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小利

作品数:220 被引量:1,705H指数:21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6篇期刊文章
  • 23篇专利
  • 4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9篇农业科学
  • 19篇生物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67篇土壤
  • 58篇小麦
  • 44篇有机碳
  • 28篇不育
  • 27篇施肥
  • 26篇雄性不育
  • 19篇小麦雄性不育
  • 18篇土壤有机
  • 18篇黄壤
  • 17篇不育系
  • 16篇雄性不育系
  • 16篇有机碳矿化
  • 16篇碳矿化
  • 16篇土壤有机碳
  • 13篇杂交
  • 13篇微生物
  • 12篇玉米
  • 11篇杂种
  • 10篇养分
  • 10篇污染

机构

  • 122篇贵州大学
  • 87篇西北农林科技...
  • 2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西北农业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亚...
  • 6篇贵州省农业科...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贵阳医学院
  • 3篇山西农业大学
  • 3篇宝鸡市农业科...
  • 3篇山西省农业科...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贺州学院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陕西省土地工...
  • 1篇长春师范学院
  • 1篇广西科技大学

作者

  • 217篇王小利
  • 45篇张改生
  • 43篇段建军
  • 38篇刘宏伟
  • 31篇王军卫
  • 20篇徐虎
  • 20篇焦克强
  • 18篇王星
  • 15篇郭振
  • 15篇李军
  • 14篇徐明岗
  • 13篇王瑞
  • 11篇陈新宏
  • 10篇王萍萍
  • 10篇王桂红
  • 9篇杨明
  • 8篇赵继新
  • 8篇郭振
  • 7篇吕艳超
  • 7篇孙沙沙

传媒

  • 19篇西北植物学报
  • 16篇山地农业生物...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1篇植物营养与肥...
  • 7篇水土保持学报
  • 7篇土壤科学
  • 6篇陕西农业科学
  • 6篇耕作与栽培
  • 5篇贵州农业科学
  • 5篇中国土壤与肥...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实验技术与管...
  • 4篇实验科学与技...
  • 3篇土壤学报
  • 3篇Journa...
  • 3篇环境科学
  • 3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年份

  • 9篇2023
  • 16篇2022
  • 11篇2021
  • 13篇2020
  • 11篇2019
  • 13篇2018
  • 17篇2017
  • 16篇2016
  • 5篇2015
  • 8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14篇2004
2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耕作对渭北旱塬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休闲-春玉米轮作田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旱区粮田降雨高效利用与耕作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07—2019年在渭北旱塬进行长期定位保护性耕作试验,以传统翻耕(CT)为对照,设置免耕(NT)和深松(ST)2种少耕耕作方式,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田休闲期土壤蓄墒、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降水年型、耕作方式及其互作均显著影响休闲期末期土壤贮水量和休闲期蓄墒率,其中降水年型是休闲末期土壤贮水量和休闲期蓄墒率变化的主导因素。休闲末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mm)表现为丰水年型(430.6)>欠水年型(405.9)>平水年型(381.5);NT(417.4)>ST(402.3)>CT(398.2);丰水年型NT处理休闲末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最高(438.5),平水年型ST处理最低(370.2);休闲期蓄墒率(%)表现为丰水年型(27.1)>欠水年型(26.6)>平水年型(25.1);NT(27.6)>ST(26.4)>CT(25.8);欠水年型NT处理土壤蓄墒率最高(29.1),平水年型CT处理土壤蓄墒率最低(25.0)。(2)降水年型、耕作方式及其互作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其中耕作方式是冬小麦产量(kg·hm^(-2))和WUE(kg·hm^(-2)·mm^(-1))变化的主导因素。冬小麦产量表现为丰水年型(4985)>欠水年型(3984);NT(4522)>ST(4468)>CT(4465);丰水年型NT处理产量最高(5033),欠水年型ST处理最低(3957);冬小麦WUE表现为丰水年型(15.4)>欠水年型(14.9);NT(16.2)>ST(15.4)>CT(14.0);丰水年型NT处理WUE最高(16.5),欠水年型CT处理最低(13.9)。(3)降水年型、耕作方式及其互作均显著影响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其中降水年型是春玉米产量(kg·hm^(-2))和WUE(kg·hm^(-2)·mm^(-1))变化的主导因素。春玉米产量表现为丰水年型(7677)>欠水年型(6999)>平水年型(5887);NT(6900)>ST(6879)>CT(6785);丰水年型ST处理产量最高(8003),
郭星宇王浩于琦王瑞王小利李军
关键词:渭北旱塬降水年型保护性耕作水分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以贵州省威宁县东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其储量特征,为该小流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评价土壤固定碳、氮的能力提供参考。通过野外采样与实验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模型及相关性分析,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含量大小依次为:草地(29.59±1.06 g/kg、2.87±0.07 g/kg)>耕地(25.73±0.93 g/kg、2.50±0.06 g/kg)>林地(23.99±1.63 g/kg、2.26±0.11 g/kg)。在该小流域中,草地SOC、TN密度分别为7.04±0.25 kg/m^2、0.68±0.02 kg/m^2,显著高于耕地与林地,SOC密度耕地(5.76±0.16 kg/m^2)最低,TN密度林地(0.55±0.03 kg/m^2)最低。SOC储量与TN储量变化规律相似,耕地(4.38×103t、4.25×102t)显著高于草地(2.18×10~3t、2.11×10~2t)与林地(1.99×10~3t、1.87×10~2t)。3类土地利用方式下SOC与TN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其土壤碳氮比值(C/N)均在10.00左右。经相关性分析表明,3类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分别与碱解氮(AN)、C/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东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含量、密度及储量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从单位面积的碳氮储量来看,草地是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中最高的。
焦克强段建军王小利易香陈祖拥卜通达
关键词: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评定指标的改进及分级标准被引量:14
2007年
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普遍存在的特殊土壤水文现象,研究其现状、成因、防治、调控措施等对科学认识区域植被承载力、土地生产力以及低效林草改造和可持续植被建设等有重要理论与生产指导意义,而合理通用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是开展土壤干层研究的基础。目前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尚无统一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给区域土壤干层研究带来困难。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用土壤有效水饱和度/不饱和度作为土壤干层评判指标,并给出其分级标准。该评判指标计算简单,具通用性和可比性,可望成为土壤干层的通用评判指标。
段建军王小利张彩霞高照良李锐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干层评判指标
农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教学体系的建设被引量:1
2009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方法与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领域,成为农业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文章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专业特点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最基本的目标和功能,建立了具有农学院特点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同时引入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实行开放式教学,注重基础素质培养,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
王小利柴守诚胡银岗李学军孙道杰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
温度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有机碳矿化、水稻秸秆激发效应和Q_(10)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为定量揭示温度和秸秆还田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黄色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13)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水稻秸秆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15,25,35℃培养温度下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激发效应和温度系数Q_(10)对水稻秸秆输入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5~35℃温度范围和0~60天培养时间内,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总有机碳、水稻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培养1天达到峰值,培养1~30天土壤总有机碳、水稻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快速下降,30~60天逐渐趋于平缓。温度升高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水稻秸秆输入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原有有机碳和输入的水稻秸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培养期间水稻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产生显著正激发效应,且正激发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强化。培养结束时15,25,35℃下其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速率激发效应表现为随温度升高激发效应升高、降低、升高和先升高后降低的温度响应规律,因表征方法不同而不同。15,25,35℃培养温度下水稻秸秆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的贡献率均随培养时间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但2种表征方法和3个培养温度拐点发生时间不同;培养1天时水稻秸秆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的贡献率15,25℃基本相同且显著高于35℃,5天时25,35℃基本相当且显著大于15℃,其他时间均是25℃显著大于35℃和35℃显著大于15℃。15~25℃和25~35℃2个温度体系中水稻秸秆不输入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系数Q_(10,V)分别为1.01~2.60和1.39~3.12,Q_(10,F)分别为1.50~2.60和1.39~2.17;水稻秸秆输入石灰土土壤总有机碳矿化速率温度敏感系数Q_(10,V)分别为1.09~2.18和1.05~1.90,Q
段建军罗安焕李瑞东陈领陈佳王小利高照良
关键词:水稻秸秆温度
二角山羊草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特异性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利用大量小麦亲本材料和优良品种 系 与具有粘果、易变、偏凸和二角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麦雄性不育系杂交,并对其杂交F1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 二角山羊草细胞质与小麦核内的遗传物质组成两个不同的核质互作不育系统,粘、易、偏型不育系育性基本表现一致,而二角型不育系除了与前三种不育系具有相同的1BL/1RS保持系以外,对某些小麦近缘植物的杂交后代材料还表现出育性特异性. 2 粘、易、偏和二角型同核异质不育系5-1及其与V9125杂交F1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表明,粘、易、偏和二角型不育系5-1过氧化物同工酶带型基本表现一致,粘、易、偏不育系5-1与V9125杂交F1过氧化物同工酶带型基本表现一致,而二角型不育系5-1杂交F1过氧化物同工酶则表现出酶带减少变弱.
王小利张改生陈新宏赵继新刘宏伟王军卫
关键词:小麦APAGE过氧化物同工酶
秸秆连续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2023年
为明确秸秆还田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于2019—2021年生长季在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试验设6个处理:CK为不施肥,S0为常规施肥,S1(常规施肥+秸秆还田5 t/hm^(2))、S2(常规施肥+秸秆还田10 t/hm^(2))、S3(常规施肥+秸秆还田15 t/hm^(2))、S4(常规施肥+秸秆还田20 t/hm^(2))。结果表明:2019—2021年秸秆还田均以S3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S0处理增加20.16%、8.66%、14.40%,2019年产量增幅最高。造成产量差异的原因是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进而显著提高产量。秸秆还田与水稻籽粒产量的拟合分析表明,在籽粒产量最高处秸秆还田量为15.43 t/hm^(2)。秸秆还田均能提高年份间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在2019年,氮肥偏生产力以S3处理最高,而氮素收获指数以S4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42.81%和24.30%;在2020年以S3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55.98%和22.61%;在2021年以S3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21.75%和15.88%。秸秆还田增加了年份间氮素生理利用率,均以S3处理最高,比S0处理分别增加72.97%、76.14%和52.98%,且年份和秸秆还田处理这2个因素对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率有极显著的提高。因此,综合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拟合结果以及氮素利用率,秸秆还田量以S3处理较为适宜。
蒙婼熙王小利段建军徐彬杨宏伟梅婷婷
关键词:水稻秸秆还田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利用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应用石蜡切片和醋酸洋红压片法,从细胞学角度对4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 bicor -8222、ms bicor -80 6 、ms bicor -5-4及ms bicor -5-8的花粉败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4种不育系败育特点总趋势基本雷同,但也因特定核型亦存在一些差异; 2 二角型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与其保持系相似,花粉败育就花药而言,中层有延迟退化、解体的趋势,就花粉粒而言,败育主要发生在二细胞花粉粒后期至三细胞花粉粒期; 3 4个不育系花粉败育异常,主要表现为二分体细胞内有微核出现,内缘壁周缘细胞均呈次生纤维状增生;维管束鞘细胞排列不规则,花粉大小不一; 4 花粉败育与营养供应无直接关系,细胞核对花粉育性及育性相关性状相对细胞质影响较小.
姜奇彦张改生王军卫王小利刘宏伟牛娜
关键词:小麦花粉败育细胞学
耦合效应弥补水氮减量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利用的不利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适宜的水氮管理是提高关中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关键。研究水、氮减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夏玉米养分积累和转运以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关中平原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陕西杨凌设置水、氮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3个灌溉处理为传统灌水量800 m3/hm^(2)(W2)、减量50%灌水(400 m3/hm^(2),W1)和无灌溉(W0)。每个灌溉量下设传统施氮量的100%(300 kg/hm^(2),N300)、–25%(225 kg/hm^(2),N225)、–50%(150 kg/hm^(2),N150)、–75%(75 kg/hm^(2),N75)和不施氮(N0)5个水平,W2N300为传统水氮管理模式对照。分析夏玉米籽粒产量、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计算氮肥利用效率。【结果】与W2N300相比,W2N225、W1N225、W1N150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差异。W1N225显著提高了玉米抽雄后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了玉米抽雄后氮、磷、钾养分积累和所占比例,W2N225、W1N300则与W2N300无显著差异。与W2N300相比,W1N225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转运量,分别比W2N300处理的干物质和氮磷钾转运量提高了11.67%、16.28%、19.80%、18.9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抽雄前后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抽雄后的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抽雄前。【结论】在传统灌水量和施氮量基础上,减少50%的灌水量,减少25%的氮素投入量可显著提高玉米抽雄后养分积累,促进养分转运量和抽雄后转运养分对籽粒贡献率的协同提高,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考虑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其转运特征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在关中平原灌溉区,以灌水减量50%(即400 m3/hm^(2))、施氮减少25%(即225 kg/hm^(2))的模式较为适宜。
李慧王旭敏刘朋召刘苗王小利王瑞李军
关键词:夏玉米氮素利用
基于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水氮减量方案优选
2023年
针对当前夏玉米生产中水氮投入不合理,缺少综合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对水氮优化管理模式评价的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博弈论组合赋权计算各指标权重,使用TOPSIS法建立模型对水氮减量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为关中平原夏玉米节水节肥环保增效的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2020年在陕西杨凌开展水、氮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灌溉处理,以传统灌水量(800 m^(3)hm^(–2),W2)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减50%(400m^(3)hm^(–2),W1)和减100%(0 m^(3)hm^(–2),W0)。每个灌溉量下设5个施氮梯度,以传统施氮量(300 kg hm^(–2),N300)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减25%(225 kg hm^(–2),N225)、减50%(150 kg hm^(–2),N150)、减75%(75 kg hm^(–2),N75)和减100%(0)。分析不同水氮减量处理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使用TOPSIS法建模选优。与对照W2N300相比,W1N225增产效果最明显,增产率为5.4%,W2N225、W2N150、W1N150也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增产率分别为2.4%、0.7%、0.3%。W1N225、W1N150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2018年NAE、NRE、NPFP分别比传统模式提高29.7%、16.2%、24.5%,36.5%、25.4%、28.8%;2019年分别提高53.4%、36.7%、32.8%,46.5%、35.2%、47.4%;2020年分别提高43.6%、37.3%、48.0%,66.9%、43.1%、54.5%。W1N225、W1N150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比传统水氮管理模式减少28.6%、53.8%。使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氮肥减量25%~50%、灌水减少50%时各指标评价值最高,水氮减量(中水中肥)优于高水高肥,高水高肥优于低水低肥,高水低肥优于低水高肥。通过TOPSIS法模拟寻优得出灌水量为W1 (400 m^(3)hm^(–2))施氮量为200 kg hm^(–2)时综合评价值最优。因此,在关中平原灌溉区,灌水减量50%(400 m^(3)hm^(–2))、施氮减少33.3%(200 kg hm^(–2))可以实现关中平原夏玉米生产节水减肥环保增效的目标。
李慧王旭敏刘苗刘朋召李巧丽王小利王小利李军
关键词:夏玉米氮素利用TOPSIS法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