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 作品数:8 被引量:18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变化特征的研究
- 该文从生理生化角度,围绕着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与松针内化学物质变化的关系,在研究松树的诱导化学物质变化对马尾松毛虫影响的基础上,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寄主( 树种)、不同受害方式、不同受害程度在不同时间序列上和不同空间分布...
- 王燕
- 关键词:马尾松马尾松毛虫酚类物质可溶性糖蛋白质
- 文献传递
- 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变化的时空动态被引量:54
- 2001年
- 研究了受害程度不同的马尾松针叶内诱导化学物质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和局部受害后空间序列上的变化。结果发现 :受害马尾松针叶内次生代谢物质 (单宁、酚类物质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上下波动 ,先增加 ,后逐渐降低 ,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营养物质 (可溶性糖 )含量先降低 ,后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反映了马尾松受害后的应激反应是一种快速、间断、被调节的过程。危害程度的强弱对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中度的危害 (针叶损失 5 0 % )所诱导产生的次生物质最多 ,轻度 (针叶损失 2 5 % )或重度 (针叶损失 75 % )的危害所诱导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较低。以 7年生 (共5个轮枝 )的马尾松作为实验材料 ,对第 3轮枝进行剪叶 75 % ,在空间序列上 ,观察其余各轮枝松针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发现第 3轮枝受害后马尾松其余各轮针叶内也产生诱导化学物质含量变化 ,并且因轮枝部位的不同 ,其诱导产生的变化也不相同。说明松针所产生的诱导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是全株性的。
- 王燕戈峰李镇宇
- 关键词:马尾松酚类物质可溶性糖蛋白质
- 马尾松受害诱导的化学物质滞后变化被引量:27
- 2000年
- 通过接种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和人工剪叶 ,分析比较了不同受害方式对马尾松针叶内化学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害虫取食松针诱导的次生代谢物质 (单宁、酚类物质 )比人工剪叶处理略有增加 ,而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变化不大。对马尾松进行害虫取食为害、人工剪叶受害、未受害三种处理后 ,连续 3年跟踪测定了松针叶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 ,无论是害虫取食为害 ,还是人工剪叶受害 ,针叶内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都减少 ,可溶性糖含量降低 ,直至一年后才恢复到原有的水平 ;蛋白质变化的趋势则始终是受害处理的含量比未受害处理的含量高 ,表明马尾松受害后诱导的化学物质变化具有滞后特性。
- 王燕李镇宇戈峰
- 关键词:马尾松松毛虫化学物质
- 赤松毛虫的危害对小油松针叶内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1
- 1999年
- 通过对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小油松1 年生和2 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对比测定分析,发现受害小油松2 年生针叶在失叶50 % 条件下,与未受害2 年生针叶相比,针叶内化学成分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单宁、生物碱含量增加,脂肪酸、酚酸、水溶性总糖含量及糖/ 氨基酸比例上升,用之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重减轻,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受害小油松1 年生针叶失去80 % 后,1 年生针叶与未受害油松1 年生针叶相比,多数化学成分有相反变化趋势,用其饲养赤松毛虫幼虫时发现其不具滞后诱导抗性.
- 李镇宇王燕陈华盛冯强李凯
- 关键词:油松赤松毛虫诱导抗虫性
-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诱导化学防御及滞后诱导抗性被引量:41
- 2000年
- 对当年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份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受害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份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生物碱含量及总糖/ 氨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单宁、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重减轻、死亡率比对照高19-2 %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滞后诱导抗性至少在半年以上。
- 李镇宇王燕陈华盛许志春路永波
- 关键词:油松赤松毛虫
-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诱导化学防御被引量:87
- 1998年
- 对受赤松毛虫为害与未受害油松的二年生针叶及用这两种油松的完整针叶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发现植株受害后针叶异亮氨酸酪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含量增加,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单宁、生物碱含量及总糖/氨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酚类、萜烯、矿质元素均有较大幅度变化,用受害后油松针叶饲养的幼虫摄食量减少335%,死亡率升高10%,产卵量减少。
- 李镇宇陈华盛袁小环许志春王燕
- 关键词:油松赤松毛虫
- 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变化
- 王燕
- 关键词:马尾松松毛虫酚类物质可溶性糖蛋白质
- 混合感染后杆状病毒间的增效作用──病毒蛋白及核酸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3
- 1997年
- AsNPV+HasNPV、AsNPV+HaNPV、AsNPV+PsNPV分别感染烟青虫、棉铃虫和粘虫幼虫,对分离到的核型多角体病毒(AsNPV+HasNPV)-Helicoverpaassulta、(AsNPV+HaNPV)-H.armigera和(AsNPV+PsNPV)-Pseudaletiaseparata,经电镜观察,多角体蛋白及病毒粒子蛋白SDS-PAGE电泳,病毒核酸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分析等研究,证明各病毒的多角体形态不规则,大小差异极大,病毒粒子为杆状,(AsNPV+HasNPV)-H.assulta和(AsNPV+HaNPV)-H.armigera病毒粒子有单粒和多拉包埋类型,(AsNPV+PsNPV)-P.separata为多粒包理型。各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本上只有一种多肽,分子量为25000道尔顿左右。(AsNPV+HasNPV)-H.assulta、(AsNPV+HaNPV)-H.armigera和(AsNPV+PsNPV)-P.separata的病毒粒子分别有10、14、5条多肽,分子量大小在13500~98000,13000~88000,18500~52000道尔顿之间。病毒核酸经EcORI,HindIII,HindIII+BamHI酶解,其DNA的酶切位点,大小及DNA的总分子量与AsNPV和原寄主的Has-NPV,HaNPV和PsNPVDNA的酶切图谱存在一定差异,混合病毒侵染昆虫后新复制的病毒核酸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导致病毒蛋白和病毒形态的变化。混合感染后AsNPV对Has-NPV、HaNPV和PsNPV的侵染有明显?
- 王燕丁翠蔡秀玉
- 关键词:昆虫病毒杆状病毒混合侵染病毒蛋白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