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景吉

作品数:75 被引量:522H指数:13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生物学
  • 15篇天文地球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9篇气候
  • 13篇气候变化
  • 11篇植被
  • 10篇植物
  • 10篇土壤
  • 7篇青藏高原
  • 6篇土壤修复
  • 6篇气候因子
  • 6篇青藏
  • 6篇NDVI
  • 5篇群落
  • 5篇污染
  • 5篇物种
  • 4篇遥感
  • 4篇增温
  • 4篇入侵
  • 4篇微生物
  • 4篇物种多样性
  • 3篇植被覆盖
  • 3篇入侵植物

机构

  • 74篇成都理工大学
  • 10篇西南科技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藏自治区科...
  • 3篇四川沃特兰德...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四川锦城佳禾...
  • 2篇四川碧草汀环...
  • 1篇中铁二院工程...
  • 1篇宜宾学院
  • 1篇江西省林业科...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太原学院
  • 1篇重庆城市职业...
  • 1篇华能西藏雅鲁...
  • 1篇成都伊科科技...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作者

  • 75篇李景吉
  • 20篇张廷斌
  • 13篇彭培好
  • 9篇刘延国
  • 8篇许文来
  • 7篇易桂花
  • 7篇杜锋
  • 7篇别小娟
  • 7篇谢燕华
  • 7篇韩智勇
  • 7篇叶长文
  • 5篇石松林
  • 5篇秦岩宾
  • 4篇裴向军
  • 4篇陈文德
  • 4篇张雯
  • 3篇高志勇
  • 3篇阚瑷珂
  • 3篇王娜
  • 2篇邹强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水土保持通报
  • 5篇西北植物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3篇草业科学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四川环境
  • 1篇地质灾害与环...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9篇2023
  • 9篇2022
  • 17篇2021
  • 11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雅鲁藏布江下游隧道工程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2023年
隧道在高原山岭等地区道路建设中被广泛采用,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为阐明土壤有机碳(SOC)对隧道工程建设的抗干扰能力,本研究以雅鲁藏布江下游隧道建设为依托,设置工程影响区(ED)和非影响区(CK)监测样地,从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团聚体和土壤酶活性等角度探究隧道建设对SOC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影响区SOC、LOC含量分别为291.40和110.28 mg·kg^(-1),CK区域中分别为255.31和91.19 mg·kg^(-1),两个区域差异不显著(P> 0.05)。ED和CK中,土壤粒径> 0.25 mm的团聚体占比均超过80%,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ED的SOC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但ED与CK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隧道建设未改变植被凋落物量,对SOC的输入与输出未产生显著影响。ED与CK区土壤酶、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团聚体组成无显著差异,表明隧道工程建设对SOC稳定性的微生物学调控机制及土壤团聚体物理保护机制无显著影响,对SOC稳定性无显著影响。综上,雅鲁藏布江下游隧道工程建设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未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为隧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
赵润英李凛唐晓鹿陈果李景吉曹龙熹王国严石松林罗建裴向军
关键词:隧道工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酶土壤团聚体
珠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
本文以珠峰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深入调查和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以及植物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植物区系组成、区系性质、地理联系、区系的起沥与演化、区系分...
李景吉
关键词:维管植物植物区系地理分布植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近65年来四川红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被引量:6
2021年
大量研究揭示全球变暖已经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树木生长产生显著影响,为了解气候变化对林线位置的四川特有树种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生长的影响,以黑水县达古冰川四川红杉为研究对象,利用树木年轮学的方法建立树木年轮宽度标准年表,探讨1977年升温突变前后四川红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结果显示,1977年后,该区域平均气温以0.304℃/10年速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而降水和相对湿度无显著变化趋势;四川红杉径向生长与生长季初期(6月)和末期(10月)及前一年秋季(10-11月)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仅与当年1月的降水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升温突变后,四川红杉年轮宽度指数与前一年9月和10月以及当年6月和10月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关系由不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而与当年3、5、10月相对湿度的关系由正相关转变为显著负相关;滑动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红杉径向生长与前一年和当年10月温度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未表现出"响应分异"现象,而与当年3、5、6、10月相对湿度的负相关关系随时间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升高将促进四川红杉径向生长,但相对湿度的增加将可能抑制其生长.
庞鑫张萌石松林李景吉李景吉
一种利用太阳能的土壤修复装置及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太阳能的土壤修复装置及使用方法,属于土壤修复装置领域,一种利用太阳能的土壤修复装置,包括太阳能光伏板,还包括上端卡接有顶壳的修复桩体,顶壳内端连接有供电系统,供电系统包括蓄电池,顶壳外端连接有手动开关...
牟子申叶长文许文来李景吉韩智勇谢燕华杜锋张雯
文献传递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藏东南工程边坡植被重建的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价青藏高原派墨公路生态恢复过程中环境因素对边坡植物群落的影响,为藏东南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藏东南新修派墨公路为研究对象,基于沿线边坡生态恢复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群落加权性状值(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氮含量、叶磷含量)与环境变量(海拔、修复措施)的关系,探究当前恢复重建植物群落对环境变量及工程措施的响应。[结果](1)海拔显著影响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叶干物质含量(p<0.05);(2)高强度的措施显著提高群落盖度、比叶面积、叶氮含量(p<0.05),但对叶磷含量有显著负向作用(p<0.05);(3)人为高度干预的SJP技术能够显著增加高海拔植物的叶干物质含量,对群落修复效果总体较好。[结论]海拔高度和修复措施是派墨公路沿线边坡植物群落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海拔升高,植被自然恢复难度增大。应加大人为修复措施强度,避免引起高寒地区生态退化。
蒋云清王国严黄梦月张鸿南彭培好裴向军裴向军李景吉印大秋王世军
关键词:植被重建海拔高度
雅鲁藏布江下游高山峡谷区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研究山地植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规律,对揭示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至关重要。以派墨公路沿线森林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海拔段(2300~3500 m)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的变化格局。结果发现:1)调查区内共分布物种29科47属60种,群落物种组成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2)林下草本植物α多样性指数呈波动变化趋势,除Pielou指数外,海拔对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具有显著性影响,且在较低海拔和高海拔处呈现较高的多样性;3)林下草本β多样性Sorensen指数在海拔2337~2557 m和2971~3203 m出现两个最小值,而Cody指数在海拔2337~2557 m和2971~3203 m呈上升趋势且在2337~2557 m和2971~3203 m出现2个峰值,表明该海拔地段β多样性最大,在这两个海拔段内群落间相似性低,成为物种更替速率较快的过渡地带。本研究能够为公路沿线森林生态系统草本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
杜方雪李景吉吴健辉高榆王国严张廷斌罗正宇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海拔梯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
2000—2020年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陆地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陆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保护区的建设和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四川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植被生长旺盛月份(6—9月)的MODIS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像元二分法、Theil-SenMedian趋势分析法等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结果](1)在时间变化上,四川省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陆地植被覆盖度呈略微上升趋势,整体以0.09/10 a速率波动上升。(2)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湖区及其周边区域低,南北高的特征,呈现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的特点。(3)保护区气候(6—9月)趋向“暖干化”发展,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和降水量以正相关为主,且受气温影响大于降水,其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结论] 2000—2020年,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良好,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中,气温是影响植被覆盖度的主要气候因子,同时地形、人类活动对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均有一定的影响。
刘伟向莹李景吉高榆刘延国
关键词:陆地植被
一种页岩气开采的压裂返排液的深度处理方法
本发明属于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页岩气开采的压裂返排液的深度处理方法,所述深度处理系统包括:视频监控模块、参数监测模块、主控模块、预处理模块、电化学氧化处理模块、沉淀过滤模块、蒸发浓缩模块、分析模块、供电模块...
牟子申刘文士叶长文张冠儒钟敏何鹏雷泞菲罗正宇李景吉宋丽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下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南北坡植被变化差异被引量:1
2023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为探究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南北坡植被变化差异,采用样方调查数据,MODIS/NDVI数据和气候数据,基于TS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了珠峰保护区2000—2018年南北坡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预测了其未来植被变化。结果表明:(1)总体上,保护区植被NDVI在2000—2009年呈下降趋势,2009—2018年呈上升趋势,且年内NDVI与温度相关性强于降水。(2)南坡地区NDVI值大于0.6且变化稳定,主要分布着喜马拉雅冷杉(Abies spectabilis)等高大乔木;北坡地区NDVI值小于0.4且易波动,主要分布着苔草(Artemisia younghusbandii)等灌草丛。(3)南坡地区NDVI在整个2000—2018年均呈轻微上升趋势;北坡地区NDVI在2000—2009年下降,在2009—2018年上升,且Hurst指数预测未来NDVI变化不稳定,大部分区域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4)南坡地区NDVI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弱,北坡地区NDVI与温度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北坡定日和定结县居民地附近区域植被对人类活动较为敏感。研究为当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卞梨交李景吉徐彬妮向莹
关键词:NDVI气候变化
2000-2014年黄河源区ET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被引量:43
2018年
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具有独特的自然生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MODIS ET产品作为研究黄河源区地表蒸散发(ET)的数据源,结合黄河源区内部及周边18个气象站数据、全国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黄河源区DEM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相对年际变化和相关分析法,研究2000-2014年黄河源区ET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ET的变化规律,重点探讨了ET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多年ET区域分异规律明显,北部ET显著弱于中部和东南部,最强ET位于黄河源区的东南部,多年平均ET值为538.61 mm/a,距平相对变化显著,ET年际变化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平均趋势变化率为0.44 mm/a;(2)年内ET呈周期性单峰变化趋势,7月达到峰值;2000-2014年黄河源区多年四季ET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ET最强达到188.14 mm/a,春秋季次之,冬季ET最弱仅97.15 mm/a;(3)研究时段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ET大小表现为沼泽地>林地>草地>其他>裸地,整体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ET呈逐渐增加趋势;(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ET与同期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降水对ET的影响强于气温;驱动分区结果显示黄河源区ET受气候因子驱动的地区主要表现为降水驱动。
叶红张廷斌易桂花李景吉别小娟别小娟罗琳玲
关键词:气候因子MODIS黄河源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