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睿

作品数:41 被引量:93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理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4篇历史地理
  • 4篇理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遗址
  • 10篇出土
  • 6篇绿松石
  • 6篇考古
  • 5篇青花
  • 5篇青花瓷
  • 4篇玻璃珠
  • 3篇遗址出土
  • 3篇明代
  • 3篇光谱
  • 3篇玻璃器皿
  • 2篇人子
  • 2篇宋元时期
  • 2篇唐代
  • 2篇气质联用
  • 2篇抢救性发掘
  • 2篇青料
  • 2篇显微结构
  • 2篇离子
  • 2篇琉璃

机构

  • 40篇西北大学
  • 4篇北京科技大学
  • 4篇教育部
  • 3篇北京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西安近代化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牛津大学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湖南省文物考...
  • 1篇陕西历史博物...
  • 1篇甘肃省文物考...
  • 1篇天津城建大学
  • 1篇新疆文物考古...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吐鲁番学研究...
  • 1篇河南省文物考...

作者

  • 40篇温睿
  • 6篇马健
  • 4篇杨璐
  • 4篇王建新
  • 4篇赵志强
  • 3篇任萌
  • 2篇李悦
  • 2篇李延祥
  • 2篇先怡衡
  • 2篇张鋆
  • 2篇唐丽雅
  • 2篇李静波
  • 1篇陈国科
  • 1篇付小龙
  • 1篇段清波
  • 1篇李倩
  • 1篇李悦
  • 1篇于春
  • 1篇朱玉
  • 1篇冯丹

传媒

  • 9篇西部考古
  • 4篇文物
  • 4篇光谱学与光谱...
  • 3篇故宫博物院院...
  • 3篇南方文物
  • 3篇洛阳考古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文博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华夏考古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西域研究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小康
  • 1篇边疆考古研究

年份

  • 5篇2023
  • 1篇2022
  • 7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8全国第十四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2020年
2018年10月17—20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办,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科技考古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十四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西北大学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分别从生物考古与农业考古、文物研究与文物保护、冶金考古与陶瓷考古三大议题探讨了科技考古在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工作进展,给我国未来的科技考古工作提供了无数的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温睿李昱龙王栋
关键词:科技考古
环境因素对出土酒液的影响研究
2018年
为了研究环境因素对出土酒液的影响,进而为出土酒液保存环境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实验模拟了多环境因素下葡萄酒、黄酒、白酒的老化过程,分析了三种酒液人工老化前后外观、色度、pH值和红外光谱的变化。实验发现紫外光可以改变葡萄酒的色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均能导致黄酒生成沉淀;青铜的存在会导致葡萄酒产生浑浊和沉淀、黄酒的变色以及三种酒液pH值的升高。在这三种酒液中,白酒的理化性质最稳定。通过实验,得出了出土酒液需要被保存在密闭容器中,应当为出土酒液的保存和展示营造一个低温、避光环境的结论。
朱博文杨璐温睿李倩
关键词:环境因素
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夹金属箔层玻璃珠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营盘墓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汉晋时期由楼兰向西沿孔雀河至西域腹地交通线上的一处枢纽重镇。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夹金属箔层玻璃珠,为了解其成分及制作工艺特点,对M7出土的夹金属箔层玻璃珠进行了科学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属于钠钙玻璃系统,以植物灰作助熔剂,通过拉制技术制作而成,特征与印巴地区接近;在制作夹金玻璃珠时,古代工匠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以寻求高利润。本研究为讨论古代玻璃珠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王栋温睿朱瑛培胡兴军李文瑛
关键词:丝绸之路
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出土料珠初探被引量:1
2016年
料珠在我国最早出现在西周,到两汉以后逐渐衰落。料珠的材质包括釉砂、玻砂和玻璃,釉砂与玻砂都是玻璃的较原始形态。料珠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学界对中原地区的料珠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料珠的传播过程、传播路线及中西方料珠制作工艺的相互影响研究还很薄弱。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出土料珠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总结目前学界对天山以南绿洲丝绸之路出土料珠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对天山以北草原丝绸之路出土料珠研究的重要性。
赵志强温睿张鋆朱瑛培
识骨辨微——骨针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与使用功能研究述评
2023年
骨针是一种精细的骨制缝纫工具,对了解古代骨加工技术和缝纫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对考古出土骨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对骨针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使用功能展开探讨,提出研究展望。对骨针制作工艺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细化,骨器使用微痕研究方法对研究骨针的用途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一方法论还有待丰富和完善;骨针的生产、分配、消费、使用的整个生产运营链也需要更深入的综合研究。
温睿温睿水维喜朱玉
关键词:骨针
明代秦王府“典膳所”青花瓷蓝彩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结合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超景深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收藏的明代秦王府'典膳所'青花瓷残片中的9片的蓝彩部分进行了形貌分析、成分测试和线扫描分析。判断这批瓷片所用青料为高锰低铁的国产青料,含有Co、Ni、Mn,可能含有Pb,不合As和Cu。推测所用青料不止一种,可能有国产浙青和云南青料。
张鋆温睿王文轩崔梦鹤贾麦明
关键词:青花瓷显微形貌
初探宋元时期舍利瘗埋兴衰对国产玻璃器皿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古代中国吸收了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后创造出与其迥异的铅钡玻璃体系、高钾玻璃体系,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仿玉的独特审美。至北宋时,出土的国产玻璃器皿大多属于佛教地宫中的供养品与舍利瓶,透明度较高,数量多,种类丰富,呈现出不同的使用面貌。南宋时玻璃器皿的数量开始锐减,至元代国产玻璃多是小型珠饰、发簪和极少数托盏。这一现象可能与宋元时期佛教瘗埋的兴衰有关,玻璃作为舍利容器以及'七宝'供品之一,北宋舍利瘗埋活动兴盛能够促进玻璃器皿的生产,吹制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南宋舍利地宫的数量减少,可能是瘗埋活动的衰落导致国产玻璃器皿不再拥有佛教用具的功能与用途,吹制的薄胎玻璃器生产受到限制,技法难以继续发展,玻璃的使用面貌缩小,直到元代多剩下珠饰发簪得以继续生产。
曹诗媛冯百龄温睿
关键词:宋元时期佛教
汉代砖瓦窑的建造使用及数值模拟
2023年
春秋战国以来砖瓦窑业趋于繁荣成熟,建筑材料需求量的增多促使出现了大量砖瓦窑,汉代是砖瓦窑结构趋于成熟和稳定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汉代砖瓦窑的功能结构变化关系对揭示中国古代窑炉结构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前人对汉代砖瓦窑的结构变化研究基础上,使用计算流体软件FLUENT模拟砖瓦窑内流场和温度场,以河南省焦作市苏蔺村汉代窑址Y6和洛阳东周王城十一号窑为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角度分析汉代砖瓦窑内烟气的流动情况。结果表明多烟道窑较单烟道窑更具保温的优势,解释了汉代砖瓦窑结构变化的逻辑。
温睿张宜雯付小龙
关键词:汉代砖瓦窑窑炉结构数值模拟
陕西旬邑枣林河滩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枣林河滩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属于“古幽地”的核心区域。该遗址文化堆积的年代可大致分为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时期,以商周时期为主.通过浮选工作共获取了包括属于农作物的粟、黍、大麦、大豆,非农作物的狗尾草、胡枝子属、草木犀属、藜、水棘针等炭化植物遗存共6170粒。浮选结果显示,枣林河滩遗址的农业生产结构以粟、黍为主,其中粟占据主要地位;同时大豆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陈思源傅文彬刘嘉祺唐丽雅翟霖林翟霖林温睿
关键词:商周时期
明代晚期御器厂生产的部限与钦限探究
2020年
部限与钦限是明代宫廷向御器厂下达生产任务的两种形式。部限由工部负责,较多体现国家的礼法制度;而内官管理的钦限则更多地反映皇帝的个人喜好,产品在器形、纹饰上也灵活多变。这种二元结构的订单模式既保证了宫廷用瓷的供应,又兼顾了皇帝对奇巧产品的需求,使御器厂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生产。明代晚期,随着该模式带来的订单难度的增加,御器厂积极采取"官搭民烧"的方式,使民窑参与到御瓷生产之中,客观促进了景德镇整体制瓷业的繁荣。本文通过梳理对比文献,尝试明晰部限与钦限的内容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讨论其背后反映的政治和社会经济问题。
赵文正温睿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