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文
- 作品数:59 被引量:640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学科·学理·学识——《生存的基础:农业的社会学特性与政府责任》读后
- 2014年
- 一、学科:农业社会学的拓疆之作在欧美地区,作为学科建制的农业社会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挽救农村社会学的“迷惘”与“危机”而诞生的。当时,农业社会学的倡导者喜欢称农业社会学为“新农村社会学”(NewRuralSociology)。可见,农业社会学在西方是农村社会学自身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产物。
- 熊春文
- 关键词:农村社会学学科建制农业政府责任学识学理
- 教育民主主义的兴起
- 熊春文
- 关键词:民主主义教育教育思想知识社会学
- 自由的社会学——让·卡泽纳弗《社会学十大概念》读后
- 2007年
- 熊春文
- 关键词:中国社会学社会理论
- 中国农业社会学的现状与前景
- 2017年
- 西方农业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坚守社会性的首要地位来体现这一学科与农业经济学及农业技术科学的不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一学科不仅在农业的基本问题上拓展了自身的研究领域,还通过深入农业经济及农业技术腹地,充分展示了自身的价值,逐渐赢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
- 熊春文
-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学术地位社会性
- 以理性复兴中国、以学校组织社会 对梁漱溟乡村建设及乡村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解读被引量:22
- 2007年
-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连带的乡村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于中国问题及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认识与判断上的。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梁漱溟所论述的中国社会文化要义,还是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固持的理性精神与社会/教育路径,都贯穿了一种地道的社会学思维。他在理论陈述与付诸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学洞见与文化自觉,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的智慧和心态。
- 熊春文
- 关键词:社会乡村社会学
- 农业强国、城乡融合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社会学论坛观点综述被引量:4
- 2023年
- 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建设农业强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2022年、2023年的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六届、第七届农业社会学论坛分别以“城乡融合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从农业社会学视角出发,直面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小农户与现代大市场、作物特性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粮食安全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主体性与乡村建设发展、家庭经营与乡土社会底蕴等议题,回应理论与实践呼唤,展现农业社会学的品格、知识与关怀。
- 桑坤郭婉莹柯雪龙熊春文
- 关键词:城乡融合
- 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及其观念的历史演进被引量:13
- 2011年
- 在教育公平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主流话语的今天,充分研究和理解西方国家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理论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社会转型的视角,以科尔曼的论述框架为基础,勾勒了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及其观念的历史演进图景与特征,以期对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 熊春文陈辉
-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社会转型
- “混日子”:对农民工子弟就学文化的一种理解被引量:19
- 2014年
- 农民工子弟的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一所农民工子弟校——ZH学校初三年级进行了一年的田野调查后发现,农民工子弟盛行一种"混日子"的就学文化。这种就学文化不仅体现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同伴群体亚文化活动中,也体现在诸如课堂、作业、考试等学校"主战场"中。初三年级的"混日子"文化席卷了全班所有学生甚至老师,已经没有保罗·威利斯笔下"小子"们反抗的对立面,这种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伸缩性。在权威基础上,根源于农民工子弟对父辈个人气质的认同和形塑;在社会基础上,根源于不公平的制度环境。
- 熊春文王毅折曦
-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子弟
- 乡村学校的演进及其社会文化价值探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纵观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程,乡村学校除了承担输送人才的政治功能和增加人力资本的经济功能,还一直承担着使社会得以维系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功能。一方面,乡村学校是连接大传统与小传统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是乡村社会整合的重要组织。随着撤点并校的进程,那些曾由乡村学校承担的社会文化功能,将由什么组织来替代将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议题。
- 熊春文折曦
- 关键词:乡村社会社会文化价值
- 试论40%对于中国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很多研究表明,这一目标在数量规模上是可预期的。但是,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它必然对教育系统结构与社会结构产生相应的要求与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该目标实现的关键途径在于拓宽中职教育通向高等教育的渠道。这一发现在中国社会结构上的意义表现为:(1)农村低收入家庭对于教育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支付能力是扩大中职教育通向高等教育渠道的主要挑战;(2)中国教育系统的结构升级有赖于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转变。
- 熊春文王毅
- 关键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教育结构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