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自保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大血管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梗
  • 1篇眩晕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药物综合治疗
  • 1篇异丙嗪
  • 1篇预后
  • 1篇致死
  • 1篇溶栓
  • 1篇溶栓后
  • 1篇前循环
  • 1篇轻型
  • 1篇球蛋白

机构

  • 7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湘雅医院

作者

  • 7篇李自保
  • 5篇储照虎
  • 3篇马领松
  • 3篇赵守财
  • 2篇黄显军
  • 2篇黄婷婷
  • 1篇高家林
  • 1篇何春玲
  • 1篇徐阳
  • 1篇李秀云
  • 1篇杜小平
  • 1篇刘新峰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安徽医学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静脉溶栓的1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n=33)与非出血转化组(n=146)。对可能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区分度和拟合度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OR=2.800,P=0.036)、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OR=1.206,P<0.001)、中重度脑白质疏松(OR=2.897,P=0.034)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7.789+1.030×心房颤动+0.187×基线NIHSS+1.064×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症,其区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1,95%CI∶0.781~0.941)和拟合度(χ^(2)=9.641,P=0.291)较好。结论伴有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心房颤动、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值得临床工作者重视。
卞静黄婷婷李自保徐阳赵守财储照虎
关键词:静脉溶栓出血转化
非酒精性Wernicke脑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Wernicke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的18例非酒精性W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体内维生素B1缺乏均可导致非酒精性WE的发生;临床可表现为精神及意识障碍、眼外肌麻痹和共济失调三联征,但典型的WE三联征仅有3例(16.7%),其余往往以其中1种或2种表现为主,精神及意识障碍最常见(77.8%),而眼外肌麻痹(33.3%)和共济失调(27.8%)相对较少;影像学检查以头颅MRI为首选,病灶多对称性分布于脑中线结构附近,最常见累及部位是丘脑内侧、第三脑室周围(61.1%)、中脑导水管周围区域(55.6%)、乳头体(38.9%);18例患者经及时的大剂量补充维生素B1,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各种引起维生素B1缺乏的因素均可为WE的病因,识别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性头颅MRI改变,对WE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李自保马领松赵守财杜小平储照虎
关键词:WERNICKE脑病病因
Epley法复位无效的急性期重度周围性眩晕药物综合治疗的疗效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药Epley法复位无效的急性期重度周围性眩晕患者物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104例Epley法复位无效的重度周围性眩晕病人,遵照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药物综合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各52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倍他司汀及安慰剂,药物综合治疗组给予倍他司汀、氟桂利嗪及异丙嗪联合治疗。观察2组发病第1、3、7天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使用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ventory,DHI)评估躯体、情感和功能状况。结果 药物综合治疗组在第1、3、7天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综合治疗组DHI各项评分治疗7d后改善情况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对于Epley法复位无效的重度周围性眩晕急性期患者,倍他司汀、氟桂利嗪联合异丙嗪治疗可能更为有效。
李自保黄显军马领松储照虎
关键词:周围性眩晕氟桂利嗪倍他司汀异丙嗪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 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短期功能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卒中登记系统(自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以及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卒中数据库(自2017年1月至12月)中LAA性脑梗死患者689例,根据三维时间飞跃法MRI血管成像(3D-TOF-MRA)结果并结合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将研究对象分为fPCA组(n=185)和非fPCA组(n=504)。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通过患者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其短期功能预后。分析fPCA与LAA的相关性并明确LAA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fPCA组与非fPCA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CA不是前后循环LAA性脑梗死患者严重程度及短期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但年龄是LAA性脑梗死患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fPCA是常见的脑血管变异类型,但对LAA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无显著影响。
李自保黄显吕佳刘新峰
关键词:脑梗死预后
1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血管内治疗疗效观察
2021年
目的观察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10月在本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3例急性前循环闭塞性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成功再灌注率、术后出血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24 h NIHSS、7 d NIHSS、90 d mRS评分。结果13例患者成功再灌注率达100%、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0例、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7.69%),24 h NIHSS评分平均3(1,4)分与基线NIHS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7 d NIHSS平均1(0,4)分与基线NIHS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90天预后优异率(mRS评分≤1分)达100%,90天内无死亡。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轻型卒中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卞静李秀云黄婷婷李自保赵守财储照虎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免疫球蛋白及激素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年
根据肌力及有无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将患者分为两组,对两组各治疗方案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在肌力Ⅲ级及以上且无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组,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激素显效率分别为53.3%、54.5%、58.3%,总有效率:93.3%、90.9%、100%,;而肌力Ⅲ级以下、有球麻痹或呼吸肌麻痹组,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激素显效率分别为0%、30.0%、55.6%,总有效率:12.5%、70.0%、88.9%。在肌力Ⅲ级及以上且无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组,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激素均可作为GBS的治疗方案,但在肌力Ⅲ级以下、有球麻痹或呼吸肌麻痹组,激素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免疫球蛋白+激素在某些方面可能优于单用免疫球蛋白。
李自保马领松储照虎黄显军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免疫球蛋白激素
回顾性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对2型糖尿病病人非致死性心梗和脑梗一级预防的作用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小剂量阿司匹林对2型糖尿病病人非致死性心梗和脑梗一级预防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内分泌科2次以上(住院间隔3个月以上)的40岁至90岁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医院HIS系统查询病人门诊及住院档案,根据患者第一次就诊后1年内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使用组及阿司匹林未使用组,并收集患者第一次就诊时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记录患者实验室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肌酐、血小板等指标,并记录其就诊过程中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房颤、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等并发症。使用卡方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及第一次使用阿司匹林后5年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结果:4176例患者中,2137例为2型糖尿病,417例符合入组条件,其中男性198例,女性219例,阿司匹林使用组为224例,非使用组为193例。与非使用组相比,阿司匹林使用组脑梗死发病率无明显差别(χ^(2)=0.820,P=0.365),非致死性心梗发病率低于阿司匹林非使用组(χ^(2)=10.099,P=0.01),而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非使用组(χ^(2)=5.425,P=0.020)。在阿司匹林使用组的亚组分析中,<60岁的患者比≥60岁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发病率低,风险比为0.428(95%CI:0.255-0.719,P=0.001);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脑梗死发病率较高,风险比为1.574(95%CI:1.018-2.434,P=0.041)。结论:在这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非致死性心梗的发病率,但对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无明显影响,且明显增加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慎重考虑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非致死性脑梗死
曾晓凡许宜琪刘书吴茜李自保何俊俊金岳龙赵永莉何春玲高家林
关键词:阿司匹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