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维仁

作品数:35 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文化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建筑科学
  • 3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4篇建筑
  • 7篇城市
  • 5篇叙事
  • 5篇合院
  • 4篇地景
  • 3篇院落
  • 3篇中国建筑
  • 3篇肌理
  • 3篇建筑师
  • 2篇都市
  • 2篇叙事空间
  • 2篇社会
  • 2篇四合院
  • 2篇文化
  • 2篇文化建筑
  • 2篇校园
  • 2篇校园规划
  • 2篇空间叙事
  • 2篇户外空间
  • 2篇建筑形态

机构

  • 31篇香港大学
  • 3篇中国工程院
  • 2篇东南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建筑设计...
  • 1篇重庆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麻省理工学院
  • 1篇北京建筑大学
  • 1篇中国建筑设计...

作者

  • 31篇王维仁
  • 3篇朱涛
  • 2篇崔愷
  • 2篇葛明
  • 1篇汤桦
  • 1篇张永和
  • 1篇王丽方
  • 1篇邓小骅
  • 1篇朱竞翔
  • 1篇徐翥
  • 1篇董豫赣

传媒

  • 7篇建筑学报
  • 6篇时代建筑
  • 4篇世界建筑
  • 3篇新建筑
  • 2篇世界建筑导报
  • 1篇华中建筑
  • 1篇建筑创作
  • 1篇南方建筑
  • 1篇中国建筑装饰...
  • 1篇建筑师
  • 1篇建筑技艺(中...
  • 1篇中华民居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2
  • 1篇1999
  • 1篇1996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香港新界围村的空间结构及其祠庙轴线的转化被引量:3
1996年
该文分析了香港新界围村、围屋———这种聚落形态中共通的基本元素与组构原则;探讨由清初围村到清末围屋变迁过程中的形式转化及空间形式;
王维仁
关键词:围屋聚落
界首空间叙事 点线·针灸·触媒的乡建策略被引量:8
2019年
王维仁建筑研究室沿着浙江界首老街,从对大会堂的修复重建开始,将设计延伸到背后的溪畔广场与两侧的公共空间。经由对会堂原址禹王宫戏台的考证,设计团队继而探讨禹王宫遗址花园的空间潜力,确认了禹王宫与侧殿的遗址位置,将规划延展到老街南北两端的刘家祠堂与震东小学周边。团队同时对老街一侧的四合院宅邸如名高少府与东侧的卓庐四合院空间,陆续进行了空间的研究和再利用设计,并设计了老街南侧田园地景复育与游客站亭。这一系列对界首村公共建筑进行针灸式的改造,由点、线到面地打通肌理串联空间,将建筑肌理延伸到周边地景的山水田园,期望在带动界首文化生态旅游的同时,更能进一步地重构社区共识与村民的日常公共空间。
王维仁冯立
关键词:空间叙事社会空间
基本建筑: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纽鲁诗楼被引量:1
2017年
1基本建筑作为带领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孙中山先生的母校,1910年建校的香港大学(港大)位于香港岛的西半山上,校园俯视维多利亚海湾。大学的地铁站和山脚的西营盘社区,距离香港核心的中环仅仅两三个地铁站,是一个典型高密度的城市型大学。
王维仁
关键词:鲁诗城市型世界建筑史设计工作室
两岸·追问·回溯 崔愷/王维仁对谈被引量:5
2012年
文章记录了分别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两位建筑师——崔愷与王维仁的对谈内容,对话反映出两岸在时代发展、建筑教育及建筑思想等方面的不同状况,并试图以此呈现两岸30年以来建筑发展的脉络以及对建筑师个体的影响。
崔愷王维仁王维仁
关键词:中国建筑师两岸城市
香港岭南大学社区学院
2009年
岭南大学社区学院是设计者继光隆小学之后,在现代高密度的多层建筑中,体验中国传统合院空间关系的系列作品之一。设计以两层长条形单边走廊的块体为基本模块,以交错叠加的方式型塑三度空间多层与多进的序列合院经验,并同时保持传统合院1—2层的空间尺度。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这种交锚叠加的高层合院不但提供传统空间的现代体验,更提供了这个6层高的建筑量体在地面层、2层与4层多个具遮阳效果的合院与平台,以及体量错置后形成的大开口所引进的空气对流,与户外、半户外空间。
王维仁
关键词:多层建筑户外空间
设计研究的评价:大学建筑教育设计价值的维系被引量:5
2021年
面对大学科研评估指标与以设计为核心的研究定位存在偏离,分析2012年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设计研究评估准则草案,论述设计研究的定义、类别与评价标准,提出与大学研究评估体系沟通的有效工具。讨论建成与未建设计、竞赛、策展、写作等不同类型的设计研究,以及它们的发表、获奖与展览。同时探讨建筑刊物影响与引用指数的特殊性,以及设计研究者保持整体而持续的研究论述的重要性,强调建筑学设计与科研期刊论文不同的评价模式,维系并强化以设计为主体的建筑学教育。
王维仁
中国早期寺院配置的形态演变初探:塔·金堂·法堂·阁的建筑形制被引量:13
2011年
在以塔/浮图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原型传入中国之后,经过"舍宅为寺"的汉化发展过程,在南北朝的后期进入了形态发展的高峰。以永宁寺和日本法隆寺等几个寺庙作为这一时期形态配置的例证看来,由于对佛像崇拜的宗教需求,金堂的地位日益重要,寺院开始将金堂与塔的位置,作或左右、或前后地并置。这种形态学上的多样发展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在金堂的地位日渐巩固后,才确立了在中轴线上以山门、金堂和法堂为主体建筑的寺庙配置。从初唐开始,塔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配置上开始将塔列入别院;同时,汉化的建筑元素如钟楼和楼阁也配合着中轴线的组成逐渐成为寺院配置的重要组成。这一系列佛寺配置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这段时期各种佛教思想的产生与变迁以及寺院使用模式的本土化,从而导致的建筑形制的改变。本文试图从形态发展的角度,就中国及东亚的实例与文献记载,包括敦煌壁画、《洛阳伽蓝记》及《法苑珠林》等诸多文献中出现的佛寺描绘,以及近年来永宁寺,青龙寺等考古资料的发现,将文字记载、考古发掘与现存的实例进行图面的排比,作为寺院形态演化的推测。这个图面排比的研究,以时间为主轴探讨从东汉至南北朝一路到晚唐和五代,佛教寺院配置的可能形式发展轨迹;并就金堂、法堂、寺塔与大殿或楼阁等的形制关系,提出一些初步的观察和问题。
王维仁徐翥
从都市合院主义到建筑地景被引量:3
2014年
四合院作为传统的建筑类型,如何在当下高密度的都市里发展成为新的建筑形式?建筑地景和地景建筑如何与合院的建筑形态互动?此篇演讲稿以都市合院与建筑地景为两个主题,以一系列作者完成的设计探讨了建筑与地景,合院与园林,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尺度、形态与功能的四台院和自然地景的设计可能,讨论新合院形态空间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与人们希望把自然融入居住状态的愿景。
王维仁
关键词:建筑形态
文化建筑与公共空间:大叙事与地方叙事
世纪民族国家兴起以后的欧洲,文化建筑和公共建筑、意识形态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往往是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的形象宣言,意图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空间故事,笔者把它们叫做国家的空间叙事.可以提出很多世界各国的首都空间与文化建筑的例子,...
王维仁
关键词:文化建筑公共空间叙事模式
再织城市 朱涛与2007深圳-香港建筑与城市双城双年展策展人王维仁对谈被引量:3
2008年
朱涛(以下简称朱): 咱们先从“具体的”谈起。我观察你,作为首届香港建筑与城市双年展的策展人,穿着比较平和,谈吐比较诚恳、清晰,你好像不太追求“明星作派”嘛!能不能坦白说,你承接香港双年展的策展工作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王维仁朱涛
关键词:城市建筑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