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纪丽莲

作品数:94 被引量:606H指数:13
供职机构: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28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轻工技术与工...
  • 18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9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活性
  • 8篇抗氧化
  • 7篇软糖
  • 6篇多糖
  • 6篇水稻
  • 6篇内生真菌
  • 6篇芦竹
  • 6篇黄酮
  • 6篇基因
  • 6篇基因水稻
  • 5篇野马追
  • 5篇营养
  • 5篇植物
  • 5篇啤酒
  • 5篇纤维
  • 5篇纤维板
  • 5篇麦芽
  • 5篇抗氧化活性
  • 4篇营养成分
  • 4篇食品

机构

  • 55篇淮阴师范学院
  • 18篇淮阴工学院
  • 18篇扬州大学
  • 11篇淮阴工业专科...
  • 8篇江苏省淮阴工...
  • 5篇南京大学
  • 4篇南京工业大学
  • 3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淮安市农业技...
  • 1篇浙江农业商贸...
  • 1篇江苏徐淮地区...

作者

  • 93篇纪丽莲
  • 28篇王新风
  • 12篇梁小华
  • 12篇邬建国
  • 11篇胡卫成
  • 10篇罗玉明
  • 10篇沈婷
  • 9篇鄢贵龙
  • 9篇赵祥祥
  • 6篇张强华
  • 6篇刘福霞
  • 5篇唐瑭
  • 5篇卜翠萍
  • 5篇杨威
  • 5篇闫海霞
  • 5篇陈晓明
  • 5篇张曈
  • 5篇朱翠玲
  • 4篇陆长丽
  • 4篇胡小兰

传媒

  • 10篇食品科学
  • 8篇江苏农业科学
  • 6篇食品工业科技
  • 4篇淮阴工学院学...
  • 2篇生命科学研究
  • 2篇中国乳品工业
  • 2篇农牧产品开发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食品科技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食品工业
  • 2篇食品研究与开...
  • 2篇中外技术情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营养学报
  • 1篇饲料工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8篇2017
  • 10篇2016
  • 10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莴苣饮料的研制被引量:1
1994年
以莴苣为主要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莴苣饮料的最佳配方和生产工艺的最佳条件。
纪丽莲陈晓明
关键词:莴苣护色杀菌饮料叶绿素
转高赖氨酸融合蛋白基因水稻外源蛋白的消化稳定性和急性毒性被引量:1
2013年
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最有效方式是直接对外源蛋白进行评价.本研究以我国自主培育的转高赖氨酸融合蛋白基因水稻(简称转GL基因水稻)为实验材料,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通过外源蛋白模拟胃肠液消化稳定性实验和小鼠尾静脉注射急性毒性实验,对转GL基因水稻外源蛋白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转GL基因水稻的外源蛋白在模拟胃液中可消化,在模拟肠液中极易消化;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中,除注射蜂毒肽的阳性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外,其余各实验组间的小鼠体重增长无明显差异,血清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和病理学检查等结果也无生物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说明,转GL基因水稻外源蛋白在模拟胃肠液中不具有消化稳定性,且对小鼠无急性毒性作用.
赵祥祥胡小兰唐瑭陆长丽刘福霞纪丽莲刘巧泉
关键词:转基因水稻高赖氨酸外源蛋白急性毒性
荷叶中抑菌成分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19
1999年
以乙醇溶液对荷叶进行抽提试验,得到了荷叶提取物;用荷叶提取物对几种常见的食品微生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荷叶的抑菌作用显著,且对大多数供试菌的MIC(最低抑菌浓度)值小于或等于8%。[实验结果同时表明了荷叶提取物在中、弱碱性条件下抑菌活性最强,并能耐受高温短时及超高温瞬时的热处理。
纪丽莲
关键词:荷叶抑菌活性食品抑菌剂防腐剂
协助寄主植物缓解镉离子胁迫的菌株1JN2及应用其制备菌剂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协助寄主植物缓解镉离子胁迫的抗逆菌株1JN2及应用其制备菌剂的方法,该抗逆菌株1JN2为枯草芽孢杆菌(<I>Bacillus subtilis</I>),2014年10月13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
杨威闫海霞汪家璐罗玉明王新风纪丽莲
水稻秸秆和玉米芯栽培料对棕色蘑菇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测定水稻秸秆和玉米芯2种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和双孢菇子实体中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采用蛋白营养评价方法,对2种蘑菇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水稻秸秆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粗纤维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2.46%和12.11%;玉米芯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粗蛋白质含量高达45.03%;同种栽培料条件下棕色蘑菇粗蛋白质、灰分、粗纤维含量均高于双孢菇,但总糖、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双孢菇低。2种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玉米芯栽培料上生长的蘑菇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都高于水稻秸秆栽培料生长的蘑菇,其氨基酸含量比例都接近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的理想模式,其第一限制氨基酸都为蛋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都为第二限制氨基酸;比较2种栽培料条件下的子实体蛋白质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营养指数,棕色蘑菇指标均比双孢菇高,且水稻秸秆为栽培料时,棕色蘑菇与双孢菇差异更显著。结果说明,玉米芯为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营养价值优于水稻秸秆。
梁晓丽臧玉茹孙太萍董倩倩秦文兰王新风陈忠明纪丽莲
关键词:棕色蘑菇水稻秸秆玉米芯营养成分
困境与出路:转型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被引量:12
2010年
在教师教育所依托或指向的三大主体均发生转型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轻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等弊端。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阐释了该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路径:即致力于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完善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综合改革,以及关注师范生教育专业素养的整体培育过程。
纪丽莲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
乳酸菌果胶软糖的研制
1995年
乳酸菌果胶炊糖是一种低糖、富有营养的糖果,我们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乳酸菌果胶软糖的最佳配方和生产工艺的最佳条件。
纪丽莲陈晓明
关键词:乳酸菌果胶软糖正交试验
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麦麸皮多糖化学组分及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以小麦麸皮超微粉为实验材料,分别用酸法、碱法、水提和酶法提取获得多糖,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麦麸皮多糖得率、提取后麸皮残渣微观形态、糖醛酸含量、硫酸根含量、蛋白质含量、单糖组成及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硫酸-间羟基苯酚法测定糖醛酸含量,BaCl_2-明胶法测定硫酸根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单糖组分;采用MTT检测细胞毒性,Griess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结果:碱提法获得的粗多糖得率最高,为31.73%,测定提取的粗多糖中多糖含量为57.79%;小麦麸皮多糖中糖醛酸和硫酸根的含量依次为:碱提法>酶提法>酸提法>水提法;不同提取方法的小麦麸皮多糖组分中所含单糖的种类为阿拉伯糖、木聚糖及葡萄糖;MTT法检测四种小麦麸皮多糖对细胞均无毒性,其中水提多糖能促进RAW264.7细胞分泌NO因子并能促进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和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结论:四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到的小麦麸皮多糖的得率、化学组成成分及生物活性各不相同,采用传统水提法工艺提取多糖更利于维持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朱翠玲陈亮周瑾怡胡卫成沈婷纪丽莲
关键词:得率化学组成免疫活性
菇-热-酶-肥新型栽培方式对大棚黄瓜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为探究菇-热-酶-肥新型栽培方式的应用效果,以津优35黄瓜为试验材料,实行草菇-黄瓜轮作方式进行日光温室大棚栽培,以常规栽培的大棚黄瓜作为对照,测定黄瓜植株干物质累积、植株形态指标以及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菇-热-酶-肥处理后黄瓜的瓜、茎、叶均能够累积更多有机物,其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节间距、株高、根部体积、侧根数、根鲜质量等形态指标显著高于对照,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显著高于对照,但处理与对照黄瓜之间的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该栽培方式不是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而是通过优化黄瓜植株的形态表现和改善植株生理功能来提高产量。
柯希欢李霞张琛王新风纪丽莲
关键词:黄瓜生理
玉米须提取物对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抑制作用的研究(英文)被引量:34
2001年
首次以玉米须提取物对 7种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 ,发现玉米须的乙醇提取物的效果最好 ,其最低抑菌浓度 ( MIC)为 3.0 g/1 0 0 g.此外 ,对食品加工条件 (如杀菌方式等 )及食品介质 (如 p H)对玉米须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也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玉米须提取物在常规食品杀菌条件 ( UHT)及中酸到酸性环境下抑菌活性稳定 。
纪丽莲谭仁祥
关键词:抑菌活性食品腐败菌致病菌食品防腐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