌、有转移组织及Edmondson-Steiner分级Ⅲ~Ⅳ级中均明显增高;IMP2及IGF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0.32,P<0.05)。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癌症组织中IMP3和IGF2的表达均显著增强,同时IMP3及IGF2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对IMP3作用机制的探讨与研究,可将其作为临床癌症诊断和治疗的靶分子。
- 苏冬娜苏冬娜
- 关键词:肝癌IMP3IGF2
- Fibroscan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纤维化的诊断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3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差异,为评估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将114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分组为:乙肝抗原(HBe Ag)阳性HBV DNA阳性携带者(A组)、HBe Ag阴性HBV DNA阴性携带者(B组)、HBe Ag阴性HBV DNA阳性携带者(C组).使用fibroscan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肝脏硬度值(LSM)检测,评估3组肝脏硬度值的差异.结果: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肝脏硬度值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的肝脏硬度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说明HBV DNA阳性的携带者无论HBe Ag是否阳性其肝脏硬度值均比HBV DNA阴性的携带者增高.
- 苏冬娜吴诗品汤小俐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 Smad7基因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肝星状细胞TGF-β1信号传导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Smad7基因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mad7-EGFP-BMSCs)在体外抑制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分离、纯化大鼠BMSCs并经Smad7基因腺病毒质粒(Ad-Smad7-EGFP)转染建立Smad7-EGFP-BMSCs。实验将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分别与Smad7-EGFP-BMSCs、BMSCs、Smad7质粒及PBS进行共同培养72 h,采用ELISA测定培养液中Smad7和TGF-β1的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RT-PCR法测定细胞Smad7、TGF-β1、ColⅠ、α-SMA蛋白和mRNA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ELISA结果显示,B组、C组和D组培养液TGF-β1蛋白水平较A组显著降低(P<0.01),而Smad7蛋白水平较A组显著升高(P<0.01);D组TGF-β1蛋白水平较B组和C组显著降低(P<0.01),而Smad7蛋白水平较B组和C组显著升高(P<0.01);(2)Western印迹法和PCR结果显示,B组、C组和D组TGF-β1、ColⅠ和α-SMA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较A组显著降低(P<0.01),而Smad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较A组显著升高(P<0.01);D组TGF-β1、ColⅠ、α-SMA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较B组和C组显著降低(P<0.01),而Smad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较B组和C组显著升高(P<0.01);(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B组、C组和D组HSC-T6细胞凋亡率较A组显著升高(P<0.01),而D组细胞凋亡率较B组和C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Smad7基因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作用肝星状细胞TGF-β1信号转导通路以及促进星状细胞凋亡而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 苏冬娜吴诗品
- 关键词:SMAD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
- CHB患者PBMC中2-5AS基础活性对IFNα信号分子改变的影响
-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S)基础活性对干扰素α(IFNα)信号分子改变的影响。探讨IFNα治疗CHB的疗效机理,为IFNα治疗对象的选择及...
- 苏冬娜
- 关键词:干扰素信号传导
- 文献传递
- Smad7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治疗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Smad7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对相关机制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肝硬化组(LC):行大鼠肝硬化模型制备;空载体转染组(Ad-e GFP-LC):行大鼠肝硬化模型制备后给予Ad-e GFP空载体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组(Ad-Smad7-e GFP-LC):行大鼠肝硬化模型制备后给予Ad-Smad7-e GFP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取各组大鼠的肝脏组织,行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体重和肝湿重,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以及肝组织TGFβ1、Smad3以及Smad7 mRNA表达量。结果:BMSCs移植入大鼠体内后,Ad-Smad7-e GFP-LC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有明显改善,肝脏纤维化和干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明显降低;Ad-Smad7-e GFP-LC组大鼠体重低于C组(P<0.05),均高于Ad-e GFP-LC及LC组(P<0.05);Ad-Smad7-e GFP-LC组大鼠肝湿重高于C组(P<0.05),均低于Ad-e GFP-LC及LC组(P<0.05);Ad-Smad7-e GFP-LC组大鼠体内ALT、AST表达均高于C组(P<0.05),均低于Ad-e GFP-LC及LC组(P<0.05);Ad-Smad7-e GFP-LC组大鼠体内Alb及TP表达量低于C组(P<0.05),均高于Ad-e GFP-LC及LC组(P<0.05);Ad-Smad7-e GFP-LC组大鼠体内TGFβ1、Smad3 mRNA表达均高于C组(P<0.05),均低于Ad-e GFP-LC及LC组;Ad-Smad7-e GFP-LC组大鼠体内Smad7 mRNA表达量均高于C组,Ad-e GFP-LC及LC组(P<0.05)。结论:Smad7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肝硬化大鼠体内可减轻疾病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减弱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相关。
- 苏冬娜吴诗品
- 关键词:SMAD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硬化
- HBV基因分型的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24
- 2002年
- 目的 探讨HBV各基因型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为评估病情预后和建立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方法 对 114例HBV DNA阳性患者进行基因分型 ,研究各基因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 (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γ球蛋白 (γG)、发病年龄等病情相关指标。结果 发现B型 2 1例 ,C型 72例 ,D型 6例 ,BC型 9例 ,CD型 4例 ,无法分型者 2例。C型ALT、TBIL、γG、发病年龄等均高于B型 (P <0 .0 5 ) ,D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癌发病率明显高于C型。结论 深圳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 ,B型次之。BC型和D型乙肝较易发展成肝炎后肝硬化、肝癌 ,而D型致肝炎后肝硬化、肝癌可能性更大。C型肝脏损害比B型严重 ,同时B型患者趋于年轻化。B型重型肝炎预后良好 。
- 苏冬娜吴诗品石之磷
- 关键词:基因分型脱氧核糖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