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妙婵

作品数:18 被引量:116H指数:5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乙型
  • 8篇乙型肝炎
  • 8篇肝炎
  • 8篇病毒
  • 5篇慢性
  • 4篇血清
  • 4篇乙肝
  • 4篇甲胎
  • 4篇肝癌
  • 4篇标志物
  • 3篇蛋白
  • 3篇乙肝病毒
  • 3篇异质体
  • 3篇细胞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抗病毒
  • 3篇甲胎蛋白
  • 3篇肝病
  • 3篇大蛋白

机构

  • 12篇杭州市第六人...
  • 4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杭州市西溪医...

作者

  • 18篇王妙婵
  • 15篇徐爱芳
  • 10篇陈刚
  • 6篇娄国强
  • 6篇张永乐
  • 6篇眭东鸣
  • 5篇高锦
  • 4篇施军平
  • 4篇钮海莺
  • 4篇朱秀亚
  • 2篇元幼红
  • 2篇郑虹英
  • 2篇郑红英
  • 1篇潘克女
  • 1篇邱莲女
  • 1篇黄从想
  • 1篇朱明利
  • 1篇章松平
  • 1篇王青青
  • 1篇厉小玉

传媒

  • 7篇中国卫生检验...
  • 4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肝脏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ibroTouch与6种肝纤维化血清学模型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6
2019年
目的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FibroTouch与六种肝纤维化血清学模型检测肝纤维化程度的应用价值,为肝纤维化的准确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9月1日-2017年9月1日就诊于杭州市西溪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和FibroTouch测定肝脏硬度(LSM),检测血清学生物化学指标并计算六种血清学模型的评分值。使用SAS9.4统计软件进行分析,FibroTouch与六种血清学模型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为标准,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ibroTouch与六种血清学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2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SM中位数为9.4(6.5~13.8)kPa,六种血清学模型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中位数为0.42(0.28~0.62),纤维化指数模型(FIB)-4为1.27(0.78~2.03),S指数为0.11(0.07~0.20),Forns指数为6.95(5.89~8.51),PRP指数为0.000 8(0.000 6~0.000 9),FIB-5为38.59(36.28~40.97);FibroTouch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73,P<0.001),FibroTouch与APRI、FIB-4、S指数、Forns指数、PRP指数、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正相关,与FIB-5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FT-LSM在S≥2、S≥3和S=4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0和0.85,显著高于血清学模型(P<0.001),S指数模型的在S≥2、S≥3和S=4的AUC均高于其余五种血清学模型。结论FibroTouch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血清学模型,S指数模型的诊断效能在血清学模型中表现最好,联合S指数+FT-LSM指标可以更好地判断肝纤维化分级,在临床中可以加以应用和推广。
左中宝崔怀中黄从想郭毅潘克女王妙婵杜炜黄斌徐爱芳
关键词:肝纤维化
分子杂交技术在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的YMDD变异基因。方法:对100例服用拉米夫定12个月以上的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后进行分子杂交技术测定YMDD变异情况,同时采用乙肝P区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结果比较。结果:100例拉米夫定治疗患者血清经分子杂交技术共检出33例YMDD变异,同测序结果吻合率达96.97%,灵敏度达103IU/ml。33例YMDD变异者共有6种不同的变异组合。结论:分子杂交技术检测HB-VYMDD变异具有简单、准确、快速、经济实用等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钮海莺徐爱芳王妙婵张永乐
关键词:分子杂交乙型肝炎拉米夫定耐药
血清乙肝表面大蛋白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中疗效观察的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过程中血清乙肝大蛋白(HBV-LHBs)的变化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30例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的LHBs、HBV DNA、HBeAg的水平。结果:30例乙肝患者在入组时的LHBs阳性检出率90.00%(27/30)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100.00%(3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6,P>0.05),LHBs的含量(OD值)与HBV-DNA拷贝数的对数呈正相关性(r=0.885)。LHBs的阳性检出率与HBeAg的阳性检出率(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P>0.05)。恩替卡韦组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抗病毒治疗无效风险预测值分别为0.28、036、0.46、0.57、0.67。结论:血清LHBs与HBV-DNA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一个新的判断病毒复制的指标。抗病毒治疗过程LHBs阳性持续时间越长,预示着抗病毒治疗无效的风险性越大。
陈刚徐爱芳张永乐王妙婵施军平眭东鸣朱秀亚钮海莺郑红英
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反式激活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法)检测乙肝患者前S1抗原,并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的前S1抗原结果及HBV-DNA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采用TRFIA法和ELISA法检测362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的前S1抗原,并进行卡方检验比较。对两种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方法结果不符合的标本和部分前S1抗原检测结果在Cutoff值附近的标本进行HBV-DNA的定量检测,并作比较。结果:以ELISA法为参考,TRFIA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8.8%,阴性符合率为75.7%,总体符合率为92.0%,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9,P<0.01),TRFIA法的检测阳性率高于ELISA法。与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相比,TRFIA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ELIS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6,P<0.01)。结论:与ELISA法相比,采用TRFIA法检测前S1抗原能更好地反映病人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
徐爱芳陈刚王妙婵朱秀亚
关键词: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乙肝病毒前S1抗原
肝癌标志物甲胎异质体(AFP-L3)L3离心柱法检测在高危患者中的预警作用研究
娄国强徐爱芳陈刚施军平郑虹英王妙婵元幼红眭东鸣钮海莺
该项目通过微量离心柱法分离200例慢性肝病患者和100例肝癌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总AFP及AFP-L3的含量,计算AFP-L3占总AFP的百分含量,结果显示,肝癌患者及慢性...
关键词:
关键词:肝癌
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在不同类型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的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后肝硬化(LC)、乙肝原发性肝癌(PHCC)患者血清中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一种新的基于上转发光法的免疫层析检测技术(UPT)检测260例慢性乙型肝炎、190例乙肝肝硬化及45例乙肝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的含量,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E抗原(HBeA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结果 HBV-LP阳性结果浓度水平CHB组主要以>40 U/ml的高浓度为主,LC组和PHCC组主要集中在<10 U/ml的低浓度范围内;HBeAg、HBV DNA和HBV-LP的阳性率均表现为CHB组>LC组>PHCC组,HBeAg和HBV DNA在LC和PHCC患者中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H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LP在LC和PHCC患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V DNA和HBe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HBV-LP水平快捷可靠并且对慢性肝病进展的诊断以及疗效监测有重要的价值.
王妙婵过建春王青青徐爱芳
关键词:病毒包膜蛋白质类肝硬化肝肿瘤
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HBV—LHBs反式激活功能与抗病毒疗效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分子(HBV.LHBs)反式激活功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关系。方法对60例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每3个月进行HBV DNA、HBV-LHBs以及乙肝免疫标志物检测观察各指标间的变化。结果入组时60例抗病毒组HBVDNA与HBV-LHBs检出率有较高的一致性检出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LHBs阳性率与HBeAg阳性率存在差异(χ^2=4.08,P〈0.05)。经过24个月抗病毒治疗HBV-LHBs始终表达者29例,其中HBV DNA在24个月里出现转阴后反弹的20例、HBV DNA持续阳性未转阴者7例。60例患者24个月里未发现HBsAg血清转换,4例出现HBeAg血清转换。结论(1)血清HBV—LHBs检测能够反映出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与HBV 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2)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HBV-LHBs的表达能够预测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
徐爱芳陈刚王妙婵眭东鸣朱秀亚施军平张永乐娄国强
关键词:病毒包膜蛋白质类抗病毒药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的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检测
目的观察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及HBVDNA的表达。方法对282例HBsAg阳性产妇所生283例(一例双胞胎)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标志物(五项)和血清HBVDNA检测。结果 283例新生...
王妙婵徐爱芳张永乐眭东鸣
关键词:HBSAGHBVDNA乙型肝炎标志物HBV
文献传递
甲胎蛋白异质体对肝癌患者术后预后价值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对肝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采集临床确诊的24例肝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第18个月和第24个月的血清,应用装有藕联了小扁豆凝集素(LCA)的微量离心柱分离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及AFP-L3的含量,计算AFP-L3占总AFP的比率(判断标准以AFP-L3≥10%者为阳性),同时跟踪随访,将检测结果与调查结果作生存分析图,比较两者对肝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结果:术后2~3个月AFP-L3阳性患者在未来30个月内的生存几率明显降低,AFP-L3阴性患者生存几率高;术后6个月AFP-L3阳性患者在未来24个月内的生存几率明显降低,AFP-L3阴性患者生存几率是100%;术后第12个月AFP-L3阳性患者在未来18个月内的生存几率明显降低,AFP-L3阴性患者生存几率是100%。结论:AFP-L3对肝癌患者的术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高锦徐爱芳王妙婵娄国强
关键词:甲胎蛋白异质体肝癌预后标志物
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杀伤细胞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方法收集麻疹患儿174例作为病例组,以门诊健康体检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细胞,用标记荧光的抗体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麻疹患儿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结果麻疹患儿CD8细胞百分率为(24.98±8.24)%,NK细胞百分率为(13.14±6.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CD3、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疹患儿中,麻疹病毒高活性组CD3细胞为(2586.54±1635.90)个/μL,CD4细胞为(1450.06±849.06)个/μL,均低于麻疹病毒低活性组〔分别为(3527.36±1912.88),(2046.43±900.92)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CD8细胞和NK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变化有助于评价麻疹患儿感染早期的免疫状况,而且对判断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章松平邱莲女厉小玉王妙婵王莹朱明利
关键词:麻疹患儿T淋巴细胞NK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