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东城
- 作品数:38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惠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陶潜田园诗和王维田园诗比较被引量:1
- 2003年
- 时代基础的差别,形成陶与王田园诗风的差异;陶诗写躬耕生活感受和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深情厚谊。王诗站在庄园主立场上,为寻求闲逸萧散情趣和静谧恬淡心境;陶诗真实写隐后穷困和农村荒凉萧败。王诗曲折隐晦反映农民生活贫困和社会黑暗;陶诗歌颂劳动,乐在田园。王诗描写大自然和农村静美及所生情趣,乐在山林;社会理想不同。艺术特色:陶诗主情。王诗主景;陶诗真率、淡美、平淡有味。王诗丰润、有生趣、诗情画意;陶诗恬淡中有旨趣。王诗澄澹,形神兼备,自我形象与外景完美融合;陶诗语言朴质、平淡、自然,为“田家语”。王诗语言清秀精工、洗炼,朴素中润泽华采。
- 申东城
- 关键词:田园诗农村农民艺术
- 杜甫对李白乐府诗接受及中晚唐乐府诗嬗变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唐代乐府诗经历了初唐之渐、盛唐之盛、中唐变而再盛、晚唐趋衰的演变轨迹。李白是盛唐乐府大家,不仅集大成,而且有新变。杜甫新题乐府学习李白古乐府而转换方向,是中、晚唐诗人学习李白乐府的津梁。杜甫、元稹、白居易乐府多理少文本于李白。元、白所谓的新乐府是一家之言,实并不存在。其界定存在模糊性和摇摆性,只不过放大了传统乐府诗歌讽时叙事等特点而已。元、白新乐府是经杜甫学李白古乐府神理精髓的变体。张籍、王建乐府风雅比兴、铺陈六义,实青莲之变。李白乐府主意比事,寓今托古,逗启李贺。温庭筠学李白乐府而知变,想象丰富,浓艳绚丽,写情擅铺。李贺之诡,温庭筠之艳,乐府变格矣。
- 申东城
- 关键词:杜甫乐府嬗变
- 《唐诗品汇》李白杜甫并尊观析探被引量:1
- 2010年
-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棅编选的大型唐诗选本,其承变前人,定型"四唐",独创"九品",宗法盛唐,推尊李、杜。高棅认为李诗是盛唐正音,故始终让李白端坐"正宗";杜诗异于众唐人,但"集大成",故专为杜甫设立"大家"。这是对前人李、杜优劣之争的总结、拓新和实践,其透露出高棅的李、杜并尊观,也反映出高棅独特的唐诗正变观和通达进步的诗史正变观。《唐诗品汇》立足李、杜,前疏后导,既弥补了之前唐诗选本的缺憾,又对后世唐诗选本影响深远。
- 申东城
- 关键词:《唐诗品汇》杜甫
- 苏轼巴蜀诗与唐宋诗歌嬗变
- 2014年
- 苏轼现存巴蜀诗总约184题217首,可粗分为五大阶段:荆巴期;凤、杭、密、徐、湖期;黄、汝期;登、杭、颖、扬、定期;岭海期。苏轼巴蜀诗体现了苏诗之变。苏轼巴蜀诗不仅学古承唐,而且变宋启宋。
- 申东城
- 范成大巴蜀诗与唐宋诗歌嬗变论略被引量:2
- 2013年
- 现存范成大巴蜀诗总量为199题213首,可分为入蜀期、成都期、出蜀期、川外期四阶段。入蜀诗苦旅,成都诗闲情,出蜀诗乐游,川外诗伤感,其不仅内涵丰富,为读者展示了真实可感南宋巴蜀生活场景,而且层层因变,暗藏了诗人巴蜀诗变和发展。范成大的巴蜀诗师法唐宋大家,集大成而知变,其贴近生活,擅写农村,纪行写实,并具诗证意识,承前启后,影响深远。
- 申东城
- 关键词:范成大唐宋诗歌嬗变
- 第18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3年
- 为进一步弘扬和开发三苏文化精神,服务当代文化建设,四川省苏轼研究会与乐山师范学院议定,于2013年7月25—28日在四川乐山举办以“三苏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第十八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
- 陈晓春申东城
- 关键词:苏轼研究地方文化建设文化精神传承创新
- 如何写出利国利民的宫廷剧精品?——以《芈月传》《甄嬛传》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2015年11月30日,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在黄金时档同时首播郑晓龙导演的宫廷题材电视剧《芈月传》(以下简称《芈》),与他四年前执导的《甄嬛传》(以下简称《甄》)一样,《芈》剧引发收视热潮,在社会激起轩然大波,受到多方重视和各种评价。笔者不揣固陋,拟对两剧论同考异,探究反思,抛砖引玉,以俟方家。
- 申东城
- 关键词:宫廷剧利民东方卫视电视剧
- 白居易巴蜀诗与唐宋诗歌嬗变
- 2012年
- 白居易巴蜀诗变与其官场遭遇经历关系密切,其有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贬谪江州之前,白诗积极讽喻,对政治充满理想和抱负;江州时期白居易沉溺于泪下青衫的感伤,及对朝廷复起的期待;忠州时期他更多的是对人生命运、官场得失的体悟、反思及透解,诗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一直延续到晚年。也即白居易巴蜀诗是白氏一生诗风转变的津梁,其对唐宋诗歌嬗变发展影响深远。
- 申东城
- 关键词:白居易唐宋诗嬗变
- 应用型地方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群改革的探究与实践——以广东省惠州学院为例
- 2018年
- 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以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为主,传统教育方法为辅,构建博雅通识选修课程、国学经典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院系选修课程、中文写作课程等层次性梯队性传统文化课程群。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类型、不同授课对象,以生为本,立足应用型,面向社会需求,合作社会力量,整合教学资源,搭建本教改项目体系和方法的切实可行框架。打破传统模式,分级建设以授课对象为主体的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课程群。
- 申东城
- 关于高棅诗学的四个问题——兼与周兴陆先生商榷
- 2007年
- 高棅征辟入京时间是永乐四年,而不是周先生说的永乐元年;彭曜"入京"省视叔父说法不准确,当时北平并不是京城,其与高棅"京城"(南京)相遇地点不同,周先生说法有含混之嫌;高棅诗学思想中"音律正变"、"体制始终"和"性情之正"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周先生说的《品汇》"诗体正变"到《正声》"性情正变"的转移过程是不存在的,是对高棅诗学思想的误读;彭曜《题识》和黄镐序及胡缵宗序刻本《唐诗正声凡例》,对《正声》编选时间的矛盾说法,值得学人进一步深思、探讨。
- 申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