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强
- 作品数:16 被引量:117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X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多态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遗传易感性被引量:9
- 2004年
- 目的 探讨X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多态与乳头状甲状腺癌(PTC)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05对病例和对照的XRCC1基因多态。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XRCC1第194密码子的Arg/Arg、Arg/Trp和Trp/Trp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7.6%、49.5%、2.9%和45.7%、48.6%、5.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Y^2=1.07,P=0.59)。病例组和对照组第399密码子的Arg/Arg、Arg/Gin和Gln/Gln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7%、41.9%、11.4%和54.2%、42.9%、2.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6.40,P=0.04)。以Arg/Arg基因型为参照,Gln/Gln基因型者发生PTC的风险增加,OR值为4.65(95%CI:1.24~17.4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第399密码子基因多态和负性生活事件与PTC存在正关联,OR值分别为2.71(95%CI:1.22~6.05)和5.34(95%CI:1.40~20.38);X线照射史与PTC存在负关联,OR值为0.38(95%CI:0.12~0.72);未发现第194密码子基因多态、饮茶、水果和经济水平与PTC存在关联。结论XRCC1第399密码子Gln/Gln基因型可能是PTC的易感基因型,负性生活事件是PTC的可能危险因素,X线照射史是PTC的可能保护因素。
- 朱虔兮边建超沈强江峰汤洪伟张宏伟吴毅
- 关键词:乳头状甲状腺癌遗传易感性
- 遗传因素在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生中的作用被引量:10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遗传因素在乳头状甲状腺癌 (PT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家系研究设计 ,采用Greenwood -Yule法和Haldane -Smith法 ,对 172例PTC先证者及 18例患PTC的亲属进行出生顺序分析。比较先证者一、二级亲属和一般人群的患病率 ,并进行零截尾负二项分布拟合检验 ,分析PTC是否具有家族聚集性。结果 Greenwood -Yule法的分析结果显示 ,PTC出生顺序的实际分布与期望分布相近 ,各出生顺序的实际数与期望数的比值在 1范围波动 ,表明PTC与出生顺序无关。Haldane -Smith法计算得C = 6A实际值 - 6A理论值 / V6A =0 5 67,P >0 0 5 ,实际值与期望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亦表明PTC与出生顺序无关。PTC患者的一、二级亲属和人群患病率分别为 1 0 8%、0 42 %和 0 0 9% ,其中 ,一、二级亲属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 0 7,P =0 0 44 ) ,二级亲属与人群患病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FisherP =0 0 46) ,PTC患病率存在一级亲属 >二级亲属 >一般人群的规律。零截尾负二项分布拟合检验结果表明 ,PTC在家系中的分布符合零截尾负二项分布 (χ2 =0 13 ,P >0 0 5 ) ,PTC的发生存在家族聚集性。结论 遗传因素可能是PTC的主要危险因素 ,PTC可能是一种多因子遗传病。
- 朱虔兮边建超沈强汤洪伟张宏伟吴毅
- 关键词:患病率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亲属家族聚集性
- 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分化性甲状腺癌中的应用
- 2007年
- 金涛黄黎明陈洪亮沈强
- 关键词:功能性颈清扫术分化性甲状腺癌颈丛皮肤麻木感觉迟钝胸锁乳突肌
-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几点看法被引量:17
- 2009年
-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以乳头状癌最为多见,约占90%。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较高,有文献报道高达50%-75%。对分化性甲状腺癌颈淋巴结的处理是肿瘤外科医师常碰到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笔者对其的看法。
- 沈强
- 关键词:颈淋巴结清扫甲状腺肿瘤
- 低位弧形切口用于甲状腺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价值研究被引量:23
- 2015年
- 目的探讨低位弧形切口保留颈丛神经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彻底性、安全性和感官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28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侧颈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和峡部切除术+中央区(Ⅵ区)及同侧或双侧颈部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Ⅱ-Ⅴ区)。分别比较低位弧形切口(低位组,279例)和传统"L"形切口(传统组,36例)病人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和淋巴结清扫数,并通过量表评价两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低位组病人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与传统组病人侧颈区的总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位组病人Ⅱb、Ⅴ区淋巴结清扫数低于传统组病人(P〈0.05)。低位弧形切口在瘢痕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以及病人肩部僵硬、紧缩感、疼痛和麻木感等方面得分均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累及Ⅱa区时,Ⅱb区转移风险增高(r=0.197,P〈0.001);多区转移时,Ⅱa和Ⅴ区转移风险均增高(r=0.242、0.243,P〈0.001)。结论低位弧形切口保留颈丛神经的颈淋巴结清扫术能在保证治疗彻底性和安全性的同时改善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但对于Ⅱa区或多区转移的病人,仍推荐采用传统"L"形切口。
- 郭凯王卓颖李端树吴毅嵇庆海沈强王宇黄彩平朱永学孙团起孙国华王玉龙
- 关键词: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术
- 中国汉族人ATM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与点突变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amutated,ATM)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和点突变。方法首先用PCR扩增ATM基因第39、61和63外显子的靶片段,然后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技术进行筛选,选择典型带型经全自动DNA测序证实。结果在ATM基因第39外显子以及第61和63内含子发现6个新的单核苷酸多态,它们分别是第39外显子第5689位和第5691位的A/T多态,第61内含子第+69位的T/G多态、第+94位的A/G多态和第+99位的T/G多态,第63内含子第+17位的G/C多态。在ATM基因第61外显子、第62内含子和第63外显子发现5个新的点突变,它们分别是第61外显子第8618位的T/G颠换、第62内含子第-13位的T/G颠换、第63外显子第8793位的T/G颠换、第8816位和第8848位的G/A转换。证实了ATM基因第39外显子第5557位G/A、第61内含子第+104位T/C和第62内含子第-55位T/C多态在中国汉族人中的存在。结论中国汉族人ATM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与白人存在较大差异。
- 汤洪伟边建超江峰沈强朱虔兮张宏伟吴毅
- 关键词:ATM基因中国汉族人点突变单核苷酸多态DNA测序PCR扩增
- 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淋巴结转移13例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01至2013-12-3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咽旁病灶行颈侧颌下入路的咽旁淋巴结切除术。术后无咽旁相关并发症。9例病人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5年总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分别为77.7%和55.5%,2例死于肺转移。咽旁间隙局部无复发。结论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的病人可能出现咽旁淋巴结转移。CT或MRI有助于术前诊断。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咽旁淋巴结转移的病人病期较晚,侵袭性强,易于远处转移,但通过积极治疗,预后仍然较好。
- 向俊李端树沈强吴毅王卓颖孙团起官青王蕴珺
- 关键词:甲状腺癌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
- 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28例的治疗及预后因素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影响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 :本院头颈外科 1984年— 1994年 10年间诊治 2 8例恶性黑色素瘤 ,治疗方法分广泛切除 ,广泛切除加预防性颈清扫术 ,广泛切除加治疗性颈清扫术 3组 ,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例患者外院局部切除 2 3例 ,残留率 34 8%。原发灶切除范围分≤ 2cm组及 >2cm组 ,五年生存率分别为 5 8%及 40 %。上述 3组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 80 %、80 %及 39%。结论 :原发灶的处理要规范 ,切除范围 2cm以内。对颈淋巴结未及肿大的患者可暂不行颈淋巴结清扫术。颈淋巴结阳性患者可依原发灶的部位不同施行不同方式的颈清扫术 ,并强调颈清扫术中皮片分离应在颈阔肌浅面进行 ,以减少术后复发。
- 沈强吴毅
- 关键词:预后
- 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淋巴结转移的外科治疗
- <正>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间隙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咽旁病灶行颈侧颌下入路的咽旁淋巴结切除术,颈部行全...
- 向俊李端树沈强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气管腔内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浸润气管腔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气管腔内浸润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行气管部分切除-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修复术(A 组),6例行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B 组)。结果10例患者术前即有提示气管侵犯的症状;气管镜于声门下2~4 cm 见病灶,气管镜细胞学涂片的阳性率为33%,CT 的诊断阳性率为92%。切除的甲状腺病灶平均最大直径为3.8 cm(3~7 cm);平均切除气管环数4个,A 组最多7个环,B 组最多4个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8%,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时间49个月,死亡2例,带瘤生存2例,A 组拔管率100%。结论综合应用各种术前检查可以为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气管部分切除-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修复术、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气管切除术所致气管缺损的方法。
- 李端树王玉龙朱永学沈强黄彩平嵇庆海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乳头状气管肿瘤浸润修复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