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泮智勇

作品数:18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磁共振
  • 13篇成像
  • 8篇磁共振成像
  • 6篇3T磁共振
  • 3篇神经节
  • 3篇臂丛
  • 3篇STIR
  • 3篇MRM
  • 2篇全脊柱
  • 2篇门静脉成像
  • 2篇脊神经
  • 2篇脊髓
  • 2篇脊髓造影
  • 2篇脊柱
  • 2篇CEMRA
  • 1篇导航
  • 1篇低剂量扫描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成像
  • 1篇血管

机构

  • 10篇浙江中医药大...
  • 8篇浙江省中医院

作者

  • 18篇泮智勇
  • 14篇丁雪委
  • 12篇许茂盛
  • 8篇喻迎星
  • 7篇王世威
  • 4篇王世威
  • 2篇沈建良
  • 2篇曹志坚
  • 2篇曹志坚
  • 1篇周科峰
  • 1篇庄汝杰
  • 1篇项萍
  • 1篇丁国苗
  • 1篇高旭宁
  • 1篇张凯
  • 1篇沈建良

传媒

  • 5篇医学影像学杂...
  • 3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2016年浙...
  • 1篇中国辐射卫生
  • 1篇中医正骨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 1篇2015浙江...

年份

  • 2篇2022
  • 5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2通道头部线圈与并行采集技术iPAT在头颅MRA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32通道头部线圈与并行采集技术iPAT(integrated parallel acquisition techniques)技术在头颅MR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常规16通道头部线圈、32通道头部线圈、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2的iPAT技术以及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3的iPAT技术共4种检查方法,扫描健康志愿者头颅MRA15例和各种临床要求检查MRA的脑部疾病患者20例。扫描结束后分别对上述4种检查方法所得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度、均匀度和对比噪声比进行测量,并对35例健康志愿者和患者扫描所得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和比较。结果运用常规16通道头部线圈和32通道头部线圈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到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度、均匀度和对比噪声比,两者比较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2通道线圈和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2的iPAT技术所得到的图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后者扫描时间明显缩短,而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2的iPAT技术以及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3的iPAT技术所得到的扫描图像质量两者比较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头颅MRA检查中,配置了32通道线圈的新型MR成像仪的检查所得到图像,能够明显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度、对比噪声比,iPAT技术能够明显缩短各序列扫描时间,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2的iPAT技术的联合运用能够在显著缩短扫描时间的同时并保持良好的图像质量。
泮智勇丁雪委王世威许茂盛喻迎星沈建良曹志坚
关键词:头颅磁共振成像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剂量降低及辐射优化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及防护优化的原则。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做的下肢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固定剂量扫描技术,另一组采用Care Dose 4D低剂量扫描技术,扫描结果均送至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情况,分别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固定剂量组的DLP为平均为1 150 mGy.cm,低剂量组DLP平均为684 mGy.cm,降低了40%。两组病人扫描的图像质量均良好,符合诊断要求。讨论通过本研究证实采用Care Dose 4D扫描技术,使病人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完全符合诊断需要,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CTA中是可行的。
泮智勇许茂盛丁雪委王世威项萍丁国苗
关键词:低剂量扫描
3D STIR SPACE序列增强扫描在3T磁共振臂丛神经节后段成像的应用与研究
目的 探讨3D STIR SPACE序列增强扫描在3T磁共振臂丛神经节后段成像的应用与研究。方法 对33例志愿者和 15例臂丛神经节后段病变患者行3D STIR SPACE序列的平扫与增强扫描,扫描所得图像经过最大密度投...
泮智勇
关键词:磁共振臂丛神经神经成像
全脊柱脊髓造影(MRM)临床应用研究
:探讨MRM序列在3T磁共振的全脊柱脊髓造影(MRM)的临床应用研究。资料与方法:采用Siemens 3T Verio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5例腰痛患者均在常规脊柱MRI扫描后,行全脊柱脊髓造影(MRM)检查,利用一次定位...
泮智勇许茂盛王世威丁雪委喻迎星沈建良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MRI延迟增强扫描在面神经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2022年
目的探讨MRI在面神经炎延迟增强扫描中的临床价值,用来指导面神经炎MRI增强扫描序列的优化。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面神经炎且未经过治疗患者共43例。所有患者均为右侧患病,均采用同一序列,同一扫描方法。将所有图像传送至Siemenssyngo MR B17工作站,分别测量同一患者双侧相同部位平扫,普通增强、延迟增强扫描面神经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的信号值(S),每个部位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利用(ΔS%)=(S增强-S平扫)/S平扫×100%作为信号强度的变化率,利用ΔS%来判断面神经的强化程度。结果普通增强组与延迟增强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与患侧比较,普通增强组:迷路段、鼓室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突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延迟增强组,三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患侧的信号值均高于健侧。与临床结果对照,立即增强组检出率为89%,而通过延迟增强检出率达到96%。结论面神经炎在MRI增强扫描的应用中,延迟增强扫描是有必要的,值得推广应用。
周磊泮智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面神经炎
IFIR与CeMRA在3T磁共振门静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正>目的:探讨流入反转恢复的(IFIR)序列在3T磁共振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并用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RA)的门静脉成像与流入反转恢复(IFIR)序列对门静脉及其病变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丁雪委泮智勇高旭宁许茂盛
文献传递
双回波稳态进动磁共振序列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双回波稳态进动磁共振序列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显示情况及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MRI常规序列和双回波稳态进动序列的图像,评价双回波稳态进动序列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由于腰椎MRI矢状位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不敏感,造成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诊断上的误诊和漏诊;而双回波稳态进动序列在这9例患者的图像中明确显示L4~5腰椎间盘突出5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4例;其中左侧突出7例,右侧突出2例。结论:双回波稳态进动磁共振序列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扫描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突出椎间盘与腰骶部脊神经根的卡压情况,提高了对于该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医师在术中的定位起到极大的帮助。
泮智勇许茂盛丁雪委王世威庄汝杰
3D STIR SPACE序列增强扫描在3T磁共振臂丛神经节后段成像的应用与研究
泮智勇丁雪委曹志坚王世威
膈肌导航触发与单序列分次屏气扫描序列在胃癌MR扩散加权成像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膈肌导航触发与单序列分次屏气序列在胃癌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中所得扫描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伪影等方面的...
泮智勇
文献传递
全脊柱脊髓造影(MRM)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MRM序列在3T磁共振的全脊柱脊髓造影(MRM)的临床应用研究。资料与方法采用Siemens 3T Verio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5例腰痛患者均在常规脊柱MRI扫描后,行全脊柱脊髓造影(MRM)检查,利用一次定位...
泮智勇许茂盛王世威丁雪委喻迎星沈建良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