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容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理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电流变
  • 6篇电流变液
  • 4篇极性分子
  • 4篇分子
  • 2篇钛酸
  • 1篇导电
  • 1篇导电机理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岩石
  • 1篇悬浮液
  • 1篇岩石
  • 1篇佯谬
  • 1篇氧化钛
  • 1篇酸盐
  • 1篇前驱体
  • 1篇屈服强度
  • 1篇热流
  • 1篇钛酸钙
  • 1篇钛酸盐
  • 1篇挥发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宁...

作者

  • 7篇沈容
  • 6篇陆坤权
  • 5篇孙刚
  • 3篇王学昭
  • 2篇刘寄星
  • 2篇曹则贤
  • 2篇王强
  • 2篇王德
  • 1篇赵立山
  • 1篇李晨曦
  • 1篇温维佳
  • 1篇姜泽辉
  • 1篇刘灿灿
  • 1篇韦世强
  • 1篇崔平
  • 1篇纪爱玲
  • 1篇厚美瑛
  • 1篇杨素红
  • 1篇路阳

传媒

  • 4篇物理学报
  • 1篇物理
  • 1篇功能材料
  • 1篇第六届全国电...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纳米TiO2颗粒对电流变悬浮液中硅油的挥发增强效应被引量:1
2015年
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的二甲基硅油常作为电流变液分散相,当与纳米量级的介电颗粒混合组成电流变悬浮液时,在非密闭环境下极易挥发,时间足够长时,可完全挥发.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二氧化钛和硅油组成的悬浮液中硅油挥发增强现象,分析表明,纳米颗粒在电流变悬浮液的硅油气-液界面上形成纳米尺度的凸型曲面,使液面上蒸气压大大提高,导致挥发增强.本文还对颗粒浓度,环境温度和硅油黏度等对硅油挥发增强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王德沈容刘灿灿韦世强陆坤权
关键词:电流变液悬浮液
以二氧化钛前驱体为基的电流变液的成分分析和机理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制备了二氧化钛前驱体粉体,它具有优良的巨电流变效应,但不含一水草酸钙的成分.通过X射线衍射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和热失重-质谱联用仪等一系列实验手段,对二氧化钛前驱体粉体进行了表征,发现它是非晶形态的纳米粉体,其主要成分为TiOC2O4·2H2O和TiO(OH)2.由二氧化钛前驱体配置的电流变液具有与钛酸钙前驱体电流变液类似的温度特征,即当处理温度超过160℃后,电流变液的屈服强度会逐渐降低,至200℃后,巨电流变效应完全消失.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伴随上述巨电流变效应消失过程的化学反应是TiOC2O4·2H2O在加热过程中失去了结晶水.这些特征在所有钛酸盐系列的电流变液中均可观察到,因此我们推断TiOC2O4·2H2O是钛酸盐系列巨电流变液中的关键物质.
杨素红赵立山王强沈容孙刚李晨曦陆坤权
关键词:电流变液钛酸盐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分散介质的挥发性研究
硅油是电流变液(Electrorhological fluid,简称:ERF)常用的分散介质,其本身在一定的温度下稳定性好,不易挥发。但将其作为分散介质,与微米或纳米尺度的颗粒组成悬浮体系时,挥发性有明显提高,在开放的体...
王德沈容韦世强陆坤权
关键词:电流变液分散介质挥发性
文献传递
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被引量:9
2007年
电流变液在电场作用下软硬连续可调的奇特性质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电流变液是基于颗粒极化产生的相互作用,根据介电理论预测,其剪切屈服强度的上限约为10kPa。电流变液被发明50年来,阻碍其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剪切强度低。近年来发明的"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是一类新型电流变液,其屈服强度比传统电流变液大一个数量级以上,且与电场强度呈线性关系,这一点和传统电流变液中的平方关系也明显不同。文章作者提出了极性分子在颗粒间强局域电场中的取向并与极化电荷作用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根据这一原理,有可能制备出屈服强度高达MPa的电流变液。
陆坤权沈容王学昭孙刚曹则贤刘寄星
关键词:电流变液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导电机理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是一种新型的电流变材料.其介电颗粒上吸附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在颗粒间强局域电场作用下发生取向是产生巨电流变效应的关键.通过对Ca—Ti—O(CTO)体系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电流密度的测量发现,其导电行为遵从Poole-Frenkel效应的规律,这是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的重要特征之一.而500℃处理过的CTO粉体不含极性分子,所配制的电流变液无巨电流变效应,其电流密度随外电场强度近似地呈线性关系,显示出传统电流变液特性。
王学昭沈容路阳纪爱玲孙刚陆坤权崔平
关键词:电流变液极性分子导电机理
论地震发生机制被引量:9
2014年
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和过程是还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此前人们将浅源地震归因于弹性回跳,根据这一观点和岩石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的地震能量与实际观测结果有很大矛盾,被称之为"热流佯谬".中源和深源地震发生在地幔区域,其成因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考虑到地壳和地幔是离散集合态物质体系及其慢动力学运动行为的基本特点,本文根据物理学原理,特别是近年凝聚态物理发展出来的相关新观念,并依据已有观测事实,从新的视角探究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1)关于地壳岩石层中的应力分布:在不考虑构造力时,依据万物皆流的流变学原理,原始地壳岩石在自重压强长时间作用下,纵向和横向应力相同,没有差应力.大地构造力推动岩块滞滑移动挤压断层泥,施加于其他岩块,逐渐传递和积累.这种附加的横向构造力与原始岩石中应力叠加,形成地壳岩石层中的实时应力.由于断层泥属于颗粒物质体系,具有与岩石不同的力学特征,其弹性模量比岩石小得多,且随压强而增大,导致构造作用力随深度非线性增大.给出了地壳中构造应力分布及其变化规律.2)关于地壳岩石层强度:地壳岩石的自重会使岩石发生弹性—塑性转变.通过对弹性—塑性转变深度的计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给出了地壳岩石弹性、部分塑性和完全塑性三个区域的典型深度范围.在部分塑性区,塑性体比例达到约10%以上时,发生塑性连通,这时岩石剪切强度由塑性特征决定.塑性滑移的等效摩擦系数比脆性破裂小一个数量级以上,致使塑性滑移时岩石剪切强度比脆性破裂小得多.同时,随深度增大,有多种因素使得岩石剪切屈服强度减小.另一方面,地震是大范围岩石破坏,破坏必然沿薄弱路径发生.因此,浅源地震岩石的实际破坏强度必定比通常观测到的岩石剪切强度值低.给出了地壳岩石平均强度和实际破坏强度典
陆坤权曹则贤厚美瑛姜泽辉沈容王强孙刚刘寄星
钛酸钙体系电流变液的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采用草酸共沉淀的方法合成钛酸钙(CTO)体系的纳米颗粒,将颗粒与硅油均匀混合成的电流变液表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屈服强度可达100kPa以上;电流密度小,不超过10μA/cm2;同时具有抗沉降性好,制备工艺简单,周期短等优点。研究了体积浓度、硅油粘度等对钛酸钙体系电流变性能的影响。不同温度处理过的CTO粉末所配制的电流变液的流变性能结果和FT-IR结果表明,羰基、羟基等极性基团是引发该体系巨电流变效应的原因。
王学昭沈容温维佳孙刚陆坤权
关键词:电流变液钛酸钙共沉淀法屈服强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