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忠

作品数:8 被引量:22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气候
  • 4篇林线
  • 4篇高山林线
  • 3篇天山北坡
  • 3篇土壤
  • 2篇三工河流域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属性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黄河中游
  • 1篇典型流域
  • 1篇雪岭云杉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反演
  • 1篇云杉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变化
  • 1篇山带
  • 1篇生境
  • 1篇水文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土资源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李艳忠
  • 5篇罗格平
  • 4篇冯异星
  • 3篇许文强
  • 3篇尹昌应
  • 3篇戴丽
  • 3篇韩其飞
  • 2篇刘昌明
  • 2篇周德成
  • 2篇鲁蕾
  • 2篇刘小莽
  • 2篇梁康
  • 2篇白鹏
  • 1篇李超凡
  • 1篇刘雪华
  • 1篇朱磊
  • 1篇董鑫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人民黄河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40年岷山地区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的生境格局动态被引量:17
2016年
好的生境质量是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必备条件,生境质量的变化将对动物的生存产生深远影响,定量客观的评估生境变迁过程显得尤为必要。川金丝猴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评定其生境质量变化过程有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3S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为研究川金丝猴生境格局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以岷山白河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陆地资源卫星的MSS/TM/OLI遥感影像,并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获取了5个时期的覆被类型空间分布图;根据NDVI与郁闭度的相关性获取了研究区郁闭度的时空变化信息。然后,通过对野外观测数据的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获取了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特征,并结合AHP方法构建了川金丝猴生境质量的评价体系,对5个时期的生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最后定量分析了40年来川金丝猴的生境格局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0年来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的生境经历了由良好到不断恶化,再到逐渐恢复的过程,其中最适宜和适宜生境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不适宜和勉强适宜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1975—1982年时段内,各生境等级变化剧烈,尤以最适宜和不适宜等级变化显著,生境质量整体呈恶化趋势;1982—1994年,各生境等级变化剧烈程度较前一时期有所缓和,生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呈良性发展趋势;1994—2003年时段内,研究区内生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恶化状况得到了缓解;2003—2014年时间段内整体质量改善的速度明显减缓,生境质量达到平衡状态。除1975—2014时段外,前4个时段的各综合变化指标呈现递减趋势,前期生境等级变化剧烈,后期趋缓。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为导致生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20世纪80年代生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为干扰因素明显增加。研究
李艳忠董鑫刘雪华
关键词:气候变化
亚洲中部干旱区高山林线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展望被引量:8
2011年
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和森林对气候的反馈作用是全球变化研究前沿,也是森林生态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亚洲中部干旱区山地森林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正经历着显著变化,其中以高山林线的变化最具代表性。植被带谱清晰的天山北坡近50 a气候变异明显,是研究高山林线变化的理想区域。采用摄影测量技术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手段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对亚洲中部干旱区高山林线变化的探讨,揭示近50 a来亚洲中部干旱区高山林线森林上限和下限变迁特点与过程;并利用Landsat TM、Terra/Aqua MODIS、AMSR_E等遥感影像、气象和测点数据,定量反演林线内土壤温度、水分、冠层温度等控制森林分布与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揭示林线变迁驱动机制,将深化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并丰富森林生态学的内容。
罗格平戴丽李艳忠鲁蕾
关键词:高山林线气候变化遥感反演
植被恢复工程对黄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9
2016年
剧烈的人类活动可快速地改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格局,并对地表参量和水文要素产生深刻的影响。论文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Grain for Green Project,GGP)的重点区黄河中游为例,利用5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区域LUCC的过程与趋势,并探讨了GGP对下垫面地表参量及水文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GGP并未显著地改变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但改变了各土地类型的转换速度和平衡状态。GGP实施前各类型间相互转换频繁,处于动态平衡态势,而GGP实施后以土地类型单向转换为主,处于不平衡态势,以耕地单向转为林草地为主。2)不同子流域间LUCC存在差异。GGP前汾河流域变化速度较其他区域快,呈准平衡状态;工程实施后的前期,河龙区间与渭河流域的净变化率以及总变化率较快,而后期差异不显著,呈不平衡状态。3)GGP显著地改变了下垫面地表参量和水文要素。GGP的实施使得NDVI、LAI和发射率显著增加,而反照率显著下降,以河龙区间尤为显著;径流系数显著下降,而蒸散发系数显著增加,尤以河龙区间表现显著。
李艳忠刘昌明刘小莽梁康白鹏冯异星
关键词:黄河中游水文要素
近50a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区典型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19
2010年
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焦点。大规模土地开发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影响的定量评估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评价长时间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干旱区典型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期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信息。选择的研究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干旱区水土开发的典型代表区域。以1962年地形图,1976、1989、1999和2008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利用数学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重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0a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耕地和建设用地"涨势"显著,未利用地和林地"落势"较明显,草地和水域先"涨"后"落",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态,单向转换频繁。(2)研究区景观破碎度和多样性增加,优势度减小,各景观类型间差异缩小,异质性程度和景观结构复杂性加大。(3)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流域景观格局,导致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均匀化和破碎化。最后,提出通过发展大规模集约化农业降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景观格局负面生态效应的观点。
冯异星罗格平周德成韩其飞鲁蕾许文强朱磊尹昌应戴丽李艳忠
关键词:土地利用玛纳斯河流域干旱区
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高山林线植被与土壤的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开展干旱区高山林线植被与土壤关系的研究,对干旱区乃至全球的林线成因和动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新疆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高山林线为研究区,结合林线植被特征,使用仪器监测数据、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结果,对比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和3种典型林线植被(云杉Picea schrenkiana Fisch.et Mey.、欧亚圆柏Sabina vulgaris Ant.和草地)覆被下土壤的湿度、温度、养分和其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云杉下土壤深层(20-35 cm)湿度增加,表层(0-5 cm)湿度先降后升;夏季和春季,林线处表层土壤湿度由云杉向欧亚圆柏再向草地逐渐降低;在林线位置,生长季欧亚圆柏的深层土壤湿度明显大于云杉,冬季欧亚圆柏土壤表层温度大于云杉(温差10℃左右)。林线处土壤有效养分呈表聚现象,且云杉覆被的土壤有机质高于欧亚圆柏。林线处的植被分布可由水热条件、AK、p H和SOM进行高精度模拟;林线处的土壤属性是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戴丽罗格平许文强冯异星李艳忠李超凡
关键词:天山北坡林线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三工河流域
黄河中游植被变化对水量转化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0
2016年
基于遥感数据分析了黄河中游植被变化特征,借助自主构建的HIMS-VIH模型,模拟了黄河中游11个子流域1980—2013年的蓝水—绿水动态转化过程。结果显示,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相比,2000年以来11个子流域的叶面积指数(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呈增大趋势,其中以河口镇—龙门区间变化最为显著。对蓝水(径流)而言,与1980—1999年相比,2000—2013年大部分子流域的径流和径流系数显著减小。植被的增加导致绿水(蒸散发)明显增加,从而使蓝水下降。随着1999年以来水土保持措施大幅度的持续实施,目前黄河中游水热条件与植被状况已达到一个阶段性相对稳定状态,如果退耕还林(草)等水土保持措施维持现状,那么今后林草植被耗水将随气候(降水)变化而波动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黄河水量可能会因水热条件的制约而不再大幅度地减少。
刘昌明李艳忠刘小莽白鹏梁康
关键词:绿水植被变化黄河中游
天山北坡高山林线分布的生态地理特征被引量:10
2012年
综合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和实地勘察资料识别天山北坡高山林线分布格局,结合区域气象数据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天山北坡林线分布的生态地理特征。结果表明:①天山北坡林线分布高度大约在2 600~2 850m,从西向东林线分布高度呈上升趋势,奇台至巴里坤段林线高度上升最为显著;伊犁河谷段与玛纳斯段林线垂直宽度较宽。②影响天山北坡林线分布高度的关键气候因子为生长季温度(如年生物学温度3.35℃,最热月均温10.49℃,生长季均温8.26℃),特别是年生物学温度,能较好的指示天山北坡高山林线分布位置,且各气候指标均在全国均值范围之内,而影响巴音布鲁克地区森林发育的主要原因为冬季低温干旱。③伊犁林线过渡带和玛纳斯林线过渡带有机质、全氮及全磷的含量最高;酸碱性大致以阜康林线为界,向西呈酸性,向东呈碱性;土壤营养物质主要分布于表层(0~10cm),深层(30~80cm)含量低且变化不显著,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下层土壤pH值从西向东逐渐由弱酸性向弱碱性过渡;电导率空间变异性较强,各层变化特征不显著。
李艳忠罗格平周德成尹昌应韩其飞
关键词:天山北坡高山林线气候指标土壤属性雪岭云杉
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中山带森林发育与气候土壤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开展干旱区山地森林发育状况及其土壤因素影响的分析,对干旱区乃至全球山地森林带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区,主要利用森林调查与遥感影像数据,确定该流域森林带的分布状况,并结合流域气象与土壤采样数据,重点分析气候土壤因素对森林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流域森林带位于海拔1 510~2 720 m,胸径与树高随海拔增加呈双峰曲线;其中胸径两个峰值分别位于约海拔2 000 m与2 550m,而树高峰值分别为海拔2 100 m与2 600 m,均稍高于胸径的峰值海拔高度;2.在森林带内,年均温随海拔高度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最冷月均温(1月)则表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与其他地区相比,该流域高山林线年均温较高,最冷月均温相差较大,而最热月均温差异不明显;年降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海拔2 000 m左右达到最大值。土壤属性随海拔递增呈规律性的变化趋势:森林带内海拔约2 000~2 700 m树木发育较好,其有机质、全磷及全氮含量较高;CaCO3,pH值及电导率最小值与海拔2 000 m的最大降水带恰好吻合;土壤A层(0~10 cm)有机质、全磷及全氮含量与B(10~30 cm)、C(>30 cm)层差异显著,表明营养物质"表聚现象"明显,成土条件作用于土壤的深度较浅,而CaCO3,pH值与电导率各层间差异不显著。3.森林带分布格局是由降水、温度、海拔以及土壤营养等因素综合控制,方差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为限制森林带内雪岭云杉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各生态因子对森林发育影响的作用地位为:土壤营养>降水>海拔>温度。
李艳忠罗格平许文强尹昌应韩其飞冯异星
关键词: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气候条件土壤属性高山林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