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伟
- 作品数:59 被引量:276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高度近视眼透明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长期疗效观察,评价该疗法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利用非随机的系列病例回顾性研究,对在两年间接受高度近视眼透明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的67例(125眼)患者进行了长达6a的随访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以矫正高度近视眼为目的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及低读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手术。在术后第1,3,6a,分别观察其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后发性白内障及视网膜并发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没有医源性事故发生;接受手术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8岁;术前平均近视屈光度为-15.65D。术后6a随访,较术前自戴眶架眼镜矫正视力提高的占75.7%,没有变化的占10.4%,低于术前自戴眶架眼镜矫正视力的占12.2%。44%有后发性白内障发生,需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或后囊膜切除手术;1.6%分别在术后5mo和16mo发生视网膜脱离。术后1a角膜内皮丢失率为1.9%,3a为3.2%,6a为5.9%。结论:有术前全面细致的眼部检查、评估和娴熟的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掌控,透明晶状体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是安全和疗效满意的。
- 肖伟赵岱新濮伟张劲松
- 关键词:高度近视眼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
-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7例(136眼)先天性白内障实行白内障摘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部分联合Ⅰ期或Ⅱ期IOL植入。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46眼,>0.3者25眼,>0.1者22眼,<0.1者17眼,26眼因年龄小无法进行视力表检查,但能够跟随光亮或有注视目标,较术前有提高。主要并发症有:后囊膜混浊、葡萄膜炎、角膜水肿、IOL偏中心及青光眼等,未见IOL夹持、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摘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IOL植入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手段,配合术后戴镜矫正和弱视治疗,可以使大多数先天性白内障致盲儿童达到脱盲及脱残。
- 濮伟景昕红肖伟赵岱新
-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人工晶状体弱视
- 低剂量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低剂量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急性CSC患者36例36眼,进行单次1/2量维替泊芬(3mg/m2)进行PDT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4,12,24wk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和OCT的检查,术前、术后4,24wk进行FFA和ICG检查。结果:术后1wk,36眼中有27眼(75%)OCT显示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其余9眼(25%)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术后4wk,36眼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FFA+ICG示36眼荧光渗漏完全消失,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消失;术后12~24wk,36眼无复发。治疗后4wk,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平均0.52提高至0.80。随访期间36眼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PDT治疗CSC短期内安全有效,能缩短病程,显著提高视力。
- 庄晓彤肖伟
-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光动力疗法
- 婴幼儿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5
- 2014年
- 婴幼儿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也称为永久增殖性原始玻璃体(Persistent hyperplastic primary vitreous,PHPV),是新生儿出生后就存在的一种先天性眼病,多在婴幼儿时期被发现并严重影响患儿视功能的发育。由于多为单眼发病且发病隐匿或外观不明显,常不能得到及时诊治或被误诊为先天性向内障而被误诊、误治,最后导致患儿盲目或永久性低视力的后果。所以,正确认识PHPV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对及时、正确的挽救这部分患儿的视力是十分必要的。
- 肖伟
- 关键词: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
- 三种非球面单焦点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三种非球面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在最佳矫正视力及明视下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变化,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非球面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7例(90眼)。术前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25例,30眼)植入疏水性染黄色丙烯酸酯人工晶体;B组(28例,30眼)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体及C组(24例,30眼)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表面肝素处理人工晶体。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及明视无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检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各组之间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明视无眩光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标准化后的对比敏感度值:lgCS)显示三组患者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P均>0.05)。结论上述三种人工晶体植入后视觉质量无明显差异;由于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因此植入染黄色滤过蓝光的人工晶状体是可取的。
- 冀海轮肖伟赵芳赵岱新濮伟
-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年龄在1.5~30月龄的婴幼儿105例(186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患儿接受手术时年龄分为4组:<3月龄为1组,4~6月龄为2组,7~12月龄为3组,13~30月龄为4组。患眼全部采用白内障皮质吸除+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osterior coutinuous circular capsulourhexis,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术(anterior vitrectomy,AV)。术后随访6~30mo,观察术后近期(1mo内)及远期(最长30mo)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患儿年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1mo内,1组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发病率为25%,角膜水肿发生率为57%,前房纤维素性虹膜炎发生率为12%;2组分别为5%,31%及11%;3组分别为3%,24%及4%;4组分别为0,17%及4%;在术后3~30mo随访中发现,1组有51%术眼发生不同程度的虹膜粘连,占各组之首。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时患儿的年龄及手术方式有关:对于联合后囊膜及前段玻璃体切除的婴幼儿白内障手术,年龄越小,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角膜水肿及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越大。
- 肖伟赵岱新濮伟张劲松
- 关键词: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前段玻璃体切割术
- 早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及IOL植入术后6~8岁眼轴长度变化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观察生后3mo内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并在眼轴发育至21mm时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6~8岁人工晶状体(IOL)眼患儿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对15例26眼出生后3mo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并在眼轴发育至21mm(年龄在2周岁左右)时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儿进行连续观察。分别在6,7,8岁时测量术眼眼轴长度,另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各年龄段术后患儿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23.75±1.40,23.88±1.73,23.91±1.55mm,与对应年龄对照组比较,6岁阶段眼轴发育比正常对照组儿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岁阶段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出生后早期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并在2周岁左右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人工晶状体眼患儿,在6~8岁阶段,6岁时眼轴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快,但7~8岁时眼轴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基本相同。
- 孙家郡肖伟赵岱新濮伟
-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眼轴长度
- 三维CT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用三维CT观察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双眼上斜肌影像差异。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给30例临床诊断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进行三维CT检查。在冠状位测量患者双眼上斜肌最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结果:麻痹眼和非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最大横截面面积分别为4.52±1.49,8.80±1.42mm2;CT值分别为11.57±22.88,35.13±9.74。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最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都明显小于非麻痹眼,差异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扫描显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明显比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小。
- 张阳苏志彩宋籽浔肖伟
- 关键词:三维CT上斜肌麻痹上斜肌
- 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视网膜组织中HSP60的表达及功能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HSP60(热休克蛋白60)在大鼠急性青光眼模型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高眼压组60只,正常对照组10只。大鼠全身及表面麻醉后,将一盛有等渗的生理盐水的储容器相连的7号针头于3∶00位的角膜缘处刺入前房,提升储容器的高度,使眼内压达到110mmHg,但不超过150mmHg,观察大鼠眼前段变白,且视网膜色白,未见红色反光时即为视网膜缺血,缺血1h后再灌注,并于再灌注后2,6,12,24,72,168h将大鼠麻醉过量致死,处死前测眼压,抽血2mL,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使用,分析视网膜组织内HSP60抗原产生的血清中相应抗体水平。并立即取出眼球,同时对鼠眼视网膜组织进行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SP60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高眼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组眼压明显升高,视网膜组织中的HSP60阳性表达率在术后各时间点,高眼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21,40.72,83.85,95.82,48.63及44.37,均P<0.01)。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中HSP60阳性表达随着眼压升高及高眼压持续时间延长逐渐增强,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中也出现较明显的HSP60阳性表达。结论:HSP60表达增强可能在急性高眼压所致的视神经病变中具有重要作用。
- 沙倩乔喜珍聂庆珠姚志斌王英爽肖伟高殿文
- 关键词:急性高眼压视网膜HSP60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核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的CRYAA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 研究一个4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伴小角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实验研究.对12例家系成员(6例患者,6例非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并采集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在已知的与先天性白内障伴小角膜相关致病基因附近选择微卫星标记,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进行基因型分析和连锁分析.对连锁区域内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进行测序.限制性内切酶ApaL Ⅰ法在全部家系成员和正常人群中验证突变.结果 该家系患者表型为先天性核性白内障伴小角膜;在染色体21q22.3区域的D21S1885和D21S1890两个标记,家系患者均有共享基因型,并且两点连锁分析Lod值为2.11,提示该位点与家系致病基因连锁;对此区域内候选基因CRYAA测序发现cDNA序列第34位碱基存在C>T杂合突变(c.34C>T),导致其编码肽链第12位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p.R12C).ApaL Ⅰ酶切验证家系患者均携带c.34C>T突变,家系中及对照正常个体均不携带此突变.结论 CRYAA的p.R12C突变可能是该先天性白内障伴小角膜家系发病的遗传基础.
- 梁小芳肖伟石磊华芮张学
- 关键词:白内障角膜系谱晶体蛋白质类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