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瑾瑜

作品数:16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6篇角膜
  • 9篇准分子
  • 9篇准分子激光
  • 9篇激光
  • 9篇分子
  • 8篇近视
  • 7篇上皮
  • 6篇准分子激光角...
  • 5篇手术
  • 5篇切削术
  • 5篇准分子激光角...
  • 5篇准分子激光角...
  • 5篇激光角膜切削...
  • 5篇角膜切削
  • 5篇角膜切削术
  • 4篇术后
  • 4篇磨镶术
  • 4篇角膜上皮
  • 3篇上皮瓣
  • 3篇皮下

机构

  • 16篇汕头大学

作者

  • 16篇李瑾瑜
  • 16篇张日平
  • 15篇孙丽霞
  • 5篇王贤
  • 5篇刘彩霞
  • 5篇张铭志
  • 1篇熊露
  • 1篇夏红和
  • 1篇蒋晶晶
  • 1篇彭润华

传媒

  • 4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眼科
  • 2篇Eye Sc...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广州医药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眼科学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ransPR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及后表面高度变化的研究
张日平彭润华孙丽霞李瑾瑜
两种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厚度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对Hansatome自动旋转式显微角膜刀及AmadeusⅡ自动平推式显微角膜刀制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角膜瓣厚度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来我院行LASIK的患者50例100眼,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Hansatome显微角膜刀160μm刀头制作角膜瓣,另一组用AmadeusⅡ显微角膜刀140μm刀头制作角膜瓣。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及术中角膜基质床厚度测量,从而计算角膜瓣厚度。所有的患者均先行右眼手术再行左眼。对两组患者实际切削的角膜瓣厚度进行对比,同时对两种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厚度左右眼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ansatome组实际角膜瓣厚度67~158(平均98.70±18.04)μm;AmadeusⅡ组实际角膜瓣厚度69~171(平均110.60±16.47)μm,两种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nsatome组右眼104.40±18.78μm,左眼93.00±15.61μm,两眼角膜瓣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adeusⅡ组右眼115.12±18.74μm,左眼105.20±12.29μm,P=0.024,患者左眼角膜瓣均比右眼要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LASIK术中角膜板层刀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计值有一定的偏差,术中测量角膜瓣厚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日平张铭志孙丽霞李瑾瑜
关键词:LASIK角膜板层刀角膜瓣
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患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3例86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EK手术,45例90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IK手术。对所有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3月裸眼视力达到1.0的比例进行比较,对术后1月、3月残余屈光度、角膜像差结果按屈光度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月裸眼视力达1.0比例者较LASEK组多,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3月残余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度近视组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3月角膜像差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度近视组患者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角膜像差均有所增加,术后3月LASEK组像差有所恢复,较LASIK组像差值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视力及屈光预测性良好,利用LASEK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较LASIK手术更有利于角膜像差的恢复。
张日平孙丽霞李瑾瑜王贤刘彩霞
关键词:非球面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视觉质量
LASIK手术前后角膜滞后量与角膜阻力因子变化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变化量,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及近视散光患者70眼(38例),术前与术后6个月各项参数分别由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非接触眼压仪、超声角膜测厚仪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分析LASIK手术前后△CH,△CRF与术前、手术设计等参数的相关性,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手术前后CH分别为(10.05±1.36),(8.15±0.90)mm Hg(1 mm Hg=0.133 k Pa),CRF分别为(9.91±1.38),(6.92±0.88)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H与△CRF分别为(1.90±1.15),(2.99±1.23)mm Hg。△CH与术前CH,CRF,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预计切削深度(ablative depth,AD)以及AD/CCT呈正相关;△CRF与术前CH,CRF,IOP,AD,AD/CCT,术前等值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以及预计基质床厚度(residual stromal bed’s thickness,RSBT)有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LASIK手术前后△CH,△CRF与术前、手术设计等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回归方程为:△CH=-6.182+0.658CH术前+8.421AD/CCT(R2=0.639,P<0.01),△CRF=-0.007+0.725CRF术前-0.014RSBT(R2=0.689,P<0.01)。结论:LASIK术前后CH与预计AD和角膜厚度比值密切相关,CRF变化量与预计角膜RSBT密切相关,在设计手术时应慎重考虑预计AD与预计RSBT。
孙丽霞张铭志张日平熊露李瑾瑜李森茂
关键词:角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散光术后散光的矢量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治疗近视散光的效果,探讨影响散光矫正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且术后坚持随访3个月的患者99例(167眼),分成低散光组(-0.25~-0.75D)和相对高散光组(-1.00~-4.75D).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对手术前后散光的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和评估,手术前后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影响散光矫正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前主觉验光球镜度为(-3.57±1.22)D,散光度为(-0.93±0.62)D.术后3个月主觉验光球镜度为(+0.12±0.25)D,散光度为(-0.04±0.23)D.目标矫正散光量绝对值(|TIA|)为(0.86±0.58)D,手术矫正散光量绝对值(|SIA|)为(0.87±0.59)D,误差量绝对值(|DV|)为(0.10±0.21)D,误差值(ME)(0.01±0.17)D,误差角(AE)(1.49±13.27)°,矫正指数(CI)为0.98±0.33.|SIA|与|TIA|呈正相关(r=0.94,P〈0.001).|AE|与|DV|呈正相关(r=0.83,P〈0.001).ME与|SIA|呈正相关(r=0.23,P〈0.001).2组|DV|、ME和CI相似;低度散光组的|AE|为5.78°±16.34°,相对高散光组为1.8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4).术后37只患眼(22.0%)有残余散光,其中60%的患者手术前后轴向改变量大于30°,发现术前散光轴变化呈逆时针改变,转轴度为-2.30°±45.88°.结论:TransPRK对散光的矫正效果与散光大小和轴向矫正的准确性关系密切,为了减少术后散光,需提高术中矫正散光大小和轴向的准确性.
孙丽霞辜美山张日平李瑾瑜李森茂张铭志
关键词:散光矢量分析
飞秒激光制瓣LASIK及TransPRK手术治疗近视对角膜像差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及Trans PRK手术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对角膜像差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等效球镜度-1.00^-6.75 D的近视患者73例131眼。方法 37例68眼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36例63眼行Trans PRK手术。均使用阿玛仕准分子激光消像差切削模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波前像差仪检查。主要指标视力、残余屈光度、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结果术后1个月,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为75%,Trans PRK组为47.62%(P=0.001)。术后3个月及6个月,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分别为86.76%、91.18%,Trans PRK组分别为79.37%、90.48%(P=0.26,0.89)。术后残余屈光度,在术后3个月Trans PRK组(0.13±0.35 D)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0.02±0.41 D)略高,术后1个月及6个月均无显著差别。两组术后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提高(P<0.001)。术后1个月角膜彗差在Trans PRK组为(0.25±0.10μm),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0.30±0.17μm)小(P=0.04);术后3、6个月角膜彗差在Trans PRK组分别为(0.28±0.10μm)、(0.30±0.12μm),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0.31±0.16μm)、(0.35±0.11μm)相似(P=0.12,0.13)。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的球差、总高阶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及Trans PRK手术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像差均有所提高,术后1个月Trans PRK角膜彗差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小,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像差的影响相似。
张日平辜美山孙丽霞李瑾瑜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手术角膜像差
屈光不正患者角膜上皮厚度的特征分析
2019年
目的:观察屈光不正患者角膜上皮厚度的分布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随机选择2014年10-12月来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203例(393眼)。采用RTVue傅立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D-OCT)测量患者角膜中央2、2~5、5~6 mm区的上皮厚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男性角膜各区域的上皮厚度均大于女性(P<0.05),左眼角膜部分区域的上皮厚度大于右眼(P<0.05)。角膜上皮厚度最厚处为中央2 mm区,最薄处为中央5~6 mm上方区域,下方较上方区域厚,鼻侧较颞侧区域厚。角膜中央2 mm区(r=0.109,P<0.05)、2~5 mm区的下方(r=0.116,P<0.05)、鼻上(r=0.108,P<0.05)、鼻侧(r=0.110,P<0.05)、鼻下(r=0.111,P<0.05)、颞侧(r=0.119,P<0.05)、颞下(r=0.137,P<0.05)及5~6 mm区的鼻侧(r=0.128,P<0.05)、鼻下(r=0.125,P<0.05)上皮厚度与其对应区域的角膜总厚度呈正相关。结论:屈光不正患者角膜上皮厚度呈不均匀分布,从上方至下方、从颞侧至鼻侧有逐渐变厚趋势。男性角膜上皮厚度大于女性。角膜周边上皮厚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变薄。
蒋晶晶张日平孙丽霞李瑾瑜
关键词:屈光不正角膜
三种准分子激光手术中角膜切削厚度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通过术中利用光学相干厚度测量的方法评估飞秒激光制瓣联合LASIK、LASIK与LASEK三种手术中角膜切削深度的差异。设计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3年3月到2014年5月行阿玛仕准分子激光矫正手术的患者103例200眼,其中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50例100眼,角膜板层刀LASIK组30例57眼,LASEK组23例43眼。方法术中使用实时角膜厚度测量(OCP)技术分别测量制瓣后激光切削前和激光切削后的中央角膜厚度,从而计算实际角膜基质切削深度。比较各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激光系统预期最大切削深度的差异及三种术式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差值的组间差异。主要指标理论角膜切削深度、实际角膜切削深度。结果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OCP所测角膜切削深度(117.22±31.13)μm,准分子激光系统预计角膜切削深度(99.52±25.47)μm(t=-12.55,P<0.001)。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组OCP所测角膜切削深度(116.30±22.93)μm,预计角膜切削深度(94.26±16.37)μm(t=-12.44,P<0.001)。LASEK组OCP所测角膜切削深度(106.72±23.77)μm,预计角膜切削深度(99.31±20.46)μm(t=-4.44,P<0.001)。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预计值比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为(17.69±14.10)μm,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组为(22.04±13.38)μm,LASEK组为(7.41±10.95)μm。飞秒激光制瓣及板层刀制瓣LASIK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差值较LASEK术式组切削深度差值较大(P均<0.001)。飞秒激光组与角膜板层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结论术中实时光学相干厚度测量的方法所测三种准分子激光手术实际角膜切削深度较激光系统预计值大,术前预测角膜基质床厚度时需考虑到预计值与实际值差值存在。
张日平辜美山孙丽霞李瑾瑜
关键词:角膜屈光手术角膜厚度
表面切削手术前后角膜光密度变化的研究及术后Haze数据库的初步建立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了解表面切削手术前后角膜透明性变化,初步建立角膜光密度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对应的数据库。方法:收集我院行表面切削手术的病人74人146眼。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行裂隙灯角膜透明性检查和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0表示角膜完全透光,100表示角膜混浊不透光)测量角膜光密度。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术前、术后3个月角膜光密度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根据裂隙灯下角膜透明性将术后数据分成透明角膜组和Haze组与术前分别对比。术后角膜光密度与裂隙灯下Haze分级进行等级资料Spearman相关分析;按照裂隙灯分级将不同程度Haze与角膜光密度对应,初步建立术后Haze的角膜光密度数据库。结果:术后3个月时,透明角膜(0级Haze)80眼、Ⅰ级Haze 49眼、Ⅱ级Haze 13眼、Ⅲ级Haze2眼、Ⅳ级Haze2眼。术前最大角膜光密度平均值为19.7±2.47,术后3个月时最大角膜光密度平均值为30.3±7.2,术后角膜光密度比术前升高(Z=-7.404,P<0.001);另外术后Haze组和术后透明角膜组光密度分别为38.2±15.2和21.2±3.51,与术前比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4.783,P<0.001;Z=-5.195,P<0.001)。术后角膜光密度与Haze呈正相关(r=0.819,P<0.001)。各级Haze组对应角膜光密度参考值为Ⅰ级Haze:29.4±2.58;Ⅱ级Haze:43.2±5.68;Ⅲ级Haze:59.5±0.92;Ⅳ级Haze:89.5±14.9。结论:Haze的出现使光密度增加,影响角膜的透明性。手术后裂隙灯观察下的透明角膜光密度较术前高,可能与术后角膜的炎症反应或胶原纤维排列变化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表面切削手术前后角膜的透明性除了传统的裂隙灯检查外,也可以用角膜光密度来评价。用角膜光密度来评价角膜的透明性比单纯的裂隙灯检查更容易发现细微的异常。
李瑾瑜辜美山张日平孙丽霞王贤刘彩霞
关键词: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成年近视眼角膜非球面性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成年近视眼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及其相关因素。方法:163例(326眼)近视者按低、中、高度近视程度分为3组,采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对Q值进行测量。对Q值与角膜散光和曲率、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及6 mm角膜下、上方平均屈光度差值(I-S值)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成年近视眼平均Q值为-0.088±0.095。3组平均Q值分别为-0.083±0.107,-0.085±0.094和-0.099±0.085。Q值与角膜散光呈负相关性(r=-0.27,P<0.05)。Q值与角膜曲率、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及6 mm区I-S值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近视眼Q值与角膜散光有弱的负相关性,与屈光度及角膜其它参数相对独立。
张日平张铭志孙丽霞李瑾瑜
关键词:角膜非球面近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