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盼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分子
  • 1篇凋亡
  • 1篇定向诱导分化
  • 1篇多能干细胞
  • 1篇学成
  • 1篇药物
  • 1篇药物释放
  • 1篇印迹聚合物
  • 1篇诱导多能干细...
  • 1篇诱导分化
  • 1篇人源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定向
  • 1篇体外定向诱导
  • 1篇体外定向诱导...
  • 1篇体外分化
  • 1篇体外释放
  • 1篇体外药物
  • 1篇体外药物释放

机构

  • 4篇江苏大学
  • 1篇苏州卫生职业...
  • 1篇如皋市人民医...

作者

  • 4篇杜盼
  • 3篇戈延茹
  • 2篇夏国华
  • 1篇孙锦秀
  • 1篇於学良
  • 1篇戚雪勇
  • 1篇徐希明
  • 1篇余江南
  • 1篇姜慧妍
  • 1篇韩晓雯
  • 1篇卢艺
  • 1篇李庆

传媒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中国药房
  • 1篇食用菌学报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人源多能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索人源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在体外二维条件下诱导分化生成肝细胞的条件,并初步探讨三维条件下hiPSCs的肝细胞诱导分化。方法:通过测定4种诱导培养基中白蛋白和甲胎蛋白含量,筛选诱导分化的最佳方案。用筛选出的最优培养基对hiPSCs进行二维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法、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中肝脏标志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细胞功能相关蛋白的含量;对hiPSCs进行三维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比二维与三维条件下肝细胞功能,并用HE染色法观察三维条件下形成细胞的形态。结果:二维条件下诱导分化23 d,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呈典型的肝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法、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到诱导分化后的细胞阳性表达肝脏特征蛋白(甲胎蛋白、白蛋白、角蛋白CK8、角蛋白CK18、SOX17),且与胚胎干细胞来源肝细胞(hESCs-HEPs)内含量相近;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显示,诱导形成的肝细胞具有正常肝细胞功能,表明hiPSCs已分化为肝细胞;HE染色结果显示三维条件下诱导形成的细胞具有明显双核,呈现典型肝细胞形态;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显示,三维条件下,诱导形成的肝细胞功能没有受到损伤,仍具有正常肝细胞功能。结论:在二维与三维培养体系下,采用最佳诱导分化方案,hiPSCs能够被诱导分化为肝细胞,且表达肝脏相关蛋白,并具有正常肝细胞功能。
杜盼余江南徐希明
关键词:体外分化
瓦尼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小分子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5
2014年
将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子实体95%乙醇提取物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后采用常压硅胶柱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9种结晶化合物。通过数字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电子碰撞质谱法或电喷雾电离质谱法进行质谱分析,采用核磁共振仪测定氢谱和碳谱来分析鉴定这些化合物,得知这些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豆甾醇(Ⅱ)、柚皮素(Ⅲ)、樱花亭(Ⅳ)、香豆素(Ⅴ)、东莨菪素(Ⅵ)、丁香酸(Ⅶ)、咖啡酸(Ⅷ)和山柰酚(Ⅸ),除化合物Ⅲ和Ⅳ外,其余7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
於学良卢艺杜盼夏国华戈延茹
关键词:小分子化合物
恩诺沙星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体外药物释放
2014年
以恩诺沙星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恩诺沙星印迹聚合物,并通过吸附试验优化其合成条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和吸附试验表征印迹聚合物的性质,并测定了各印迹聚合物在4种不同pH值介质中的药物释放性能。当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的比例为1∶8∶6时合成的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最佳。Scatchard模型分析显示,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印迹聚合物的最大表观结合量为66.8 mg/g。该印迹聚合物重新载药后的体外释放行为呈pH依赖性,但突释现象较严重。
王董云李庆杜盼戈延茹戚雪勇
关键词:恩诺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体外释放
杨黄总黄酮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杨黄总黄酮对人肝癌Hep 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备杨黄总黄酮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5-氟尿嘧啶(50μg/ml)与不同质量浓度杨黄总黄酮(10、20、40、80、100μg/ml)作用于Hep G2细胞24 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以计算抑制率与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不同质量浓度杨黄总黄酮(40、80、100μg/ml)作用于Hep G2细胞72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情况与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杨黄总黄酮含量为464.5 mg/g。10、20、40、80、100μg/ml杨黄总黄酮对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6.46±1.74)%、(8.19±1.08)%、(23.19±2.77)%、(42.09±1.46)%和(58.18±1.89)%,抑制率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IC50为93.9μg/ml。40、80、100μg/ml杨黄总黄酮作用于细胞72 h后细胞凋亡率增加,并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随着杨黄总黄酮质量浓度增加,S+G2期细胞比例增加。结论:杨黄总黄酮可诱导Hep G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将细胞阻滞于S+G2期有关。
孙锦秀姜慧妍杜盼韩晓雯夏国华戈延茹
关键词:总黄酮抗癌活性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