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树

作品数:23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2篇史学
  • 5篇中国史
  • 5篇中国史学
  • 5篇国史
  • 3篇唯物
  • 3篇唯物史观
  • 3篇公元
  • 2篇史学发展
  • 2篇史学理论
  • 2篇通俗史学
  • 1篇大众化
  • 1篇当代史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教化
  • 1篇德教
  • 1篇东汉
  • 1篇东汉王朝
  • 1篇心理
  • 1篇心理需求
  • 1篇形态演进

机构

  • 22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2篇李小树
  • 3篇邹绍荣
  • 1篇林国妮

传媒

  • 3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晋阳学刊
  • 2篇史学月刊
  • 2篇北京社会科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学术界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天津市政法管...
  • 1篇学术论坛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2
  • 4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班固受贿写史辨疑被引量:1
2005年
前人对班固“受金”写史之事说法不一,或信其为实,或疑其所无,或不置可否,但皆语焉不详。而如果班固在撰修《汉书》时受贿,则天子不宥,律令不许,士林不齿,怨家不饶,但这些事情却无一发生。合理的解释应当是:班固未曾在修史过程中收受过贿赂。而所谓“受金”写史之说,其最大的可能是班固“受命”写史之事在辗转传抄过程中形成的讹误。
李小树
关键词:班固《汉书》
中国史学的革新思潮与李大钊的变革主张被引量:2
2006年
20世纪初期,在中国史学的革新思潮中,李大钊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现中国史学根本变革的主张。这些主张所形成的变革方案具有可行性,其对理论研究的强调具有前瞻性,而其史学革新的“持续论”则具有普适性。由变革的理论和方法等层面组成的新的史学“范式”,为当时处于探索中的中国史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选择,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史学的进程。
李小树
关键词:中国史学
李大钊对中国史学科学化的构想被引量:1
2002年
20世纪初期,史学领域内曾对“科学的历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进行过引人注目的争论。其间,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的李大钊从指导理论、学科形态、目标追求、研究体系等不同的层面提出了中国史学向科学化形态发展的构想。在当时,这一理论阐释,其前瞻性和科学性显而易见。它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小树
关键词:中国史学学科形态
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被引量:6
2000年
在宋代,商业性讲史活动开始出现并日趋兴盛。其主要表现为,讲史者身份与讲史目的的商业性,讲史听众与讲听关系的商业性,讲史场所的商业性等。商业性讲史的兴起,是宋代经济发展、都市商业繁荣在史学中的一种反映。宋代商业性讲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是积极的,健康的。其最直接的作用,是推动了通俗史学的发展。其社会效应是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强化了对普通民众的道德教化。
李小树
关键词:宋代通俗史学
李大钊史学理论蕴含的几个观念——纪念《史学要论》问世80周年被引量:3
2004年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的史学理论 ,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一理论中 ,蕴含着革新的观念、开放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和现实的观念。这些观念使初创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理论与实践上呈现出一种基本态势 ,即坚持史学革新而形成的先进性、坚持开放的态度而形成的包容性、坚持科学追求而形成的正确性以及密切关注社会而形成的现实性。
李小树
关键词:《史学要论》史学理论唯物史观
11—19世纪中国史学的大众化历程被引量:5
2000年
中国古代史学由于统治者的控制与利用 ,其贵族化趋势日益明显并形成“正统史学”独占史坛的局面。正统史学对广大普通民众的忽视 ,弱化了史学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面向普通民众的史学活动逐步兴起并日趋活跃 ,中国史学开始了它的大众化进程。 11— 19世纪是这一进程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先后经历了 11世纪中叶至 14世纪后期传播方式的大众化和 14世纪后期至 19世纪末著作形式的大众化 。
李小树
关键词:史学社会功能
中国史学的雅俗分流与俗史学的复兴被引量:2
2005年
俗史学是中国史学的真正源头,它在讲述内容、讲述主体、讲述对象、历史观念上都具有明显 的民众性特征。中国史学雅俗分流的格局正式形成于夏王朝建立之后。雅史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与俗史学 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雅史学的长足进展对中国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俗史学长期被排挤于主流史学之外, 对民众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塑造都十分不利。两宋时期,俗史学开始复兴。近代以来,俗史学更加受到 重视。雅、俗共同繁荣的史学新局面的出现,必将把中国史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李小树
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被引量:4
2007年
近期以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与之相关的“现象”也成为一个“公共话题”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有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的必要。从史学发展的进程看.“通俗历史热”的出现是必然的同时也是有益的。
李小树
关键词:历史学通俗文化现象史学发展媒体
公元3—6世纪秦陇史学区域发展探论
2008年
秦陇地区的史学具有久远的传统,从先秦到西汉,秦陇地区是史官与史家最为集中之地,诞生了杰出的史家,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史著。公元3—6世纪,在秦陇地区立国建号者大多为少数民族政权,因以史求治和宣扬"正统"等政治需求,使史学受到了较大的重视,对史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秦陇史学具有较强的官方色彩,主要表现为史家群体的官方色彩、史学活动的官方色彩、史著内容的官方色彩,构成当时秦陇史学的区域性特征。
李小树林国妮邹绍荣
公元3-6世纪三晋史学区域发展探论
2010年
三晋地处"异质文化"交汇地带,形成了多元性的地域风俗和文化。早在先秦时期,三晋地区便出现了《晋乘》、《晋春秋》等史著以及坚持"书法不隐"的"良史"董狐。公元3-6世纪,三晋地区史学的传播和发展较快,以史论事,撰述记史成为一种"学术习惯"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精于史学,任职史官,撰修史著者,为数不少。北魏时期,一批河西著名学者的"群体性迁徙",对公元5世纪中后期三晋地区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公元3-6世纪,三晋地区史学发展显现出明显的家族性特征,史学人才大多以家族的形态出现,家族性习史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邹绍荣李小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