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嫣初 作品数:6 被引量:62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硫酸镁预处理对全麻诱导期依托咪酯诱发肌阵挛的影响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硫酸镁预处理对依托咪酯引起肌阵挛的影响。方法50例全麻下手术患者随机双盲均分入两组,诱导时先静注硫酸镁60 mg(M组)或生理盐水(S组),3 min后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评估肌阵挛和疼痛发生情况,记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BIS。结果M组肌阵挛发生率显著低于S组(24%vs.68%)。M组注射痛发生率显著低于S组(8%vs.16%)。S组患者注射依托咪酯2 min后发生重度肌阵挛时的BIS值明显升高于无肌阵挛者[(51.8±7.2)vs.(39.5±6.2)](P<0.05)。M组与S组的血流动力学没有明显差异。S组肌阵挛发生率与年龄和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依托咪酯诱导前使用小剂量硫酸镁可以显著降低肌阵挛和疼痛的发生率。 翁嫣初 苏惠斌关键词:依托咪酯 肌阵挛 硫酸镁 呋塞米用于脊椎手术全凭静脉全麻后催醒的可行性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对比呋塞米和氨茶碱复合新斯的明用于脊椎手术全凭静脉全麻后催醒的效果,探讨呋塞米用于脊椎手术术后催醒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脊椎手术患者96例,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自然苏醒组(N组,n=30)、呋塞米组(F组,n=34)和氨茶碱复合新斯的明组(A组,n=32),N组患者自然苏醒,F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即时给予静脉注射呋塞米0.4 mg/kg,A组于手术结束即时静脉注射氨茶碱1.0-2.0 mg/kg复合新斯的明0.05-0.07 mg/kg。采用双盲对照法观察,记录麻醉清醒时间,烦躁、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再次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并在术后30 min抽取静脉血,检测各组患者血钾和血糖的变化。结果 (1)与N组比较,F组手术结束后5min的清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0 min起,各时间点的清醒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A组手术结束后5min的清醒率明显提高(P〈0.05),但术后10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min和30 min A组的清醒率虽比N组有所提高,但与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烦躁、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N组5例(16.7%);F组4例(11.8%);A组11例(34.4%),A组与N组和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再次呼吸抑制的发生率:N组2例(6.7%);F组0例;A组9例(28.1%),A组与N组和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各组术后血钾和血糖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呋塞米用于脊髓手术全凭静脉麻醉后催醒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提高术后10 min的清醒率同时能减少清醒期的烦躁、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发生再次呼吸抑制的风险,提高了麻醉苏醒期的安全性。 刘思兰 翁嫣初 陈贤萍 嵇富海 李康 王禽云关键词:呋塞米 脊椎手术 催醒 利多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星状神经节阻滞对CO_2气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CO2气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71例随机分为四组,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即刻实施超声引导下右侧SGB。阻滞用药分别为生理盐水(C组,15例)、1%利多卡因(L组,19例)、右美托咪定0.5μg/kg(D组,18例)和1%利多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0.5μg/kg(LD组,19例),容量均为8ml。记录麻醉前、SGB后5min、建立人工气腹后10min和手术结束时的MAP、HR的变化,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仪检测皮质醇(Cor),酶标仪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浓度。结果 SGB后5min,四组MAP均较麻醉前下降(P<0.05),L组和LD组的HR也较麻醉前减慢(P<0.05)。建立人工气腹后10min,C组和D组的MAP和HR均较SGB后5min上升(P<0.05);L组和LD组的MAP和HR也较SGB后5min上升(P<0.05),但低于C组和D组(P<0.05)。建立人工气腹10min,四组血浆Cor、E、NE和D浓度均较麻醉前上升(P<0.05);L组和LD组的各项指标低于C组和D组(P<0.05)。结论右侧利多卡因或利多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行SGB可有效减轻CO_2气腹患者的应激反应,维持循环稳定;单纯右美托咪定0.5μg/kg SGB并不能有效降低CO_2气腹患者的应激反应。 翁嫣初 刘思兰 陈贤萍 苏惠斌 潘建华 许中 周莉莉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 二氧化碳气腹 应激 上腹部手术围麻醉期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影响,并在细胞因子水平上探究围术期发生IR的机制。方法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和全麻组(G组),各组18例,分别在患者麻醉前、麻醉后、进腹探查胆囊时和术后1h采血,测定血糖、血清胰岛素(insulin,Ins)、脂联素(adiponection,Adi)、抵抗素(resistin,Res)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计算胰岛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SI)。结果麻醉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E组仅在麻醉后有Ins显著上升(P<0.01),但在实验观察时间内未发生明显IR。G组全麻诱导插管后血清Ins和CRP明显上升((P<0.05,P<0.01),SI显著下降(P<0.01),发生了明显的IR。G组在麻醉后各时点血清脂联素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E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在麻醉后稍有下降,无统计学意义,但各时点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G组(P<0.01)。两组抵抗素水平在实验观察时间内无显著变化。结论上腹部手术围手术期G组发生了显著的IR,发生IR的原因可能与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下降以及CRP浓度的升高有关。抵抗素可能并没有参与外科性IR。硬膜外麻醉可以显著改善外科IR。 苏惠斌 赵玉仙 刘思兰 翁嫣初 孙怡 李华 田家骏关键词:麻醉 围手术期 胰岛素抵抗 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对臂丛麻醉效果的影响 2023年 目的 探讨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43例,随机分为B组(1mg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0.375%罗哌卡因共30ml)和L组(0.375%罗哌卡因30ml),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持续起效和维持时间,术后补救性镇痛药物氟比洛芬酯使用总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较L组短[(10.0±1.8)min vs (13.7±2.1)min,P<0.001],痛觉阻滞维持时间较L组长[(744.8±157.1)min vs (537.9±99.8)min,P<0.001],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L组短[(22.1±2.3)min vs (25.4±3.7)min,P=0.0016],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较L组长[(226.0±24.0)min vs (205.9±25.8)min,P=0.0118],术后12h和24h VAS评分更低,L组补救性镇痛药氟比洛芬酯用量更多[(63.6±49.2)mg vs (23.8±40.7)mg,P=0.006],B组术后24h的IL-6水平(19.2±3.1 vs 22.3±4.7)和TNF-α(17.1±2.4 vs 19.0±0.7)水平较L组更低,术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局麻药起效时间,延长疼痛及运动感觉阻滞时间,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陈娴 朱玉民 翁嫣初关键词:酒石酸布托啡诺 罗哌卡因 臂丛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6 2017年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全身麻醉术后炎症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的影响。 方法 选择行择期腹部手术全身麻醉患者60例,年龄60~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ex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咪达唑仑0.03~0.05 mg/kg、芬太尼2~3 μg/kg、丙泊酚0.5~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D组在诱导前10 min内静脉泵入1 μg/kg Dex,随后以0.2~0.7 μg·kg-1·h-1维持泵注,根据患者HR、BP等变化及时调整输注速率;C组则与D组相同时间和途径注入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手术结束后即刻(T2)、手术结束后24 h(T3)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IL?蛳6含量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表达水平。术前1 d或2 d及术后第1、3、7天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测定认知功能,使用简易精神测定表(abbreviated mental test, AMT)评定术后谵妄情况。 结果 13例患者出现POCD(21.67%),其中D组3例,C组1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T3时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表达均较T1时增加(P<0.05),但D组表达水平低于C组(P<0.05)。两组T2时点血浆IL-6水平均较T1时点明显升高(P<0.01),且C组显著高于D组(P<0.01);两组T3时点血浆IL-6水平较T2时点明显下降,但仍高于T1时点(P<0.05),T3时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表达水平与血浆IL-6有良好的相关性(r=0.65,P<0.01)。 结论 POCD的发生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抑制NF-κB的激活可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及POCD的发生。 翁嫣初 林梅 苏惠斌 赵玉仙 潘建华 孙怡关键词:核因子-ΚB 氧化应激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