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松

作品数:33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建筑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砌体
  • 10篇混凝土
  • 9篇抗剪
  • 8篇砂浆
  • 8篇抗剪强度
  • 6篇砌筑
  • 6篇砌筑砂浆
  • 5篇砌体结构
  • 5篇抗震
  • 5篇混凝土梁
  • 5篇拔出法
  • 4篇原位
  • 4篇砌体抗剪强度
  • 4篇建筑
  • 4篇高层建筑
  • 3篇抗震加固
  • 3篇混合结构
  • 3篇剪力
  • 3篇荷载
  • 3篇钢筋

机构

  • 3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作者

  • 33篇杨松
  • 23篇蒋济同
  • 18篇杜德润
  • 11篇刘辉
  • 5篇杨树桐
  • 4篇董坤
  • 4篇魏振超
  • 2篇刘洋
  • 2篇王璨
  • 1篇王熙堃
  • 1篇孟珣
  • 1篇曹庆禺
  • 1篇刘正伟
  • 1篇刘辉
  • 1篇刘辉

传媒

  • 3篇建筑结构
  • 2篇建筑结构学报
  • 2篇复合材料科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混凝土与水泥...
  • 1篇建筑技术
  • 1篇工业建筑
  • 1篇山西建筑
  • 1篇工程与试验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首届全国工程...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端锚CFRP加固RC梁受弯性能研究
2023年
为研究端部锚固对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RC)梁高温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温度和荷载耦合作用下带有端部锚固的CFRP加固梁受弯性能试验,采用纯外贴、钢压板锚固和自锁式锚固等不同端锚形式,对比分析端部锚固措施对加固梁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外贴CFRP加固梁相比,端部锚固提高了加固梁常温及高温下的受弯性能;钢压板锚固在常温下可以有效限制CFRP端部剥离,CFRP强度利用率由43.6%提高至79.3%,极限荷载提高12%左右;但是温度达100℃后钢压板锚固无法限制CFRP剥离,承载力退化至未加固水平,加载过程中最大强度利用率只有50.5%;自锁式锚固法在任何温度下均可限制CFRP剥离,其破坏形式多为CFRP拉断,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CFRP强度利用效率;在试验温度100℃下极限荷载相比纯外贴形式的提高了22.7%,在试验温度120℃下极限荷载相比钢压板锚固试件仍提高10%。引入了承载力退化系数,给出了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端锚CFRP加固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董坤刘路杨松荆范华郝爱江
关键词:CFRP加固端部锚固受弯试验温度作用受弯性能
应力滞后效应对湿式外包钢加固小偏压钢筋混凝土构件极限承载能力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湿式外包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一种在实际工程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传统加固方法。以平截面假定为依据,从理论上推导后加角钢与原混凝土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外包型钢加固小偏压柱的力-力矩平衡方程。对一些具体工况的小偏压柱进行加固前后的应力状态分析和承载力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采用《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公式计算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规范公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但是对于加固前轴压比较大、偏心距较大的一些特殊情况安全富裕不够,建议在实际工程设计和规范修改时加以考虑。
蒋济同伊芸杜德润杨松
关键词:湿式外包钢应力滞后
框架-砌体混合结构的准混凝土、准砌体抗震加固方法研究
既有建筑中存在大量的框架-砌体混合结构,由于此类结构超出了规范所规定的范畴,属于超限混合结构,现行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法中并无可遵循的规范规定.提出两种对于此类超限混合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准混凝土、准砌体加固方法.先通过刚度...
蒋济同杜德润杨松王璨
关键词:混合结构抗震加固混凝土框架砌体结构
文献传递
分散筒建筑结构体系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的结构布置形式,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物新的结构体系。本发明的分散筒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物内部分散设置剪力墙筒体,相邻的剪力墙筒体之间通过梁连接。本发明传力路径明确,结构布置灵活,结构材料利用充分,结构竖向刚...
蒋济同杨松杜德润孟珣
文献传递
基于树脂预浸技术的短切Kevlar纤维增强CFRP-混凝土界面力学性能研究
2022年
为了提高CFRP(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性能,本文利用树脂预浸技术(RPC)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浸润处理,并采用短切Kevlar纤维对树脂层进行增强。随后,基于单剪试验,分析CFRP与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首先在黏结长度不变的条件下明确采用RPC技术的加固效果,通过对不同纤维掺量条件下界面极限黏结承载力分析,探究纤维的最佳掺量;其次,基于最佳掺量,分析不同黏结长度对不同处理方式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最佳掺量为9 g/m;。且不同黏结长度条件下,经RPC技术处理的界面极限黏结承载力相比未经处理的提高12.7%~142.9%。此外,增强界面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胶层剪切破坏并伴随少量混凝土的剥离。RPC技术可以对混凝土表层微裂缝进行填充,从而改变了传统加固方式中混凝土层剥离深度较大的破坏形式;散乱分布纤维的桥联作用,使得树脂层得到增强,抑制了裂纹的发展,从而提高了界面的黏结强度。
刘畅杨树桐杨松冯耀东徐铭崎
关键词:KEVLAR纤维CFRP
某框架-砌体混合承重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对某框架-砌体混合承重办公楼的抗震计算分析,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结合该工程的特点,对该建筑采取有效合理的抗震加固措施,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受力体系,将其加固为框剪结构。对同类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蒋济同郭红秋杨松
关键词:混合结构抗震加固框剪结构夹板墙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4
2020年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课内实验是培养创新应用人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下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下,该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和提升。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对《土木工程结构试验》课内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践。基于"强化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结合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视频录播手段,实现网络预习资料发布和预习效果反馈;通过网络预约时段的形式,实现试验小组灵活实操。该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自主思考及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授课效率,减少了试验仪器耗材损耗。
杨松董坤杨树桐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验教学
海水海砂混凝土无尺寸效应拉伸强度与断裂韧度的确定
2023年
海水海砂混凝土(seawater sea sand,SSC)在岛礁和临海工程建设中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海洋环境下,混凝土容易开裂,严重影响结构耐久性。为确保该新型混凝土在海洋环境下的安全服役,对SSC的断裂力学性能研究以及断裂参数的合理确定至关重要。然而采用传统方法,基于线弹性断裂理论确定的断裂参数,由于未考虑材料非均匀性的影响,不可避免存在尺寸效应。鉴于此,本文利用基于边界效应的非线性断裂理论,考虑材料的非连续性与非均匀性,确定SSC的真实断裂参数。配制最大骨料粒径d max为10和20 mm的海水海砂混凝土,分别进行高度为100和200 mm的三点弯曲梁试验,初始缝高比为0.1~0.7;并用淡水、河砂等质量替代海水、海砂配制普通混凝土(ordinary Portland cement,OPC)作为对照组进行试验。基于边界效应模型,通过引入混凝土平均骨料粒径,得到了SSC的真实无尺寸效应拉伸强度f_(t)及断裂韧度K_(IC),进而结合正态分布分析确定两断裂参数的均值以及具有95%保证率的上下限值,并利用得到的拉伸强度成功预测任意尺寸条件下SSC试件的极限荷载。结果表明:相同骨料级配下,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海水海砂混凝土断裂截面上骨料断裂的比例更高,SSC的拉伸强度及断裂韧度高于OPC;随着最大骨料粒径的增大,SSC和OPC骨料断裂的比例均减小,其断裂韧度K_(IC)均增加,f_(t)降低。所提模型及相关结果可为海水海砂混凝土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于淼杨树桐袁源杨松
关键词:断裂韧度
增强箍筋区域约束BFRP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2023年
将区域约束技术应用到BFRP筋混凝土梁中,并尝试利用增强的矩形螺旋BFRP箍筋约束受压区混凝土以增强受压区混凝土延性,对四根配置不同箍筋的区域约束BFRP筋混凝土梁进行抗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区域约束BFRP筋混凝土梁比BFRP筋普通混凝土梁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通过增强的箍筋约束受压区混凝土,可以大大增加受压混凝土的抗压延性,使得使用脆性BFRP筋的混凝土梁也可以具有优良的延性性能。
蒋济同秦腾齐共成杜德润董坤杨松刘辉
关键词:抗弯性能延性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转换梁的设计建议与应用
介绍关于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中各类转换梁受力的研究现况、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前人的相关试验研究结合一个设计实例,整理提出相关的设计建议。
蒋济同杨松
关键词:转换梁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