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四川盆地
  • 5篇盆地
  • 5篇雷口坡组
  • 4篇三叠
  • 4篇三叠统
  • 4篇中三叠统
  • 3篇勘探
  • 3篇川中
  • 2篇油气
  • 2篇气藏
  • 2篇储层
  • 2篇储集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条件
  • 1篇须家河组
  • 1篇岩溶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地质
  • 1篇油气地质条件
  • 1篇源岩

机构

  • 7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四川省地质工...

作者

  • 8篇李德星
  • 5篇刘树根
  • 5篇秦川
  • 5篇汪华
  • 4篇张长俊
  • 2篇代寒松
  • 2篇孙玮
  • 1篇黄耀宗
  • 1篇王延山
  • 1篇谢志良
  • 1篇李军
  • 1篇王国芝
  • 1篇吴熙纯
  • 1篇杨荣军
  • 1篇周旭红
  • 1篇赵佳

传媒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海洋石油
  • 1篇四川地质学报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相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划分为3个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4个亚相(潮下、泻湖、潮间坪、潮上坪)和17个微相。沉积相横向上总体变化不大,岩性较统一,蒸发岩较发育,纵向上沉积相变化具有同步性。利用单因素法和优势相法,并结合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把雷口坡组分为7个作图单元,较精确地展示了雷口坡组不同层段的沉积相展布和演化。研究区内雷口坡期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和台地次级洼隆相间的古地貌共同控制着沉积相带展布和演化。雷口坡组以局限台地相为主,主要发育在雷一段1亚段的台内滩微相,为储集体有利的发育相带,多发育于潮间高处与泻湖的过渡区附近相对高能带。
李德星刘树根张长俊汪华秦川
关键词:雷口坡组沉积相
川西坳陷中段中、新生代构造运动与须家河组生、储、盖层发育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川西坳陷中段中、新生代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早印支期的抬升、褶皱,构造雏形形成阶段。晚印支期褶皱、隆起发育,燕山期的挤压改造阶段。喜马拉雅运动对该区影响相对较小,仅形成了一些浅层断裂。研究表明,构造运动控制了坳陷中段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控制了须家河组生储盖的发育,还控制着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变化。渗透率与孔隙度相关性较小,主要与裂缝有关。分析表明储层裂缝发育地带是有利的勘探区域。
谢志良黄耀宗李德星
关键词:储集性川西坳陷中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天然气藏特征和有利勘探地区被引量:7
2011年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勘探已近40年,但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两个大中型气藏。近年来,雷口坡组钻井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四川盆地中三叠统气藏储层主要位于底部雷一段、顶部雷三—雷四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各气藏天然气组分特征也不尽相同,储集空间均以各类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多为低-中孔低渗的孔隙型或裂缝—孔隙型储层。气藏盖层发育,均具备良好的直接盖层和区域盖层条件。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储层主要位于其顶、底部的(藻)砂屑灰岩和泥晶灰岩,烃源岩和盖层与雷三、雷四段成藏条件相似。本文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生储盖组合特征概括为两种类型:1)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雷一—雷二段滩相储层+雷口坡组膏盐盖层;2)上三叠统烃源岩+雷三—雷四段—马鞍塘组底部(礁)滩相储层和(或)风化壳古岩溶储层+上三叠统泥质盖层。将来的油气勘探应更加重视对第二组合的关注。龙门山中南段前缘地区应是中三叠统雷三—雷四段和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地区。
秦川刘树根汪华孙玮李德星杨荣军张长俊吴熙纯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三叠统天然气藏勘探前景
川中龙女寺—磨溪地区雷口坡组雷四~雷三段古岩溶储层研究
四川盆地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川中地区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之一。川中地区年产天然气约10×108m3,其中仅雷口坡组就年产4×108m3。但是目前的勘探层位仅限于T2l1-1 亚段,产层主要为针孔—藻...
李德星
关键词:雷口坡组气藏类型储层物性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中部中三叠统储层特征与类型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对四川盆地中部中三叠统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储层类型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将储层划分为风化壳喀斯特型、滩相白云岩型和热液白云岩型3类。风化壳喀斯特型储层在磨溪以东—龙女寺以西地区的雷三—雷四段地层较为发育,主要受构造抬升作用和后期成岩作用等控制;滩相白云岩型储层主要发育在底部(T2l1),储集岩性主要为砂屑白云岩、残余砂屑白云岩等颗粒白云岩类,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粒间粒内溶孔为主,属中孔低渗型储层,其形成发育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热液矿物及其组合的普遍存在,可能暗示研究区存在与构造断裂活动密切相关的热液白云岩型储层。
秦川刘树根汪华李德星张长俊
关键词:川中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储层类型
川中磨溪与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差异性被引量:17
2009年
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和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构造差异性研究,表明现今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较磨溪地区复杂,变形强,切穿雷口坡组的断层发育。印支早期,龙女寺地区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强于磨溪地区,大部分地区剥蚀至雷三段,显示为构造高点。之后的构造具有继承性,龙女寺高点持继存在。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对两个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构造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该区古构造和构造位置有一定的联系,更与现今构造复杂化有关。这种构造活动对研究区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燕山期,上二叠统生成的天然气垂向运移至雷一1亚段聚集成藏,形成磨溪-龙女寺联合古气藏;喜马拉雅期构造隆升造成两地区构造分异,磨溪地区由于受力较弱,整体抬升过程中气藏未被破坏,形成现今完整的磨溪气田;隆升作用在龙女寺造成较大的构造变动,大的断层切割整个雷口坡组,并成为天然气逸散的通道,雷一段气藏被破坏。
孙玮刘树根秦川汪华李德星代寒松
关键词:油气成藏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被引量:41
2009年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田,但近年来,钻井过程中于雷口坡组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潟湖和潮坪;其沉积时该区地壳处于拉张状态。雷口坡组有良好的烃源岩条件,多种类型的优质储层(礁滩、热液白云岩、古喀斯特储层等),有膏岩层、泥岩层的良好封隔,具有形成大中型气藏的地质条件。寻找礁滩储层、热液白云岩储层和古喀斯特储层气藏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的勘探新方向,其重点勘探地区应是龙门山前缘(川西)地区。然而,雷口坡组源储距离较大,必须要有断穿龙潭组和下三叠统的断层裂缝系统作为运移通道,所以在预测有利勘探区时,应重视天然气输导体系的研究。
汪华刘树根秦川张长俊王国芝李德星代寒松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油气地质条件勘探方向
辽河坳陷陆上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对辽河坳陷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气性能和生气强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内已探明的天然气主要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和低温热解气,而高温热解气和裂解气很少,这与辽河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相称;热演化程度高、生烃强度大的洼陷带深层应该蕴藏着丰富的、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在分析了几个重点地区深层构造背景、储集条件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地区或处于气源灶内或与气源岩直接接触,成藏条件优越,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周旭红李军王延山赵佳李德星
关键词:深层天然气天然气勘探烃源岩储集条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