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红岩
- 作品数:30 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 试谈孟浩然的隐逸
- 2005年
- 襄阳文化培养了孟浩然崇尚隐逸的趣尚,在仕途失意之后,他不得不在家乡隐居。他的隐逸和陶渊明的隐逸相比,是充满心理矛盾的,但又是充满了生活情趣的。
- 渠红岩
-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
-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被引量:7
- 2015年
- 春雨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是决定我国古代农业丰歉的关键因素。春雨作为生命之水的意义积淀在人们的心里,成为春雨意象形成的基础。唐代开始,文学作品中的春雨意象更加丰富多彩,体裁多样,专题的题咏自宋代开始便急剧增加,艺术表现方式多样,体现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春雨意象的不同美感。春雨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别具意味的抒情载体:文人或因春雨伤花而惜春,或因春雨绵绵无尽而生离情别绪,或因羁旅客居遭遇春雨而思乡怀人等,这些都丰富了春雨的文学和文化内涵,使春雨从一种气候现象而成为一个能够唤起全民族共同记忆的符号。
- 渠红岩
- 关键词:春雨惜春离别思乡
- 中国古代桃花的物候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在农耕和畜牧社会条件下,物候对古人来说极为重要。桃花常见,阳春三月开花,花色鲜艳,因而常被人们作为春耕和其他农事开始的信号,古代农书、类书等文献也多以桃花开作为春天的物候。基于对桃花物候的认识,文人在描写春天或者春日节令时,也常常以桃花的盛开或者凋谢为其表征,通过将桃花与李、柳或者莺、燕、杜鹃等组合来描写早春、盛春、暮春之景。与其他春日花卉比较,桃花的物候意义最为明显。
- 渠红岩
- 关键词:桃花物候文学
- 古代文学中的桃源意象及其文学史意义
- 2016年
-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桃源意象有两种渊源:一是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另一则来自刘义庆《幽明录》;前者常被视为隐逸世界的象征,后者是仙界和男女爱情的象征,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桃源意象的仙境意味在南朝文学中开始显现,而隐逸与避世的意义在唐宋文学中体现得较为突出。桃源意象的男女之情在晚唐五代的婉约词中开始出现,宋词中的桃源意象则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文人对于隐逸和仙界的向往。元代社会汉族文人人生失衡,青楼酒肆的生活使作品的桃源意象的情欲色彩浓厚,明、清的传奇和小说等体裁中的桃源意象多表现为对刘晨、阮肇天台山艳遇的情色想象与追求。历代文学中的桃源意象的不同意蕴体现出人们对桃源意象的原型意义的继承与发展,丰富了桃源意象的文学意义。
- 渠红岩
- 关键词:隐逸仙境爱情欲望
- “桃花流水”意象的文学意蕴及形成被引量:2
- 2010年
- 从文学角度看,"桃花流水"意象的形成有一个从物候现象向文学意象转变的过程。"桃花盛开"和"雨水增多"在物候上的共时性使"桃花"和"水"建立了天然联系。水又常以流水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桃花流水"作为一个固定表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成为一个文学意象。随着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这一表述逐渐成为一种经典语境,并衍生出如春景的象征、仙境的象征、超脱境界的象征、青春易逝和人生失意的感伤等多种内涵和意蕴。
- 渠红岩
- 关键词:桃花物候文学意象意蕴
- 从秋季到悲秋颂秋——气象文学视阈下的秋研究
- 2012年
- 秋季作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对人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衍生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受气象时节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中或颂秋或悲秋的诗词歌赋丰富多彩。文章通过纵向梳理和详细解读众多的诗词作品,展示了气象科学的人文内涵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追求。
- 赵亚珉渠红岩
- 关键词:悲秋
- 古代文学中的夏雨
- 2016年
- 文学作品数量并不像春雨、秋雨作品那么多,但丰富了古代文学四季题材的内容,开拓了古代文学的表现领域。古代文学作品对夏雨的描写主多着笔于农业、民生和季节景观特色,赞美夏雨惠及农业、描述旱天全民求雨、雨后的生机、雨后的清凉等,体现出季风气候影响之下雨水对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性,反映出农耕社会人们对雨水的深厚情感,体现出人们对夏雨的独特感受,展示出夏季所特有的季节美感。
- 渠红岩
- 关键词:文学
- 论传统文化中桃花意象的隐喻意义被引量:6
- 2012年
- 在所有花卉意象中,桃花最具女性隐喻意义。《诗经·周南·桃夭》最早建立了桃花与青春美丽的女性之间的隐喻关系,这一隐喻关系自南朝开始发生变化,渐指下层女性或歌妓;至宋元时期,桃花成了情色场景的形象符号。桃花意象的女性隐喻意义使"桃花"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对女性的传统的审美认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桃花与女性之间比附关系的普遍认同。
- 渠红岩
- 关键词:桃花意象隐喻
- 古代诗词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被引量:2
- 2010年
- 对诗词作品进行审美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物象与人事使作家产生感发,并运用某些艺术手法,遵循某种规范,将其内心的感触用文字表达出来而形成的,也可以说,是诗人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的结果。想象和情感是形成美感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解读古代诗词作品,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抓住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分析其使用的艺术性。第二,将自身情感投入作品中,去分享诗词中的生命和情趣。第三,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从而正确理解诗词中的形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
- 渠红岩
- 关键词:古代诗词自然物象感触意象修辞
- 《唐诗三百首》广泛传播的当代编辑学启示
- 2015年
- 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因准确把握了读者的需求,精心运用严谨而多样化的选择标准,使《唐诗三百首》胜过《千家诗》,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普及性选本,也是儿童学习古代诗歌的入门读物。从诗歌编辑史或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孙洙的《唐诗三百首》独特选诗标准即新颖的选题策划使之广为流传,这对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术期刊编辑应根据学术发展动态,积极捕捉学术新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选题,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从而使学术出版与学术需求达到良好的合作共赢。
- 渠红岩
-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选诗标准选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