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芳芳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教育
  • 3篇政治
  • 3篇政治教育
  • 3篇治教
  • 3篇思想政治
  • 3篇思想政治教育
  • 3篇网络思想
  • 3篇网络思想政治
  • 3篇网络思想政治...
  • 3篇高校网
  • 3篇高校网络
  • 3篇高校
  • 2篇社会
  • 2篇毛泽东
  • 2篇高校网络思想...
  • 1篇大学精神
  • 1篇新媒体
  • 1篇新媒体时代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识形态性

机构

  • 7篇兰州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申芳芳
  • 6篇洪涛
  • 2篇顾惠民

传媒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党政研究
  • 1篇现代教育科学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学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2016年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伴随着大学的诞生、成长和发展历程,承载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凝聚着大学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大学精神代表着大学厚重的文化历史,引领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大学生命力的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大学精神已渐显失落的危机,需要我们重新直视大学本质,去掉大学的"紧箍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高大上"的精神品质,重新锻造大学精神,实现大学精神的原始回归。
洪涛申芳芳
关键词:大学精神
基于“5W”理论视野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被引量:2
2015年
当前网络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面对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加强网络传播的研究,而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理论从信息收集、内容分析、传播渠道到传播效果等形成有效的系统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主动掌握舆论引导,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洪涛申芳芳顾惠民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提升路径探析--基于毛泽东话语体系的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出现了面对现实稍显不足的情形。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开创了一代文风,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写作风格,研究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创新传播与接收的效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洪涛顾惠民申芳芳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实效性研究
以聚光灯和麦克风为主要符号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开启了人类思想认知与行为选择、生活状态与存在方式,以及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大转变的按钮,并作为一种崭新的力量屹立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领先地位。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
申芳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介
三个维度透视毛泽东榜样教育
2014年
毛泽东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能够抢占人类战略的制高点,能够站在马克思这个伟大巨人的肩膀上,能够高瞻远瞩,感知和预见诸多常人所无法触及的东西,这值得后人认真地去学习和借鉴。毛泽东时代,人民主体性、意识形态性、社会实践性成为榜样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毛泽东榜样教育时代价值的三个维度,也共同指向榜样教育存在的当前意义。
洪涛申芳芳
关键词:榜样教育人民主体性意识形态性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播的视角转换——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依据被引量:9
2015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新媒体时代,信息渠道的扩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传播提供了新环境和新机遇,同时也给其带来严峻挑战。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效果理论,将其科学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播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议程设置理论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引导原则、承载工具、借鉴方法和目标指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播中具有引领作用,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播的效率。
洪涛申芳芳
关键词:议程设置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再审视——基于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视角
2015年
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终结的是人口红利拐点的提前到来,引起一定的恐慌。然而事实果真如现象所揭示那样吗?马克思"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些学者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片面做出的人口红利消失的判定掩盖了事实。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是对人口红利消失说的最有效的反击,文章以此为研究出发点,在研究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辩证关系的同时,深入剖析人口红利消失的认识误区,得出"静态人口红利"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结论,因此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将老龄化的压力转化为动力。
洪涛申芳芳
关键词:人口红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