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维奇

作品数:218 被引量:1,698H指数:23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0篇期刊文章
  • 19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5篇农业科学
  • 16篇生物学
  • 11篇天文地球
  • 4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88篇土壤
  • 75篇湿地
  • 53篇稻田
  • 29篇河口湿地
  • 27篇炉渣
  • 24篇互花米草
  • 22篇稻田土壤
  • 21篇稻田土
  • 18篇有机碳
  • 18篇甲烷
  • 17篇闽江河口湿地
  • 17篇化学计量
  • 16篇茉莉
  • 15篇生态
  • 15篇水稻
  • 15篇群落
  • 15篇甲烷产生
  • 15篇
  • 14篇
  • 13篇生物炭

机构

  • 218篇福建师范大学
  • 33篇教育部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闽榕茶业有限...
  • 5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嘉兴职业技术...
  • 1篇格里菲斯大学
  • 1篇安庆师范大学

作者

  • 218篇王维奇
  • 78篇曾从盛
  • 51篇仝川
  • 34篇王纯
  • 16篇闵庆文
  • 15篇许旭萍
  • 14篇黄佳芳
  • 12篇林德华
  • 11篇张永勋
  • 11篇林芳
  • 10篇张林海
  • 10篇陈桂香
  • 9篇赵娜
  • 9篇李先德
  • 9篇李鹏飞
  • 8篇章文龙
  • 8篇徐玲琳
  • 7篇马永跃
  • 7篇曾冬萍
  • 6篇郑毅

传媒

  • 30篇环境科学学报
  • 17篇水土保持学报
  • 14篇亚热带农业研...
  • 13篇实验室研究与...
  • 12篇生态学报
  • 10篇湿地科学
  • 8篇中国环境科学
  • 8篇中国水土保持...
  • 7篇实验技术与管...
  • 6篇亚热带资源与...
  • 5篇湿地科学与管...
  • 4篇实验室科学
  • 3篇农业系统科学...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环境科学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地理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亚热带水土保...

年份

  • 2篇2024
  • 11篇2023
  • 11篇2022
  • 11篇2021
  • 11篇2020
  • 20篇2019
  • 12篇2018
  • 17篇2017
  • 10篇2016
  • 11篇2015
  • 15篇2014
  • 15篇2013
  • 12篇2012
  • 18篇2011
  • 18篇2010
  • 8篇2009
  • 8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2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模拟酸雨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酸雨已成为全球农业、环境和生态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探讨酸雨对稻田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了解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与酸雨胁迫之间的关系.本文以福州平原稻田为试验场所,根据福州市近年来的酸雨成分,配置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计算出喷淋量,并于水稻秧苗移栽后每隔7 d喷淋一次酸雨,直至水稻收割.当水稻收获时,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不同酸度模拟酸雨处理下早、晚稻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其丰度.结果表明:①模拟酸雨处理改变了稻田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多样性及群落组成,且不同处理中真菌的优势菌属及相对丰度也具有差异;②早稻3个模拟酸雨处理组均使稻田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在晚稻生长期,pH=2.5和pH=3.5处理使稻田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而pH=4.5处理则使真菌多样性显著升高;③模拟酸雨处理使Paranamyces、刺座霉属(Volutella)、镰刀菌属(Fusar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同时也出现了少量Monographella、Hygrocybe、Acremonium等对照组中不存在的菌属;④早、晚稻pH=4.5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差异均最大;⑤环境因子能够影响土壤中真菌的相对丰度并改变土壤碳组分,其中,真菌Westerdykella(韦斯特壳属)的相对丰度与稻田土壤电导率(EC)呈显著负相关(p<0.01),Psilocybe的相对丰度与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呈显著正相关(p<0.01).
王晓彤许旭萍王维奇
关键词:模拟酸雨多样性群落结构
施加秸秆与废弃物对茉莉园土壤团聚体及碳氮磷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7年
为了研究施加秸秆与废弃物对茉莉园土壤团聚体与碳、氮和磷含量的影响,以福州河滨茉莉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对照(C)、秸秆(S)、秸秆+石膏(SG)、秸秆+生物炭(SB)和秸秆+炉渣(SS)5种处理样地0—10,10—20,20—30cm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包括>0.25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以及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比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种处理团聚体均以0.053~0.25,0.25~2 mm粒级为主。与对照相比,单施秸秆团聚体DR0.25、MWD和GMD值分别减小了19.86%,19.18%和37.98%,D增加了14.26%,团聚体稳定性降低;秸秆+石膏、秸秆+生物炭和秸秆+炉渣与单施秸秆相比,DR0.25和MWD相差不大,GMD较单施秸秆分别增加了2.34%,0.63%和12.67%,D分别减少了2.31%,6.26%和5.01%,团聚体稳定性增强。秸秆、秸秆+石膏、秸秆+生物炭和秸秆+炉渣与对照相比,0—10cm表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均显著增加,10—20,20—30cm土层变化不大,表现为养分向表层富集的现象。综合比较分析,石膏、生物炭和炉渣可以作为秸秆还田配施改良剂,以提高秸秆还田的功效。
朱秋丽王纯严锦华仝川曾瑜王维奇
关键词:秸秆废弃物土壤团聚体茉莉
尤溪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从劳动力结构与素质、人均收入及生计来源、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尤溪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对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基础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认为农业遗产地未来可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确保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明确旅游目标市场和营销理念,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邹芳芳王维奇胡敏杰杜威宁闵庆文陈秋华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
尤溪联合梯田稻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被引量:5
2019年
实地与文献调查表明,联合梯田的发展与历史上人口迁徙密切相关;稻作制度随时间推移由早期的一熟制向多熟制发展,随海拔高度增加由低海拔的三熟制向高海拔的一至二熟制转变;稻作模式由单季稻向丰富多样的复种轮作、间作以及立体种养转变。联合梯田目前保留了稻薯复种轮作、瓜稻复种轮作、烟稻复种轮作、稻草复种轮作、稻菜复种轮作、稻豆间作、再生稻栽培、稻鱼共作、稻鸭共作等9种典型稻作模式。
王玉洁樊荣荣吕昭君朱胜男肖清铁王维奇闵庆文林瑞余
水稻秸秆还田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影响被引量:38
2016年
为阐明早稻与晚稻生长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以福州平原红壤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对秸秆还田后早稻田和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包括粒径〉0.25 mm团聚体的百分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分型维数(D)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对照样地,0~40 cm土层中早稻与晚稻生长期土壤均表现为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微团聚体(〈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团聚体粒级越大,含量越少;秸秆还田对0~40 cm土层中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总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但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25 mm)含量(p〈0.05),并显著减少了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p〈0.05);秸秆还田对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GMD和D值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值,显著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D值(p〈0.05);秸秆还田对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p〈0.05).
安婉丽高灯州潘婷曾从盛王维奇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稳定性稻田
闽江河口区盐-淡水梯度下湿地土壤氮形态及储量特征被引量:19
2011年
为了阐明盐-淡水梯度下河口湿地氮形态含量及储量特征,对闽江河口湿地盐-淡水梯度下氮形态含量、储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尤溪洲湿地、蝙蝠洲湿地和鳝鱼滩湿地芦苇植物下0-60cm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33,1.12,1.60g/kg;有机氮分别为0.33,1.11,1.58g/kg;铵态氮分别0.97,12.36,20.04mg/kg;硝态氮分别0.85,0.87,1.24mg/kg;储量平均值分别为41.16,104.91,114.35t/km2;41.04,103.75,112.91t/km2;10.06,119.20,148.43kg/km2;713.83,887.18,1 270.36kg/km2,均表现为在盐-淡水梯度下,湿地土壤各种形态氮含量和储量尤溪洲湿地<蝙蝠洲湿地<鳝鱼滩湿地;有机氮对土壤全氮组成的贡献最大;盐-淡水梯度下湿地土壤不同形态氮含量及储量的差异主要受到多因子的调节作用。
王纯王维奇曾从盛仝川贾瑞霞黄佳芳
关键词:芦苇湿地土壤
铁炉渣施加对稻田水养分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阐明铁炉渣施加对稻田水养分动态的影响,对福州平原稻田不同铁炉渣施加水平下稻田水养分动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对照、处理一、处理二、处理三样地稻田表层水中磷酸盐含量分别为657.3,622.2,546.8,474.1μg/L;铵氮含量分别为3.9,3.5,3.1,2.4mg/L;硫酸盐含量分别为82.8,69.1,66.0,69.6mg/L;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3.1,14.4,14.2,13.4mg/L。0-10cm土壤水中磷酸盐含量分别为135.4,141.7,161.1,201.4μg/L;铵氮含量分别为3.0,4.8,5.5,5.1mg/L;硫酸盐含量分别为84.6,59.1,81.6,70.6mg/L;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7.6,46.0,44.5,43.6mg/L。10-20cm土壤水中磷酸盐含量分别为68.6,100.3,113.8,141.6μg/L;铵氮含量分别为4.7,4.9,8.7,5.6mg/L;硫酸盐含量分别为81.9,75.1,62.8,60.0mg/L;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55.5,43.8,58.3,48.8mg/L。20-30cm土壤水中磷酸盐含量分别为138.0,156.1,166.6,188.6μg/L;铵氮含量分别为2.3,2.3,4.2,4.7mg/L;硫酸盐含量分别为78.6,61.5,70.2,73.3mg/L;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9.4,42.8,50.1,45.4mg/L。表层水中磷酸盐、铵氮和硫酸盐含量对照样地高于处理样地,0-30cm土壤水中磷酸盐、铵氮对照样地低于处理样地,硫酸盐含量高于处理样地,溶解性有机碳变化特征不明显。
曾从盛王维奇赵娜王纯
关键词:土壤水养分
闽江口沼泽植被地上鲜生物量与植株密度高光谱遥感估算被引量:7
2013年
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碳循环和养分循环等密切相关,是当前研究中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利用ASDFieldSpec2500 便携式地物波谱仪测定闽江口鳝鱼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 var. brevifolius Bocklr.)冠层反射光谱,同时测定其地上鲜生物量和植株密度,分析地上鲜生物量与冠层反射光谱及一阶微分光谱的相关关系,确定敏感波段,进而改进植被指数;利用回归分析法,基于各个植被指数,构建地上鲜生物量和植株密度的估算模型。结果表明,芦苇和短叶茳芏地上鲜生物量与冠层反射光谱在蓝光、红光及近红外波段相关性较高;与一阶微分光谱在蓝边、红边相关性较好;芦苇地上鲜生物量与冠层光谱和一阶微分光谱的相关系数均优于短叶茳芏。芦苇和短叶茳芏地上鲜生物量估算模型R2分别在0.408 5~0.765 和0.101 9~0.315 3 之间,估算精度相对于其他参数较高的参数主要有BNDVI、NDCI和MGBNDVI,最佳估算参数均为BNDVI;植株密度估算模型R2分别在0.093 0~0.718 和0.138 9~0.233 7 之间,估算精度相对于其他参数较高的参数主要有GBNDVI、BNDVI、MGBNDVI、NDCI 及SR, 最佳估算参数分别为GBNDVI和NDCI。一定程度上来说,利用高光谱数据估算河口芦苇和短叶茳芏地上鲜生物量和植株密度是可行的。
章文龙曾从盛仝川王维奇林贤彪张子川章文龙
关键词:高光谱遥感地上鲜生物量植株密度植被指数
河口湿地植物活体-枯落物-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63
2011年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特征。以闽江河口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brevifolius)湿地为对象,开展植物活体-枯落物-土壤系统的C、N、P季节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芦苇和短叶茳芏植物活体、枯落物和土壤年均C、N、P含量为C>N>P,两种湿地系统C、N含量均为植物活体和枯落物高于土壤,但与土壤P含量大小关系因植物构件差异而不同;芦苇和短叶茳芏植物活体、枯落物和土壤的C、N、P生态化学计量比表现为C∶P>C∶N>N∶P;芦苇湿地C∶N为枯落物>植物活体>土壤,短叶茳芏为植物活体>枯落物>土壤,而C∶P和N∶P均为枯落物>植物活体>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可以反映湿地C、N、P交换过程和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王维奇徐玲琳曾从盛仝川张林海
关键词:土壤
稻田耕层土壤黑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8年
为探究我国稻田土壤黑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苯多羧酸法(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BPCA)对稻田耕层土壤黑碳(Black carbon,BC)含量及稳定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以完善国内农田土壤黑碳研究,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黑碳含量为(0.70±0.08)^(4.57±1.63)g·kg-1,平均值为(1.63±0.18)g·kg-1;黑碳储量为(1.55±0.18)^(6.18±2.39)t·h m-2,平均值为(2.71±0.27)t·hm-2.(2)黑碳含量排序:西南区>东北区>华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黑碳储量排序:西南区>东北区>华北区>华南区>华东区>西北区.(3)在苯多羧酸含量特征方面,西南区表现为苯四甲酸(∑tetracarboxylic acids,B4CAs)>苯六甲酸(mellitic acid,B6CA)>苯五甲酸(benzenepentacarboxylic acid,B5CA)>苯三甲酸(∑tricarboxylic acids,B3CAs),华北区表现为B6CA>B4CAs>B5CA>B3CAs,其它耕作区表现为B6CA>B5CA>B4CAs>B3CAs.B5CA/B6CA、B6CA/B4CAs分别为(0.73±0.06)^(0.98±0.18)、(1.07±0.14)^(1.38±0.10),平均值分别为(0.92±0.02)、(1.23±0.03).研究发现,稻田土壤黑碳分布特征是人为因素、黑碳结构特性及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黑碳主要来自稻田作物燃烧,并且黑碳含量与pH及容重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土壤有机碳、黏粒呈显著正相关.
吴圣捷谢海云杨柳明黄晓婷宋旭王维奇
关键词:农田土壤黑碳水稻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