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桂花

作品数:56 被引量:741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1篇土壤
  • 14篇施肥
  • 8篇潮土
  • 7篇微生物
  • 6篇玉米
  • 6篇不同施肥
  • 5篇氮肥
  • 5篇养分
  • 5篇有机碳
  • 5篇施用
  • 5篇作物
  • 5篇长期施肥
  • 4篇氮素
  • 4篇玉米产量
  • 4篇碳氮
  • 4篇物量
  • 4篇利用率
  • 4篇连续流动分析
  • 4篇连续流动分析...
  • 4篇连续施用

机构

  • 51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吉林省农业科...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 3篇全国农业技术...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重庆市气象局
  • 1篇日本国际农林...
  • 1篇农业农村部环...
  • 1篇北京和益源生...

作者

  • 56篇李桂花
  • 17篇张建峰
  • 10篇姜慧敏
  • 10篇杨俊诚
  • 9篇张淑香
  • 7篇卢昌艾
  • 7篇汪洪
  • 5篇刘云霞
  • 5篇赵雅雯
  • 5篇刘晓
  • 5篇郭康莉
  • 4篇徐明岗
  • 4篇孟繁华
  • 3篇尹彩侠
  • 3篇李梦雅
  • 3篇雷秋良
  • 3篇李保国
  • 3篇王伯仁
  • 3篇任意
  • 3篇刘婧

传媒

  • 12篇中国土壤与肥...
  • 7篇植物营养与肥...
  • 6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核农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同位素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奶牛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2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改良剂对潮土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酶活性及肥力指数的影响
2024年
以虾头蟹壳废弃物为有机土壤改良剂、以凹凸棒为无机土壤改良剂,采用小麦-玉米轮作方式,在河北砂质潮土进行4年(2015—2019年)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无改良剂(CK)、无机改良剂(SA)、有机改良剂(SC)、无机改良剂+有机改良剂(SCA)。采集2019年玉米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测定土壤化学性质、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胞外酶活性等,并用因子分析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结果表明,(1)改良剂能够显著提升土壤固氮基因(nifH)、氨氧化细菌基因(AOB-amoA)、反硝化基因(nirS和nosZ)的绝对丰度(P<0.05),且呈现SCA>SC>SA。有机碳是影响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关键因子。(2)施入有机改良剂后,参与碳转化的β-葡萄糖苷酶和β-纤维二糖苷酶、氮转化的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磷转化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有机改良剂的添加缓解了磷对微生物的限制,有效磷成为影响胞外酶活性的关键因子。(3)在涵盖氮循环功能基因和胞外酶活性条件下,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的IFI与产量的相关性更高;利用相对稳定的土壤化学指标,用内梅罗指标法计算的IFI也能很好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与产量间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有机无机改良剂配合施用可以提高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碳、氮、磷循环相关胞外酶活性,提升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是促进养分循环、增加产量的重要措施。
李双霜张贺杨静李桂花张建峰
关键词:有机改良剂凹凸棒功能基因土壤酶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e碰撞反应模式测定土壤有效钼被引量:9
2017年
土壤有效钼含量测定对评价土壤钼对作物的有效性和土壤钼供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极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光谱法测定土壤有效钼,但因操作复杂,多有不足和不便。采用草酸-草酸铵溶液浸提土壤有效钼,不经分离与富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e碰撞模式测定浸提液中钼(95Mo),以103Rh为内标元素。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为1.02μg/L;2个国家土壤标准物质(GBW07413a黄潮土和GBW07416a红壤)有效钼的测定值与标准确认值一致;加标回收率在95.1%~152%之间;对5个土壤样品分别重复测定6次,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结论认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e碰撞模式可以用于测定草酸-草酸铵浸提的土壤有效钼,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快速方便。
刘蜜仇海旭郭伟张金尧李桂花汪洪
关键词:土壤有效钼
大肠杆菌在饱和砂土中的运移及其模拟被引量:12
2003年
李桂花李保国
关键词:大肠杆菌饱和砂土运移细菌污染垃圾处理污水灌溉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量土壤中有效锌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被引量:5
2018年
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土壤有效锌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分析了整个检测过程产生不确定度的来源,对称样量、浸提液体积、标准系列溶液配制、线性标准曲线拟合、测量重复性等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量化给出扩展不确定度。待测土壤中有效锌含量最终结果表示:w(Zn)=(1.12±0.10)mg/kg,包含因子k=2,置信概率为95%。测量过程中,标准溶液制备所产生的不确定度最大。因此,在ICP-OES法测定土壤样品有效锌时应足够重视标准溶液制备与曲线拟合过程,以减小测量不确定度。本文研究结果为控制ICP-OES法测定土壤有效锌数据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蜜范洪黎柴晓李桂花汪洪
关键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土壤有效锌不确定度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18
2019年
为研究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库的影响,2016-2017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壤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实验处理:习惯处理(CK)、CK+有机土壤改良剂(M)、CK+复合土壤改良剂(G)、CK+有机土壤改良剂+复合土壤改良剂(M+G)。收集2017年收获季耕层0~20 cm土壤,测定各小区土壤中的水溶性离子含量、全盐量(TS)、钠吸附比(SAR)、pH、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微生物量碳(MBC)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并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各处理土壤Ca^2+含量提高了13.07%~33.33%,土壤Na^+、Cl^-和SO4^2-含量分别降低了29.83%~46.19%、12.06%~33.19%和19.90%~34.59%,土壤全盐量、钠吸附比和pH分别降低了12.67%~26.91%、33.02%~47.06%和2.21%~4.56%。其中M+G处理改良效果最好,土壤全盐量、钠吸附比和pH分别显著降低了26.91%、47.06%和4.56%(P<0.05);施用土壤改良剂各处理SOC、LOC和MBC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90%~43.87%、54.55%~82.33%和64.04%~86.85%。其中M+G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时,施用改良剂各处理CPMI提升了95.44%~135.83%,其中M+G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试验土壤LOC、MBC和CPMI均与TS和SAR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LOC、MBC以及CPMI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较敏感。研究表明,施用有机土壤改良剂和复合土壤改良剂均降低了土壤含盐量、钠吸附比和pH,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中有机土壤改良剂和复合土壤改良剂配施对盐碱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最明显。
冀拯宇周吉祥张贺郭康莉刘晓姜慧敏杨俊诚李桂花张建峰
关键词:盐碱土壤土壤改良剂土壤化学性质有机碳库碳库管理指数
氮磷用量与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不同施肥方式和不同氮磷肥用量条件下,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的生育特征、根际脲酶和磷酸酶特征、氮磷养分吸收量。结果表明,施肥量为800 kg/hm2(种子侧下方6 c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最高,成熟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吸氮、吸磷量也最高,子粒产量也较高;各处理玉米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在肥力相对较高的土壤,减施20%~40%氮磷肥至少可以维持玉米当年的产量,施肥方式对玉米的子粒产量影响很小。
尹彩侠李桂花张淑香谢佳贵王秀芳张宽
关键词:玉米施肥方式根系根际
施用常规磷水平的80%可实现玉米高产、磷素高效利用和土壤磷平衡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近年来,黑土有效磷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研究田间条件下,黑土的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磷素的吸收利用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对不同施磷水平的响应,为黑土区的磷肥合理施用和地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土壤有效磷初始含量较高(30.15 mg/kg)的吉林公主岭黑土区,进行了3年的田间试验,以不施磷肥为对照(P0),设置当地磷肥用量的80%(P2O5 60 kg/hm^2,P60)和当地施肥量(P2O575 kg/hm^2,P 75),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磷素吸收分配、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表观磷平衡和有效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连续三年(2009~2011年)不同施磷水平下,玉米的产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到第三年施磷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随施肥年限增加,P60与P75处理的增产效应差距缩小。P75处理吸收的磷素高于P60,但分配到籽粒中的磷素比例逐年下降,说明其吸收的磷素未高效转移到籽粒中,存在磷素奢侈吸收现象。两个施磷处理的磷肥利用率均为P75>P 60,磷肥偏生产力均为P60>P75,说明P60处理中土壤基础养分和施入磷肥的综合效应更大。2009~2011年,土壤的表观磷平衡,P0处理一直处于亏缺状态,P60和P75处理均有盈余。P0、P60和P75处理的土壤有效磷的变化量为–15.4、–0.19和3.50 mg/kg。有效磷含量变化与表观磷盈余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土壤P盈余每增加100 kg/hm^2,有效磷含量增加9.6 mg/kg。【结论】在有效磷含量较高的黑土区,适当减少磷肥用量(60 kg/hm^2 P2O5,比传统施肥减少20%)能获得与传统施磷相当的产量,维持土壤适宜的有效磷含量和供磷水平,并能保证磷肥的高效利用。可以考虑将P2O5 60 kg/hm^2作为黑土区的推荐施磷水平。
吴启华刘晓斌张淑香尹彩侠李桂花谢佳贵
关键词:施磷水平玉米产量磷素利用
不同施肥制度下我国东部典型土壤易分解与耐分解碳的组分特征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土壤易分解碳库(labile organic carbon,Lab-C)和耐分解碳库(recalcitrant organic carbon,Rec-C)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其组分大小与比例可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周转与固存特性。因此,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易分解碳库与耐分解碳库的大小与比例,对土壤养分管理及肥力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利用我国东部23年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的黑土、潮土、红壤和32年水稻土共四类土壤的典型土样为代表,以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4个处理土壤,采用颗粒密度相结合的方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易分解碳和耐分解碳2个组分,分析了其不同组分碳含量及比例的变化特征。【结果】土壤经该方法分组后,四种土壤的平均质量回收率和碳回收率均超过95%,是一种测定土壤易分解碳和耐分解碳的可行方法。旱作土壤(黑土、潮土和红壤)易分解碳的平均含量为1.91 g/kg低于水田的2.42 g/kg,而易分解碳占总有机碳的平均比例为15.4%,高于水田的9.9%。NPKM处理下,黑土、潮土和红壤易分解碳含量显著高于NPKS、NPK及CK处理(P<0.05),较NPK处理增加的比例分别为98.4%、43.7%和71.2%,同时提高了易分解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但无显著差异性;NPK和NPKS处理下黑土与潮土易分解碳的含量较不施肥无显著变化,而红壤易分解碳含量较不施肥显著降低(P<0.05),降低的比例分别为33.1%和29.6%;水稻土4个处理间易分解碳的含量及其占全碳的比例无显著差异性。四类土壤耐分解碳的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一致,均表现为NPKM>NPKS>NPK>CK。NPKM处理下,四种土壤耐分解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黑土、潮土、红壤和水稻土较NPK处理增加的比例分别为68.8%、42.7%、17.6%和17.2%,同时耐分解碳占全碳的比例降低;NPKS处理下黑土、潮土和水稻土耐分解碳的含量较NPK处理也增加,对应增加�
于维水李桂花王碧胜武红亮赵雅雯孟繁华卢昌艾
关键词:旱作土壤长期施肥
秸秆和秸秆炭对黑土肥力及氮素矿化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9
2018年
为实现我国典型黑土区玉米秸秆有效还田与协同提高肥料氮素养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东北黑土区春玉米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在4年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基础上,利用15N示踪技术结合淹水培养试验,研究秸秆和秸秆炭对土壤肥力与氮素矿化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照、单施化肥(N1)、N1+50%玉米秸秆(N2)、N1+100%玉米秸秆(N3)、N1+相当于50%玉米秸秆还田的玉米秸秆炭(N4)、N1+相当于100%玉米秸秆还田的玉米秸秆炭(N5)。结果表明:与N1处理相比较,N2、N3、N4、N5处理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且等量秸秆还田处理高于相当于等量秸秆还田的秸秆炭处理,其中100%秸秆还田分别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15.1%和23.1%(P<0.05);不同处理方式综合土壤肥力指数(IFI)由高到低依次为N3>N5>N4=N2>N1,秸秆、秸秆炭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综合肥力(P<0.05);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和矿化率随着秸秆和秸秆炭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N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23.4%和22.9%,N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53.0%和35.8%(P<0.05);N2、N3、N4、N5处理下外源肥料15N的矿化量和矿化率分别显著提高了66.5%和50.0%、213.3%和279.0%、39.4%和36.3%、92.0%和40.0%(P<0.05),且随着秸秆炭还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氮素矿化指标与土壤有机质、总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都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玉米秸秆、秸秆炭还田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可协同提高土壤氮素矿化水平,且提高来自外源化肥氮占土壤矿化总氮的比重,其中以100%秸秆还田处理的影响更为明显。
朱兴娟李桂花涂书新杨俊诚郭康莉冀拯宇刘晓张建峰姜慧敏
关键词:秸秆黑土肥力指标氮素矿化
不同碳氮比有机肥组合对低肥力土壤小麦生物量和部分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被引量:27
2011年
为了快速提高低肥力土壤肥力,以石麦15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在低肥力红壤和潮土上不同碳氮比有机肥组合对小麦生物量和部分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单施化肥效果更好,其中秸秆、猪粪与化肥配合使用对提高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作用最为明显,显著高于其它肥料组合。随着有机肥碳氮比的提高,提高小麦产量与改善土壤养分的作用逐渐变小。在潮土上,碳氮比为12.5∶1的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组合在提高小麦生物量方面,分别比碳氮比为25∶1、40∶1的肥料处理平均高24.2%、29.7%,在红壤上则分别为19.8%、21.2%,并且在增加土壤速效养分、脲酶活性、微生物量等地力方面的效果也比碳氮比为25∶1和40∶1的处理明显。
胡玮李桂花任意马常宝张淑香
关键词:碳氮比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碳脲酶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