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乐
- 作品数:81 被引量:631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国体、精英吸纳与荣典制度——以民国袁世凯时代为例被引量:4
- 2016年
- 总统的荣典权在民初的宪法争衡中占据了一个独特、但又经常被人忽视的位置。辛亥革命之后碎片化的政治状态,使得荣典制度成为袁世凯政府进行"精英吸纳"以推进国家重建的工具。在"大妥协"之后的"一国两制"现实下,各派对在亚洲内陆边疆地区保留爵位制度有相当共识,但对于总统的荣典权在内地究竟该如何设置和行使,却产生了极大的对立。袁世凯政府综合运用爵位、勋章、勋位、文官官秩、将军制度,对不同区域和阵营的政治精英进行拉拢和吸纳,而这也使得荣典的实质价值标准变得空洞而模糊。袁世凯时代暧昧的荣典实践,折射出民国建国根基的脆弱性。
- 章永乐
- 关键词:北洋政府
- 机运女神的计划——论波利比乌斯的反事实虚拟写作被引量:1
- 2022年
- 英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其编写的《未曾发生的历史》一书中将波利比乌斯视为某种宗教决定论的始作俑者之一,作为其虚拟历史探讨的对立面。然而,波利比乌斯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频繁使用反事实虚拟的历史作者。其笔下的“机运”(Τ?χη)在具体的历史行动情境中呈现出的第一面目,并非理性的计划者,而是变幻不定、高深莫测的神灵,她屡屡改变事情的常态发展路径,挫败行动者的理性预期。波利比乌斯对那些符合观察者的理性预期、但未能实现的可能性的探讨,成为反事实虚拟生长的温床。波利比乌斯自觉地运用反事实虚拟探讨事物的原因,以便给那些从事实际政治事务的人带来真正的教益。
- 章永乐
- 关键词:波利比乌斯
- 文明研究的视野为何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重要的?被引量:2
- 2022年
- 罗祎楠:文明互鉴视野中的政治学研究如何进行政治文明研究?一种可能性是将“文明”视为研究的对象——即将文明对象化。研究者可以将某些国家地区具体的政治制度、风物综合起来,统一命名为文明。另外一种方式则是将“文明”作为理解和研究世界的视角和学理路径。这种方式目前虽正方兴未艾,但必然前景光明。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历程来看,那些奠定性的经典作品实际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的。
- 罗祎楠刘晗戴昕严海蓉章永乐宋念申渠敬东
- 关键词:政治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政治文明对象化
- “帝国研究转向”与法学研究的中国道路自觉被引量:3
- 2023年
- 21世纪国际体系的多极化走向打破了后冷战时代的“霸权稳定”局面,“帝国研究转向”应运而生,致力于重新认识法律在近代殖民宗主国的帝国扩张与殖民统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当代全球霸权体系压制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法律机制与实例,思考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捍卫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法律实践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我国法学界的“帝国研究转向”从国际学术界的“国际法学的历史转向”和“思想史的国际转向”中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在与国际学术界深入交流的同时,不断推进对于法学研究的中国主体性的思考,有助于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中的创造性意义,进而在法学研究和法律教育中增强主体性意识,推动法学领域“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 章永乐
- 关键词:主权法律帝国中国式现代化
- 清朝荒政中的“地方性正义”问题被引量:7
- 2013年
- "地方性正义"论题涉及对稀缺、不可分或不同质的资源进行差异性分配的原则、程序及相应的理由。清朝丰富的荒政实践,可以为"地方性正义"理论提供出色的案例并丰富既有的分析框架。清朝荒政中的资源分配主要涉及税负的蠲免、救济资金和物资(包括粮食)的发放、以及抛荒土地使用权的分配,其差异性分配实践体现出清朝社会与政治秩序的若干特征:"士"、"农"在"四民"中的优先地位;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享有的特殊待遇;王公与官吏相对于平民的特权;帝国政府对于乡村宗族秩序的尊重,等等。其中在土地使用权分配中出现的基于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差序格局"原则,对Jon Elster的"地方性正义理论"有补充意义。
- 章永乐
- 关键词:荒政财政
-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亚洲主义、省域空间与“旧邦新造”进程被引量:3
- 2020年
-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舆论环境下,清末的旅日中国精英为"门罗主义"找到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句式:"××是××人的××",后者成为"门罗主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运用到超国家、国家和省域各个层面的"中介环节",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满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中,"门罗主义"又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与外省势力的话语工具,并在"联省自治"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启动,"门罗主义"日益沦为一个负面的词汇,与军阀割据、封闭自守等负面含义关联在一起,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需要克服的障碍。源于美国的"门罗主义"符号跨越大洋,经过不断重新解释,最终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宪制变革进程。
- 章永乐
- 关键词:亚洲主义联省自治
- “参与式治理”的兴起:经验模式、理论框架与制度分析
- <正>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私怒伤天下公议。——[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二》天下有公议,私不可夺;以私夺公者,人不服。——[宋]林逋《省心录》对"天下公议"的重视,一直是中国传统治道的规范。然而,在具体治理的实践层面,...
- 王锡锌章永乐
- 文献传递
- 后知后觉者中的先醒者——评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被引量:4
- 2013年
- 2012年10月,因《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以下简称《终结》)而名扬国际学界的日裔美国学者福山的新著《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以下简称《起源》)推出中文版。福山本人也飞到北京为其新书做宣传。尽管出版者和销售者用“巨著”这样的词来描绘该书,但该书在中国知识界并没有引发热烈的反响。
- 章永乐
-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政治秩序中国知识界美国学者
- “不能共则不能和”:晚期康有为的国家建构论与政体论
- 2016年
- 康有为在1923年《长安演说集》中提出"不能共则不能和"的命题,其中"共"建立在"公"与"通"的基础之上,指向包括铁路、无线电报、银行在内的一系列现代国家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的建设,因而,"不能共则不能和"这一命题,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国家能力对于政体运作的基础性意义。但是,"不能共则不能和"作为对"中华民国"初期政治的批判,又隐含了康有为对于君主立宪制的执念。该时期两次重建君主立宪制的尝试归于失败已说明,在政治高度碎片化的背景下,君主立宪制并不具有自然的政治整合作用。但在剔除康有为的政体执念之后,"不能共则不能和"是一个对今日的国家治理仍深具建设性意义的命题,值得今人继承与发展。
- 章永乐
- 关键词: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 蒂勒森的“门罗主义”
- 2018年
- 据路透社当地时间2018年2月2日报道,美国国务卿蒂勒森1日启程前往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牙买加5国进行为期6天的访问。
- 章永乐
- 关键词:门罗主义路透社国务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