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建涛

作品数:24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视网膜
  • 8篇网膜
  • 4篇细胞
  • 4篇角膜
  • 4篇玻璃体
  • 3篇人脐
  • 3篇人脐带
  • 3篇人脐带间充质...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 3篇手术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体腔
  • 3篇兔眼
  • 3篇脐带间充质干...
  • 3篇腔注射
  • 3篇注射
  • 3篇激光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机构

  • 19篇天津医科大学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市妇女儿...

作者

  • 24篇汪建涛
  • 11篇李筱荣
  • 9篇孙国玲
  • 5篇吴建国
  • 3篇徐一凡
  • 3篇杜静
  • 2篇杜蓓
  • 2篇杨荔
  • 2篇季健
  • 2篇董彪
  • 2篇徐延山
  • 2篇张红
  • 2篇刘双珍
  • 2篇周小煦
  • 2篇赵少贞
  • 2篇谭佳
  • 2篇刘伟
  • 2篇邹媛媛
  • 2篇邢小丽
  • 2篇林松

传媒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眼视光学杂志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神州学人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3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藜芦醇通过NF-κB通路抑制小梁网细胞炎性因子IL1-β的表达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及转化生长因子-β2介导的HTMC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胶原蛋白Ⅰ型、炎性因子白介素1表达增加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HTMC氧化应激模型,western blot检测HTMC氧化应激下细胞外...
何叶郭如如齐艳徐琳琪申文萃郭俊宏何燕华吴旭东汪建涛
关键词:小梁网转化生长因子Β2细胞外基质白藜芦醇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兔眼玻璃体腔注射可行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李筱荣汪建涛孙国玲吴建国孟恒星
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联合与分期手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联合和分期手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32例(32眼)患者,16例(16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手术组),16例(16眼)行分期手术(分期手术组)。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结果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前后及术后组间比较P均>0.05;两组患者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手术前后相比P均<0.05,术后组间比较P>0.05。结论联合和分期手术都会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减少,改变角膜内皮细胞形态。联合与分期手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邹媛媛汪建涛李筱荣胡博杰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角膜内皮
HIF-1α和VEGF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李筱荣孙国玲汪建涛孙靖
1至4个月龄正常婴幼儿结膜囊菌群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探讨1至4个月龄正常婴幼儿结膜囊的菌群分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方法.2009年1至3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与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合作,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研究方法选择109例接受眼病筛查的1至4个月龄的健康小儿,进行双眼结膜囊分泌物取材并做细菌培养和鉴定.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膜囊细菌种类和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结膜囊分泌物培养阳性的小儿26例(36只眼),占23.9%.共检出7种44株细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5株,革兰阳性杆菌18株,革兰阴性杆菌1株.其中类白喉棒状杆菌17株(17/44,38.6%),表皮葡萄球菌16株(16/44,36.4%),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6/44,13.6%).单眼分离出2种细菌者8只眼(8/36,22.2%),均为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棒状杆菌.不同月龄、性别及喂养方式的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1,X2=0.001,X2=1.182,P值均大于0.05).结膜囊培养阳性者26例(36只眼),培养阴性者83例(166只眼),两组小儿的出生体重、胎龄及受检周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8,t=0.940,t=0.686,P值均大于0.05).本研究中性别、年龄、出生体重、胎龄及喂养方式不影响结膜囊带菌状态(Wald X2=0.001,Wald X2=0.003,Wald X2=0.117,Wald X2=1.307,Wald X2=1.490,P值均大于0.05).结论 婴儿期结膜囊正常菌群已经建立,以表皮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棒状杆菌为主要菌种.葡萄球菌与类白喉棒状杆菌有共生现象.小儿结膜囊带菌状态相关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华宁马文江汪建涛石婷李筱荣
关键词:结膜棒杆菌白喉
原发性房角关闭眼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的研究
季健梁娟刘伟邢小丽汪建涛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研究
2009年
目的观察人脐带问充质干细胞(hUC—MSCs)兔眼玻璃体腔注射后的生存情况及安全性。方法27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玻璃体腔注射1、2、4周组,每组9只兔。右眼为hUC—MSCs玻璃体腔注射组(实验组),左眼为培养液玻璃体腔注射组(对照组)。注射前后分别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节检查,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眼底检查,Tono—pen眼压计测量眼压。体外碳花氰荧光染料CM—Dil荧光标记hUC—MSCs。兔眼玻璃体腔hUC—MSCs注射后4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UC—MSCs在体内的存活情况,然后摘除眼球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hUC-MSCs玻璃体腔注射后4周,大量hUC—MSCs仍旧存活于玻璃体腔,结构完整。兔全身情况良好;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眼前节无明显改变;间接检眼镜和眼底照相检查显示实验眼和对照眼视网膜无明显改变;FFA检查显示注射后1、2、4周视网膜血管无异常荧光和荧光渗漏;注射前后各时间点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5,P〉0.05);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兔眼角膜、房角、晶状体、视网膜结构无明显变化。结论hUC—MSCs在玻璃体腔注射后4周仍存活于体内;hUC—MSCs玻璃体腔注射安全可行。
孙国玲汪建涛孟恒星吴建国李筱荣
HES1在小梁网细胞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2017年
目的:利用慢病毒包装系统使人眼小梁网细胞(HTMCs)稳定表达HES1 sh RNA并初步探索HES1在HTMCs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TMCs和HEK293FT细胞并进行传代,同时应用p LKO.1-puro sh RNA慢病毒载体构建HES1 sh RNA质粒。Lipofectamine 2000慢病毒包装法感染原代HTMCs,使其稳定表达HES1sh RNA/Scramble质粒。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ES1sh RNA的敲低效果及促纤维化细胞外基质蛋白(ECM)的表达变化;HTMCs增殖和迁移能力分别通过CCK-8细胞活性分析和Transwell计数实验进行分析。结果:原代细胞经过培养后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生长状态良好,形态符合HTMCs形态学特征。HES1 sh RNA有效下调HES1的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P<0.05)。同时,HES1 sh RNA组促纤维化ECM(FN;COL1;α-SMA)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Scramble组显著降低(P<0.05)。而Transwell计数实验显示HES1 sh RNA组HTMCs的迁移数量较Scramble组增加(P<0.05);CCK-8细胞活性分析实验表明抑制HES1表达对HTMCs的增殖活性影响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HES1 sh RNA的HTMCs细胞株。HES1可以影响HTMCs中促纤维ECM的生成及HTM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徐琳琪齐艳郭如如汪建涛
关键词:HES1细胞外基质小梁网细胞迁移细胞增殖
视网膜假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9年
视觉通路上的任何疾病都会影响视觉信号的传导,严重者甚至导致不可逆性盲。视网膜假体的研究是指在视网膜的不同部位植入相应的视网膜微电极,由植人物产生电信号或者释放神经递质,刺激并激活视网膜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从而使盲人或濒于盲的眼重新获得有用或部分有用视力。笔者分别介绍3类视网膜假体的结构组成、作用机制、植入方式、影响因素、优缺点及植入后效果和生物相容性等,以供同道参考。
邹媛媛汪建涛李筱荣
关键词:视网膜变性假体和植人物微电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结果的比较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 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30例重度非增生型DR患者40只眼,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前及治疗后2、7、14 d, 分别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观察激光光凝治疗前后患者黄斑功能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激光光凝治疗后2 d,mfERG P1波反应密度在1、3、5环分别为(131.79±50.92)、(37.50±17.27)、(24.07±11.49),与手术前(212.96±53.75)、(46.70±15.89)、(30.91±1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0,2.174,2.205;P〈0.05);N1波反应密度在1环为(60.39±20.69),与治疗前(107.11±44.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5,P〈0.01);P1波潜伏期在4环为(41.83±3.41),与治疗前(39.52±2.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5)。治疗后7 d,黄斑中央5°区域P1波、N1波的反应密度有所回升,至治疗后14 d分别上升至(179.70±47.10)、(81.11±34.18),但仍较治疗前(212.96±53107.11±44.63)有显著降低(t=3.840,2.746;P〈0.05);4环的P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41.78±3.57),与治疗前(39.52±2.64)相比,仍有显著延迟(t=-3.144,P〈0.01);至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9,P〉0.05);1环的N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20.67±3.85),与治疗前(18.78±3.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1,P〉0.05)。激光光凝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24.42±122.88),激光光凝后2 d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P〈0.05),治疗后14 d时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8,P〉0.05)。黄斑中央5°区域P1波反应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激光光凝前和�
杜蓓张红汪建涛徐延山李筱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