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雪梅

作品数:37 被引量:150H指数:6
供职机构: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糖尿
  • 26篇糖尿病
  • 11篇病变
  • 8篇2型糖尿
  • 8篇2型糖尿病
  • 6篇胰岛
  • 6篇神经病变
  • 5篇胰岛素
  • 5篇糖尿病足
  • 5篇胶囊
  • 4篇糖尿病性
  • 4篇加味
  • 3篇单纯型
  • 3篇动脉
  • 3篇神经病
  • 3篇视网膜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 3篇糖尿病性视网...
  • 3篇糖尿病性视网...

机构

  • 31篇贵阳中医学院...
  • 7篇贵阳中医学院
  • 3篇中南大学
  • 3篇贵阳中医学院...
  • 2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第...

作者

  • 35篇李雪梅
  • 15篇杨娟
  • 8篇徐寒松
  • 8篇赵胜
  • 7篇倪洪岗
  • 6篇孔德明
  • 5篇杨传经
  • 4篇张春玲
  • 3篇王安宇
  • 3篇曹永芬
  • 2篇周文学
  • 2篇周晓春
  • 2篇姜鹤群
  • 2篇施宽德
  • 2篇周多强
  • 2篇赵伟
  • 1篇邢玫
  • 1篇郭世平
  • 1篇李晓玲
  • 1篇李莉

传媒

  • 4篇贵州医药
  • 4篇贵州省中西医...
  • 2篇中医杂志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药学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河南中医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云南中医中药...
  • 1篇中国药师
  • 1篇中西医结合杂...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90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续命降糖方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观察续命降糖方联合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糖尿病足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0)采用基础治疗+口服续命降糖方+静滴PGE1并与对照组(n=20)采用基础治疗+静滴PGE1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疗效判定、治疗前后下肢血管超声及血凝指标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0%,对照组为65.0%,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腘动脉及足背动脉管腔内径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扩大(P<0.05),治疗组用药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显著升高,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有显著降低。结论续命降糖方联合PGE1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显著,明显提高了溃疡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
杨传经徐寒松王安宇李雪梅赵胜张春玲
关键词:糖尿病足前列腺素E1
使用遗传学可示踪转基因斑马鱼技术进行甲硝唑诱导胰岛β细胞破坏和再生的初步研究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长期血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在疾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据统计2000年底世界糖尿病患者己达1.5...
李珊珊孔德明李雪梅
文献传递
续命降糖方联合PGE1治疗糖尿病足4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续命降糖方联合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糖尿病足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0)采用基础治疗+口服续命降糖方+静滴前列腺素E1并与对照组(n=20)采用基础治疗+静...
杨传经徐寒松王安宇李雪梅赵胜张春玲
关键词:糖尿病足前列腺素E1
文献传递
加味四顾汤对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血浆β-内啡呔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加味四顾汤对2型糖尿病(T2DM)痛性神经病变患者血浆β-内啡呔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T2DM痛性神经病变患者72例,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治疗组各24例,同期选择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各病例组在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凝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服卡马西平0.1 g/次、3次/d,治疗组加服加味四顾汤200 mL、3次/d。1个月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β-内啡呔水平,参照疼痛数字分级法(NRS)分析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各病例组血浆β-内啡呔水平治疗前明显低于NC组(P均<0.05),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空白组、对照组(P均<0.05)。各病例组治疗后N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NRS评分明显低于空白组治疗后(P均<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疼痛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空白组(P均<0.05)。结论 T2DM痛性神经病变患者血浆β-内啡呔水平下降;加味四顾汤可升高其血浆β-内啡呔水平,提高痛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
倪洪岗李雪梅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病变Β-内啡呔
2型糖尿病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hs-CRP、ET-1关系的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的相关性。方法:将62例T2DM患者,根据双下肢胫后动脉IMT分为两组,分别测定hs-CRP、ET-1,同时测定血脂、血压等指标,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hs-CRP、ET-1均明显增高(P<0.05,P<0.01);在糖尿病组中,胫后动脉IMT≥1mm组hs-CRP、ET-1均明显高于IMT<1mm组(P<0.01)。结论:hs-CRP、ET-1是影响T2DM患者胫后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炎症反应与内皮损伤可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周晓春李雪梅
关键词: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皮素-1
腕踝针治疗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明确腕踝针防治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腕踝针及体针治疗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各30例,西医常规治疗30例,3组进行临床效果与实验室检查的对比研究。结果:腕踝针治疗组及体针治疗组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腕踝针治疗组与体针治疗组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腕踝针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能使血糖、血脂代谢得到改善,降低血流粘稠度,恢复周围神经细胞功能。
姜鹤群施宽德李雪梅周文学王少龙曹永芬
关键词:糖尿病末梢神经炎腕踝针血脂血液流变学
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由于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是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进展的病因之一,故纠正或减轻胰岛素抵抗可减慢或防止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糖尿病病人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进一步恶化。由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减轻胰岛素抵抗的最有效的药物,可以预期这类药物治疗将减慢或防止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因此,通过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及其与口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联合治疗,了解其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近期血糖控制的影响。
倪洪岗李雪梅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吡格列酮
腕踝针疗法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30例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明确腕踝针疗法防治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腕踝针疗法及体针疗法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各30例,与西医常规治疗组30例进行临床效果与实验室检查的对比研究。结果:腕踝针治疗组及体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而腕踝针治疗组与体针治疗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腕踝针疗法能使血糖、血脂代谢得到改善,降低血液黏稠度,恢复周围神经细胞功能,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具有确切的效果。
姜鹤群施宽德李雪梅周文学曹永芬
关键词:腕踝针治疗组末梢神经炎糖尿病体针
2型糖尿病患者股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超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1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股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的相关性。方法62例T2DM患者根据双下肢股浅动脉IMT分为两组(IMT>=1mm和IMT<1mm),分别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同时测定血脂、血压等指标,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hs-CRP、ET-1均明显增高(P<0.05;P<0.01),而其中股浅动脉IMT≥1mm组hs-CRP、ET-1均明显高于内膜中层厚度<1mm组(P<0.001);hs-CRP、ET-1是影响T2DM患者股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正相关因素。结论炎症反应和内皮损伤可能在T2DM下肢大血管病变中起重要的作用。
周晓春李雪梅
关键词:2型糖尿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1
消渴化瘀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的临床观察
2011年
目的探索消渴化瘀胶囊在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T2dM)并颈动脉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2例T2dM颈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9例予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糖、降脂、降压、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33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渴化瘀胶囊,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血内皮素-1(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一氧化氮(NO)、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疗效有明显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消渴化瘀胶囊联合西医基础治疗T2dM颈动脉病变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②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以作为预知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敏感指标,内皮细胞损伤、舒血管因子释放减少及炎症反应是T2dM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消渴化瘀胶囊治疗T2dM颈动脉病变可能是通过修复内皮细胞损伤和释放舒血管因子及抑制炎症反应,改善颈动脉厚度,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④消渴化瘀胶囊临床用药是安全的,可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周多强李雪梅杨娟郭世平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