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定霞

作品数:151 被引量:1,524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十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7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0篇耐药
  • 23篇球菌
  • 22篇内酰胺酶
  • 21篇克雷伯菌
  • 19篇肺炎克雷伯
  • 19篇杆菌
  • 18篇细菌
  • 18篇耐药性
  • 18篇肺炎克雷伯菌
  • 16篇超广谱
  • 14篇单胞菌
  • 14篇内酰胺
  • 14篇基因
  • 14篇AMPC酶
  • 13篇铜绿
  • 13篇铜绿假单胞
  • 13篇铜绿假单胞菌
  • 13篇假单胞菌
  • 11篇血培养
  • 11篇葡萄球菌

机构

  • 142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南昌大学第一...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海南省人民医...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南昌大学
  • 2篇北京医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51篇沈定霞
  • 57篇罗燕萍
  • 33篇曹敬荣
  • 19篇叶丽艳
  • 18篇陈荣
  • 17篇徐雅萍
  • 17篇周光
  • 13篇李东冬
  • 12篇闫中强
  • 11篇张有江
  • 10篇杨继勇
  • 9篇刘朝军
  • 9篇崔岩
  • 9篇郭玲
  • 9篇王凯飞
  • 8篇白立彦
  • 7篇宋阳
  • 7篇张秀菊
  • 5篇冯长海
  • 5篇周贵民

传媒

  • 2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9篇中华检验医学...
  • 18篇军医进修学院...
  • 7篇中华微生物学...
  • 5篇临床检验杂志
  • 4篇中国抗生素杂...
  • 4篇解放军医学院...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中国药物应用...
  • 2篇国外医学(病...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检验医学
  • 2篇中国感染与化...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年份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5篇2011
  • 14篇2010
  • 10篇2009
  • 13篇2008
  • 17篇2007
  • 13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1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酸克雷伯菌的医院感染流行分析被引量:19
2002年
目的 研究同一时期、同一病房、不同病人临床分离的 8株多重耐药产酸克雷伯菌的同源特性。方法 对 8株产酸克雷伯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表型测定、等电聚焦电泳、脉冲场凝胶电泳、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PCR产物测序等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  8株产酸克雷伯菌为产CTX M 3型ESBLs的亲缘关系密切的同源菌。结论  8株产酸克雷伯菌在同一病房引起过小规模暴发流行 ,系同源菌。
崔岩沈定霞周贵民
关键词:医院感染Β内酰胺酶类分子生物学同源性
多黏菌素B与美罗培南对11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联合药敏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评价多黏菌素B与美罗培南联合用药,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μg/ml为协同作用,0.5μg/ml2为拮抗作用。结果美罗培南与多黏菌素B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部分抑菌指数(FIC)分布:FIC≤0.5μg/ml具有协同作用占92%;0.5μg/ml2μg/ml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为0。结论结果表明两药联用,对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无关和拮抗作用。
罗燕萍王雪英沈定霞刘续春曹敬荣魏星
关键词:多黏菌素B美罗培南鲍氏不动杆菌联合药敏FIC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与抗生素应用分析被引量:15
2000年
沈定霞吴坚徐雅萍崔岩罗燕萍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性ESBLS
NF-κB在TNF诱导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众所周知,TNF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在这一过程中,NF-κB会被激活,同时还可抑制肿瘤细胞发生的凋亡。细胞可以通过NF—κB这一通路产生抗凋亡效用和起到转导信号的作用。NF-κB的研究日渐增多,其中在TNF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
王京沈定霞
关键词:TNF凋亡肿瘤细胞
血培养阳性时间在假丝酵母菌属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分析假丝酵母菌属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血培养的阳性时间(TTP)在假丝酵母菌属血流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82例假丝酵母菌血培养阳性患者的TTP及其相关临床资料,将30d内死亡的分为死亡组,未死亡的为生存组,并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热带假丝酵母菌TTP平均值最短,为(17.0±4.9)h,光滑假丝酵母菌TTP平均值最长,为(43.6±18.8)h,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TTP平均值居中,分别为(26.6±14.3)h和(33.7±7.8)h;假丝酵母菌属血培养阳性患者临床参数中:78.0%的患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35.5%的患者为腹部手术后;各类疾病中,肿瘤比例最高占20.7%;35.4%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生存组与死亡组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0例进行多次血培养的患者中,TTP呈递增趋势患者30d内死亡比例为16.7%,TTP呈递减趋势患者为66.7%。结论对长期应用抗菌药物、腹部手术、肿瘤、肺部感染患者应提高假丝酵母菌属血流感染的关注度,发现血培养TTP变化趋势和患者预后相关。
王凯飞陈荣沈定霞叶丽艳王磊利
关键词:血流感染假丝酵母菌属
近10年血培养分析及血中719株常见细菌的耐药性被引量:34
2005年
目的了解我院10年来血培养的送检、检出以及血中常见细菌的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对菌血症的治疗。方法利用WHONET5.2和EXCEL软件分析细菌分布、种类变化及纸片扩散药敏数据。结果我院自1994年1月~2003年11月30日共送检血液培养标本15262份,平均分离阳性率为8.1%,其中细菌1130株占91.0%;真菌9.0%;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CN和MRSA分别为71.7%和36.4%,目前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但有8.7%、1.7%的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处于中介;血中产ESBLs的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为15%和24.8%,在阴沟肠杆菌、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最高75%;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耐药性较低,分别为2.0%、19.2%;9.8%、19.2%和11.8%、23.1%;有17.6%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目前没有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不动杆菌。结论目前我院菌血症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引起菌血症的种类不同耐药性差异较大,及时了解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有针对性地抗菌治疗提供依据,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罗燕萍赵丽萍张有江陈荣王丽沈定霞
关键词:菌血症抗生素耐药性
格特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格特隐球菌主要感染免疫力正常人并以肺部感染为主,格特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治疗、预后、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等均与新生隐球菌有所不同。文章对格特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方法作一综述。
金亮沈定霞
降钙素原与血培养诊断血流感染比较被引量:28
2010年
目的比较血培养与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作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09年7月同时进行血培养与降钙素原检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全自动连续性检测系统BacT/Alert3D进行血培养,VETEKⅡ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检测降钙素原。结果 PCT和血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23.8%和22.9%;PCT诊断的敏感性为78.3%、特异性为77.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91.9%。结论半定量PCT检测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操作简单,容易判读,可用于常规实验检测。
王欢沈定霞张有江叶丽艳陈刚陈荣
关键词:降钙素原微生物学细菌感染
VGⅠ及VGⅡ型格特隐球菌的体外生长特性及对蜡螟的毒力差异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了解我国分离的VGⅠ及VGⅡ型格特隐球菌在体外的生长特性及对蜡螟的毒力差异.方法在对我国分离的8株格特隐球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的基础上,通过体外培养法绘制生长曲线、观察黑色素生成并测量荚膜厚度.利用蜡螟感染试验检测格特隐球菌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和在48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同时采用14株新型隐球菌作为对比研究.结果8株格特隐球菌中有6株VGⅠ型,2株VGⅡ型.30℃培养,VGⅠ及VGⅡ型格特隐球菌与新型隐球菌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它们在96 h各自生长的总菌数均可达10^8 CFU/ml;37℃培养,它们在所有测试时间点的总菌数均不及30℃培养.新型隐球菌在30℃和37℃培养黑色素产生量无差异,但格特隐球菌VGⅠ型和VGⅡ型均显示37℃培养产生的黑色素量多于30℃.格特隐球菌VGⅠ型在37℃的荚膜-细胞壁直径比值大于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蜡螟体内毒力试验显示,新型隐球菌、格特隐球菌VGⅠ型和VGⅡ型的LT50长短排序为:格特隐球菌VGⅡ型<格特隐球菌VGⅠ型<新型隐球菌.1×106 CFU/ml浓度下,格特隐球菌VGⅡ型的LT50为72 h.48 h只有格特隐球菌VGⅡ型对蜡螟致死数过半,LC50为1×10^8 CFU/ml.结论新型隐球菌、格特隐球菌VGⅠ型和VGⅡ型均在30℃培养条件下较37℃繁殖更快,但格特隐球菌在37℃时产生的黑色素量以及形成荚膜的厚度均大于30℃培养时.VGⅡ型格特隐球菌对蜡螟的半数致死时间最短,毒力最强.
杨晨金亮王丽凤薛新颖沈定霞
关键词:蜡螟毒力
狂犬病毒抗原在感染小鼠脑内的定位
1989年
狂犬病毒为严格嗜神经性病毒,引起人类致死性脑炎。但从狂犬病患者尸检脑标本所见,人类自然狂犬病毒感染脑炎的病理改变比其它病毒性脑炎轻得多,仅见脑轻度水肿和充血。Dupont氏等报告约有14.6%患者尸检脑标本用肉眼看不见病理改变。至今对人类狂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明瞭。近年由于电镜、免疫电镜以及免疫组化等技术的引用已揭示狂犬病毒能在神经细胞内大量增殖和积蓄,产生的子代病毒自细胞表面出芽成熟。
沈定霞张淑莲王守良
关键词:狂犬病毒抗原小鼠
全文增补中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