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祝嵩

作品数:12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貌
  • 3篇地质
  • 2篇地震
  • 2篇地震数据
  • 2篇校正方法
  • 2篇闭合差
  • 2篇不相交
  • 2篇测线
  • 2篇处理终端
  • 1篇地质环境
  • 1篇地质建模
  • 1篇地质学
  • 1篇第四纪
  • 1篇第四纪晚期
  • 1篇多波束
  • 1篇多波束测深
  • 1篇雅鲁藏布江大...
  • 1篇岩浆
  • 1篇岩浆岩
  • 1篇岩石

机构

  • 9篇广州海洋地质...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2篇祝嵩
  • 4篇姚永坚
  • 3篇罗伟东
  • 3篇李学杰
  • 2篇吴珍汉
  • 2篇张宝金
  • 2篇徐子英
  • 2篇肖克炎
  • 2篇赵希涛
  • 2篇李刚
  • 2篇赵斌
  • 2篇唐江浪
  • 1篇李波
  • 1篇刘胜旋
  • 1篇杨楚鹏
  • 1篇王成敏
  • 1篇陈振林
  • 1篇汪俊
  • 1篇鞠东
  • 1篇高红芳

传媒

  • 3篇地球学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海洋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矿床地质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极岩石圈综述
2015年
本文综述了北极地区岩石圈的性质及主要构造事件。当前对地壳、地壳尺度的不整合及其年龄的认识,以及通过地球物理数据对岩石圈的认识,可以对北极岩石圈进行分区。北极大陆岩石圈的年龄、成分和结构不同,至少受两期大规模岩浆作用的叠加影响,一次是二叠纪-三叠纪,另一次是阿普特期。此外,大陆岩石圈的减薄至少是五期裂谷作用的结果(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新生代)。老阶段的拼合与大陆岩石圈和古生代一系列陆陆碰撞有关。侏罗纪和白垩纪伸展阶段与泛大陆和欧亚大陆的裂解有关,并且主要集中在挪威-格陵兰和加拿大-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美亚海盆发育大面积超伸展大陆(?)岩石圈。在大陆解体和新大洋岩石圈增生后,欧亚海盆和加拿大海盆形成。
V. PeaseS. DrachevR. Stephenson祝嵩李学杰杨丽娟范广慧
南海成因及其演化模式探讨被引量:9
2020年
尽管南海已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多种成因模型,包括挤出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古南海俯冲拖曳模型等,但因其所处构造位置特殊,周边构造环境经历了复杂的改造,所有成因模式均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从三大板块相互作用入手,结合南海实测数据,提出南海形成的弧后扩张—左旋剪切模型。认为南海是古南海往北俯冲的弧后盆地,菲律宾海板块往北漂移形成的大规模左旋走滑是南海扩张的触发因素。印度—欧亚碰撞产生中南半岛挤出主要影响西南海盆扩张方向,使得扩张轴从近东西向转为北东向。南海及邻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早白垩世开始澳大利亚板块往北漂移,新特提斯洋往北俯冲消亡,导致弧后扩张,形成古南海;2)晚白垩世末—始新世,古南海往北俯冲,导致弧后拉张形成陆缘裂谷;3)早渐新世,受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大型左旋走滑影响,在原有裂谷的基础上从东往西海底扩张,形成南海;4)渐新世末,受俯冲后撤的影响,扩张中心往南跃迁,同时受西缘断裂左旋活动的影响,扩张轴从近东西西逐步转为北东向;5)早中新世晚期,南沙地块—北巴拉望地块与卡加延脊碰撞,南海扩张停止。
李学杰王哲姚永坚高红芳祝嵩徐子英
关键词:弧后扩张左旋走滑
一种二维测线地震数据闭合差的校正方法及处理终端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维测线地震数据闭合差的校正方法及处理终端,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获得二维测线地震数据,并对二维测线按施工特征进行排序,相同施工特征的二维测线的排序相同;步骤2:根据排序结果,对所有测线进行分组,以...
李刚张宝金罗伟东赵斌唐江浪祝嵩张耀明韩艳飞
文献传递
雅鲁藏布江加查段河流地貌对构造运动和气候的响应被引量:20
2011年
通过对雅鲁藏布江加查段河流地貌和构造调查发现,该区具有平行状水系格局,河谷地貌以峡谷和宽谷相间为主要特征,经历了碰撞、挤压和伸展构造演化过程,产生了褶皱-逆冲、走滑剪切、韧性剪切、正断层等构造变形样式。该段河谷地貌的形成演化受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影响。雅鲁藏布江加查段河流至少从上新世以来沿构造运动产生的不同性质断裂构造溯源侵蚀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发育而成。
祝嵩赵希涛吴珍汉
关键词:河流地貌
用OSL方法确定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第四纪晚期冰川堰塞湖年龄被引量:9
2013年
雅鲁藏布江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大河,其河谷地貌和地质环境演化的发育历史对于青藏高原地质研究有重要意义。前人用ESR和14C测年方法对雅鲁藏布江河谷两岸广泛分布河湖相沉积物、冰碛物测年确定了有四期堰塞湖。作者用光释光(OSL,Op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ecence)测年方法分析采集到的湖相样品年龄为(50.9±2.1)kaBP和(1.8±0.1)kaBP,证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末次冰期早冰阶和新冰期存在古堰塞湖。
祝嵩吴珍汉赵希涛王成敏肖克炎
关键词:冰川第四纪OSL
北极地区(58°-64°N至90°N)沉积层序的油气远景
2017年
在58°-64°N以北的北极地区共识别143个沉积层序,含有或潜在含有烃,分4个象限,标在1:11000000的地图中。其中北冰洋18个层序(占总数的12.6%),北极被动和剪切大陆边缘25个(占总数的17.5%),环北极大陆100个(占总数的70.0%),太平洋板块活动边缘1个(〈总数的1%)层序。并将这些层序归为13个构造-地层与地形类型,以相应的颜色标在图上。每一个层序的厚度及其下伏至矿床基底的地层厚度,己知的都己用等厚线表示。与层序形成相关的主构造特征以及与烃潜力增减有关的主要构造特征也相应标出。己知含有烃储藏的层序为44个(占总数的30.8%),有足够厚度产生烃的层序64个(占总数的44.8%),另外35个层序(占总数的24.5%)可能太薄,没有烃远景。
Grantz A.Scott R. A.Drachev S. S.祝嵩李学杰(校对)万玲(校对)范广慧(校对)
关键词:沉积层序构造环境
欧亚北极地区西部区域地质与构造演化被引量:2
2015年
欧亚北极地区西部,西起北大西洋东岸,东至上扬斯克山脉,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根据其构造特征,以乌拉尔-新地岛-泰梅尔造山带为界,可以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主要构造单元包括前寒武纪的波罗的克拉通与斯瓦尔巴微板块以及蒂曼造山带、加里东造山带和乌拉尔-新地岛造山带等,而东区主要包括西伯利亚克拉通及上扬斯克造山带。本区主要经历4次大的构造事件:(1)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的蒂曼造山运动,使得波罗的古陆与斯瓦尔巴-喀拉微板块碰撞造山,形成蒂曼造山带;(2)早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波罗的与劳伦碰撞造山,形成加里东造山带;(3)晚古生代,哈萨克斯坦板块与波罗的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的碰撞,形成乌拉尔-新地岛-泰梅尔造山带;(4)早白垩世,科雷马-奥莫隆复合超地体及阿拉斯加-楚科塔微板块与西伯利亚大陆边缘碰撞拼贴,形成上扬斯克造山带和南阿纽伊缝合线。
李学杰姚永坚杨楚鹏陈振林汪俊祝嵩李波
关键词:区域地质
大冶铁矿田铁山矿区三维地质体建模及深部成矿预测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Minexplorer建立了湖北大冶铁矿田铁山矿区矽卡岩矿体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深部成矿预测。通过收集钻孔数据,建立地质数据库,生成三维钻孔;通过剖面定义、单工程矿体圈定、剖面编辑、曲面连接、封装成体建立矿体三维模型,获得铁山矿区三维地形-地质模型。该模型显示,铁山矿体呈NWW向展布,应沿该方向部署找矿;黑云母辉石闪长岩呈S形接触的转折部位是成矿的有利位置。矿体与航磁异常复合关系表明,5号矿体下方存在巨大找矿潜力,狮子山-尖山是下一步找矿勘探的重点方向。2号矿体与地层复合关系表明,铁矿体主要赋存于闪长岩上方和大理岩下方,因此,沿闪长岩和大理岩往下延伸可以寻找铁矿体。2号矿体主成矿元素Fe含量具有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显示矿化强度由浅部到深部逐渐减弱的变化特点,暗示2号矿体在-700 m深部以下的找矿潜力较小。三维控矿构造界面的凹兜部位和平缓部位是找矿的有利位置。
祝嵩肖克炎
关键词:地质学深部成矿预测三维地质建模
南海及邻区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及机制被引量:2
2021年
南海的岩浆作用自始至终高度活跃,岩浆活动规模远远超出以前的想象。根据地壳发展阶段及其产生的岩浆作用强度和类型的差异,结合岩石同位素年龄资料,将南海及邻区划分为前吕梁期、吕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8个岩浆作用时期,主要分布于南海及周缘的广东、广西、海南岛、台湾岛、中南半岛、加里曼丹岛、菲律宾群岛,时代从前吕梁期至喜马拉雅期均有出露。南海及邻区最老的岩浆岩是在中南半岛出现的太古代黑云母花岗岩、紫苏花岗岩和辉长岩;最新的现代岩浆岩海陆均有发现,南海西南部和菲律宾等地区至今还有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南海海区岩浆岩以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为主,燕山期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广泛分布于南海陆缘,尤其南海北部和西南部最甚;喜马拉雅期以强烈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为主,遍布于整个南海海区,以玄武岩为主。总体上,海区岩浆活动要比陆区晚。
祝嵩姚永坚姚永坚
关键词:岩浆岩
南海中西部地貌单元划分及其特征和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南海中西部处于南海北部和南部的过渡带,夹持于印支地块和南海海底扩张中心之间,其特殊的地貌对于研究整个南海地质地貌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中西部海洋地质调查项目获取的水深、底质调查及地震剖面数据,结合该海域以往研究成果,提取了有关地貌的信息,编制了南海中西部地貌图。把研究区划分出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三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水下岸坡、水下浅滩、海岭、峡谷、麻坑、阶地、盆地、海台、海山、深海扇、深海平原等众多次级地貌单元。文章详细描述了该海域各地貌单元的特征,提出了断层、火山、构造隆起和浊流等地质作用是本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
祝嵩姚永坚罗伟东徐子英鞠东刘胜旋
关键词:海底地貌多波束测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