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畅

作品数:6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地震
  • 4篇地震前
  • 4篇震前
  • 3篇地震前兆
  • 3篇前兆
  • 3篇倾斜仪
  • 3篇重力仪
  • 2篇地震观测
  • 2篇震颤
  • 2篇强震
  • 2篇强震前
  • 2篇固体潮
  • 1篇地脉动
  • 1篇地震观测技术
  • 1篇地震观测仪
  • 1篇地震前兆监测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网
  • 1篇地震预测
  • 1篇信号

机构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作者

  • 6篇蒋骏
  • 6篇李畅
  • 6篇张雁滨
  • 5篇陈德璁
  • 3篇马晓飞
  • 3篇林钢
  • 2篇杨辉
  • 2篇田卫卫
  • 2篇李胜乐
  • 1篇吕永清
  • 1篇张云鹏
  • 1篇张祚成
  • 1篇李玉莲
  • 1篇万晓辉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被引量:28
2010年
在中国地震台网的宽频数字地震计和倾斜、重力仪的观测中,记录到来自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台风)引起的震颤波.通过对2006年来自西太平洋的全部热带气旋的分析,以及所观测到的震颤波与气旋运动过程中强度的变化、运动路径、观测点与其之间的距离变化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震颤信号的持续时间与热带气旋的生命过程基本相符,其中出现强震颤的时间大多为2~3天,特征为信号的包络线呈纺锤状叠加在观测背景上,震颤波的主要频率范围为0.13~0.33 Hz(周期:3~7 s).我国内陆大部分区域内的宽频地震计、重力仪、倾斜仪等都能清晰记录到这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震颤波的强度主要与热带气旋的强度、运动路径以及气旋中心到地震观测台站的距离这几个因素直接相关;而震颤波的变化过程与热带气旋的运动和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其中强震颤波的出现时间与气旋过大陆板块边界进入大陆架的时间一致.经对热带气旋的结构、运动规律及动力学特点的了解分析,初步分析认为其主要源于热带气旋运动过程中与浅海区大陆架及陆地表面的摩擦、气压载荷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海浪对地壳板块的冲击,及板块边界断层对气旋扰动的响应.此外,我们对北印度洋孟加拉湾生成并在缅甸登陆的热带气旋也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与西太平洋相比,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对我国大陆的地震观测而言信号较弱.
张雁滨蒋骏李胜乐陈德璁杨辉李畅
关键词:热带气旋西太平洋最大风速大陆架
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的传递函数与响应特征被引量:12
2010年
介绍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报道HUST台站用其观测到的"震颤异常波"。给出仪器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固体潮观测仪器的特点和参数检验,并对观测现象进行分析解释。
蒋骏陈德璁林钢张雁滨马晓飞李畅
关键词:重力仪倾斜仪传递函数固体潮
宽频地震观测中强震前的异常波动信号探究被引量:4
2008年
强震前后,在长周期地震观测仪的观测中常能记录到一些异常的地动信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Kizawa以应变仪和重力仪记录到大地震前的前驱波信号的报道(Kizawa T.1972)。2001年在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前的几天,我国新疆地震台网的多个台站也同时观测到了低频波信号。但这类强震前的异常信号的普遍性,以及与强震的关联性一直存在不少疑问。本文报道了我们近期所做的相关探索。
张雁滨蒋骏吕永清李胜乐杨辉李畅田卫卫
关键词:地震观测仪波动信号异常信号强震前地震台网地震前
应用地震连续形变观测技术有效监测地震前兆被引量:3
2011年
依据地震观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大量观测事实,给出统一的地震连续形变观测技术仪器的特性曲线,分析和解释其对"前兆"信息响应差异的根本原因。地震连续形变前兆仪器对地震及其前兆响应的差异是因为仪器的传递函数不同和特性所致;其前兆观测中的分钟值采样数据中发现的震颤异常波,只是真实信号的一种"混叠"或映射,难以反映真实的地面运动。强震前的震颤异常波是否与地震有关?是否是震兆?尚需做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蒋骏张雁滨林钢陈德璁李畅马晓飞
关键词:地震观测技术重力仪倾斜仪地震前兆监测
固体潮观测中的震颤异常波被引量:24
2012年
在地震与固体潮台站的日常监测中,常发现有一些异常"脉动"信号叠加在固体潮曲线上.这些异常"脉动"与宽频带数字地震计的观测在时间上同步、一致,其中的一部分由发生在西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引起,而其他的则大多与强地震相伴随,统称为震颤异常波.本文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地震与固体潮观测台站(HUST)的概况,报道了该台应用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观测记录到的大量震颤异常波事例.大量观测事实表明:中国固体潮台站记录的震颤异常波,绝大多数只在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的低通滤波1通道(LP1)出现,而在其低通滤波2通道(LP2)和其他固体潮仪器中则罕有发现;震颤异常波的包络线大多呈"纺锤状"或"尾巴状",持续时间多为1~3天.通过对震颤异常波和固体潮观测仪器的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震颤异常波实际上就是一种来源复杂的地球脉动信号,响应范围广泛,可被宽频带数字地震计和固体潮仪器记录.由西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异常波的主要周期在3~7s范围,而强震前的震颤异常波则除此外,还包含10~60s及更长周期的信号.固体潮仪器对震颤异常波响应的差异是因为仪器的传递函数不同和特性所致.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分钟值采样数据中的震颤异常波,只是真实信号的一种"混叠"或映射.强震前的震颤异常波是否与地震有关?是否是震兆?尚需做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蒋骏张雁滨林钢陈德璁李畅张云鹏马晓飞万晓辉
关键词:固体潮重力仪倾斜仪地脉动地震前兆
汶川8.0级地震前的“震颤异常波”甄别被引量:5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带给人类和社会无比巨大的影响和冲击。虽然地震预测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强震前是否有前兆?地震前兆的观测与识别,以及地震能否被预测等,既是地震科技进步的关键,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蒋骏张雁滨李畅陈德璁田卫卫张祚成李玉莲
关键词:地震前兆震颤地震预测强震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