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开桢

作品数:7 被引量:113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江苏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淮猪
  • 3篇苏淮猪
  • 2篇胴体
  • 2篇基因
  • 2篇PCR
  • 2篇MRNA差异...
  • 2篇MRNA差异...
  • 2篇差异显示技术
  • 1篇单倍型
  • 1篇调控基因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阳性
  • 1篇育肥
  • 1篇育种
  • 1篇杂交
  • 1篇杂交育肥
  • 1篇脂肪沉积
  • 1篇肉色
  • 1篇色板

机构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淮安市淮阴种...
  • 2篇江苏省家禽科...
  • 1篇淮安市淮阴区...
  • 1篇国营江苏省东...

作者

  • 7篇李开桢
  • 6篇曲亮
  • 6篇黄瑞华
  • 5篇周波
  • 3篇邱新深
  • 3篇王林云
  • 2篇吴建海
  • 2篇于传军
  • 2篇刘红林
  • 2篇黄春玲
  • 1篇石放雄
  • 1篇王蒙
  • 1篇汪秀星

传媒

  • 3篇畜牧与兽医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FSHβ基因多态性对苏淮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2
2008年
自行设计FSHβ上下游引物和插入序列引物,检测FSHβ插入突变在80头苏淮母猪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苏淮猪群体中没有AA型分布,B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806;经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AB型母猪的总产仔数为(12.13±2.01)头,高于BB型母猪的(11.00±2.11)头,差异显著(P<0.05);AB型母猪的产活仔数为(10.94±2.39)头,显著高于BB型母猪的(9.78±2.37)头(P<0.05);对产死胎数、断奶头数以及仔猪早期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提示可将FSHβ基因作为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提高苏淮猪的产仔性能。
曲亮李开桢汪秀星于传军邱新深周波王钧顺黄瑞华
关键词:FSHΒ苏淮猪繁殖性能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苏淮白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调控基因的分析
肉质性状,尤其是肌内脂含量的改良是近阶段猪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不同猪种尤其是中国地方猪种与外国引进猪种在肉质性状和肌内脂含量上表现着极大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差异显示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DDRT-PCR)的方法鉴定在肌...
李开桢
关键词:肌内脂肪
文献传递
色差仪和肉色板在猪肉肉色评定中的应用被引量:82
2007年
用色差仪将标准肉色板(日本制)的6个色级进行了测定,统计分析6个色级的L^*、a^*、b^*、C和H0值的变化规律。以肉眼对照肉色板评定法和色差仪评定法对淮猪(HH)、苏淮白猪(75%大约克猪+25%新淮猪,SHB)、大约克猪×淮猪(YH)、长白猪×淮猪(LH)、杜×长.大(DLY)洋三元猪等5个品种(系)或杂交组合共计23头猪进行了宰后肉色评定,将两种测定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值在肉色的评定中参考意义较小;在个体肉色相差较小时(如在3.0-3.5分之间),色差仪评定法与肉眼对照评定法对猪肉肉色的评定结果不一致;当个体肉色相差较大时,这两种方法的评定结果基本一致。
周波黄瑞华曲亮李开桢王林云任同苏姜建兵吴建海
关键词:肉色色差仪
适宜猪背最长肌mRNA差异显示分析的2种总RNA提取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
2009年
以苏淮白猪为材料提取RNA,比较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与TRIzol试剂法提取RNA的效果。结果表明这2种方法提取的RNA经纯化之后均能够满足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需要,差别仅在于前者提取的RNA浓度稍高于后者,而后者更简便易行。
李开桢曲亮黄春玲于传军吴建海王均顺黄瑞华
关键词:RNA背最长肌
H-FABP和HSL基因多态性对苏淮猪胴体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3
2008年
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H-FABP、HSL基因在83头苏淮猪中的多态性分布。结果表明:H-FABP基因的3个变异位点和HSL基因都存在多态性。H-FABP HinfⅠ位点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1 mm,极显著低于hh基因型个体(20.16 mm)(P<0.01),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6 mm,显著低于hh基因型个体(P<0.05)。HH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9.69%,极显著高于hh型个体(54.84%)(P<0.01),Hh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8.69%,显著高于hh型个体(P<0.05)。HH-Dd-Aa单倍型背膘最薄(19.73 mm)、瘦肉率最高(60.92%),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HSL基因GG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79 mm,极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20.23 mm)(P<0.01),AG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8 mm,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P<0.05)。GG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9.89%,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54.04%)(P<0.01),AG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8.52%,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提示:H-FABP、HSL基因可以作为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猪的辅助选育。
曲亮黄瑞华李开桢邱新深于传军黄春玲王蒙周波王钧顺
关键词:H-FABP基因单倍型苏淮猪胴体性状
淮猪杂交育肥及胴体性能测定被引量:3
2007年
分别选取4窝长白猪×淮猪(长淮组)、大约克猪×淮猪(大淮组)和淮猪(淮猪组)进行育肥和胴体性能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猪的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大淮猪平均日增重(626.13±76.82)g(65.24%)、长淮猪平均日增重(587.00±59.58)g(54.91%)均有高于淮猪(378.93±67.74)g的趋势。长淮猪料肉比(3.04)比淮猪(4.54)降低了49.34%,大淮猪料肉比(3.27)比淮猪降低了38.84%。试验猪的平均屠宰率都在70%以上,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大淮猪的胴体斜长(74.50±1.91)cm显著长于淮猪(68.50±3.70)cm,(P<0.05)。长淮猪的眼肌面积(36.45±4.80)cm2显著大于淮猪(21.02±4.23)cm2,(P<0.01)。大淮猪后腿比例(31.08±1.97)%有高于淮猪(28.74±1.24)%的趋势。瘦肉率长淮猪(56.69±1.79)%和大淮猪(53.13±1.41)%均极显著(P<0.01)高于淮猪(44.89±2.15)%。淮猪皮(14.10±1.55)%比长淮猪(7.81±0.56)%和大淮猪(8.39±0.81)%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且差异极显著(P<0.01)。3组猪的肉质性状指标都在正常值范围内,肉质优良,未发现有PSE或DFD等劣质肉。
黄瑞华周波曲亮李开桢任同苏姜建兵刘红林王林云
关键词:淮猪杂交肥育性能胴体性能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优化及其在苏淮猪育种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运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可以了解不同组织细胞或同类组织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基因表达状况,为研究生命活动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差异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优缺点以及近年来此方法的改进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对其方法提出了优化方案,并初步就初步报道了其在苏淮猪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李开桢曲亮黄瑞华石放雄邱新深周波刘红林王林云
关键词:假阳性苏淮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